佛弟子文库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净界法师  2020/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

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

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

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为何却堕落在恶道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

信仰不是寻找奇迹 不要过分感性狂热

玉琳国师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作为大德善知识,为众生...

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

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

布施多而福报少的原因

《菩萨本行经》里面谈到,若有众生不能以至诚心去布施...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

学佛信佛需具备哪几种心

修行者的发心可谓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学佛目的不同,...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

审察自心的真与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

【图】虚云老和尚120年的传奇人生

虚云老和尚诞于1840年,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

受过菩萨戒,那个愿力会产生一种动力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

食肉有什么过失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

【佛教词典】一因恭敬听法

【一因恭敬听法】 p0010   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一因...

【佛教词典】萨婆萨埵

(杂语)译曰一切众生。见大日经疏十。Sarvasattva。...

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堂有明神宗皇帝御书的匾额楹联:...

文殊菩萨为如馨律师受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师,字号古心,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

信佛是不是迷信

在近现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

如何处理生死问题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会面临佛在大小乘经典所说...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或作变...

星云大师《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开元年间,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密勒日巴之歌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原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