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辩正论

唐沙门释法琳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辩正论卷第四

唐沙门释法琳撰

十代奉佛篇下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大唐今上皇帝
    魏大丞相勃海王
    魏侍中太保司徒公广阳懿烈王
    广阳忠武王
    魏司徒广阳王
    广阳文献王
    魏相国高王
    汝南王
    魏宜都王
    魏上党王穆
    魏常山王鸷
    魏淮阳王尉河东王荀
    魏东阳王丕
    淮南王他
    魏秦王翰
    魏司徒北海王详
    司牧高阳王雍
    魏彭城王勰
    魏济南王文若
    魏安丰王延明
    中山王熈
    魏琅瑘王诵
    魏尚书令广阳王嘉
    魏陈留王虔
    魏齐献武王
    魏使持节中外诸军事齐王
    钜鹿王阐
    魏录尚书事彭城王韶
    谯郡王亮
    魏江夏王彛
    临洮王荣
    魏太师大司马洛州刺史冯熈
    魏使持节幽州刺史司徒公胡国珍
    魏司徒祖莹字元珍
    魏司空李无为
    魏太傅昌宁王李寔
    魏少保建昌公窦略
    魏司空高微曹
    魏司徒高隆之
    魏侍中尚书令元又
    魏右僕射大行台慕容绍宗
    魏吏部尚书邢峦
    魏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恒州刺史陆政
    魏太常卿恭侯郑琼
    魏雍州刺史韩仲详
    魏黄门崔陵
    魏幽州刺史卢令守
    魏沛郡太守赵元则
    魏河南尹武邑公李奖
    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陆载
    魏卫尉卿许伯桃
    魏散骑常侍温子昇
    魏宁远将军侯莫陈引
    齐大丞相内外诸军事常山王确
    齐太尉兰陵王长恭
    齐司徒琅瑘王俨
    齐录尚书事长广王湛
    齐大都督尚书广平王
    齐大司马清河王亶
    齐左僕射广宁王孝衍
    齐侍中使持节尚书令录事都督赵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军将军赵州刺史带六州都督并大中正长安公晋昌王唐邕
    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明月
    齐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
    齐录尚书事淮南王和士开
    齐太常清河王高岳
    齐太宰章武王库狄千秋
    齐侍中秦王高彦归
    齐侍中尚书令元罗
    齐尚书令高肇
    齐太尉彭乐
    齐司徒潘相
    齐司空司马子如
    齐光禄大夫尚书僕射杨遵彦
    齐少傅尚书僕射魏牧
    齐光禄大夫尚书僕射崔纤
    齐右僕射崔季舒
    齐左僕射燕子敬
    齐僕射赵彦深
    齐侍中斛律孝卿
    齐侍中斛斯文若
    齐侍中徐之才
    齐侍中高正德
    齐七兵尚书王元景
    齐太常卿崔昂
    齐散骑常侍刘逖
    齐卫尉卿杜弼
    齐殿中尚书邢子才
    齐秘书监祖孝徵
    齐尚书左丞封孝琰
    齐使持节平南将军仁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安康侯樊儒
    周柱国襄州总管卫王
    周柱国益州总管赵王
    周柱国雍州刺史齐王
    周太师大冡宰柱国大将军晋国公宇文护
    周柱国尚书僕射楚国公豆卢宁
    周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邓国公窦炽
    周侍中柱国大匠卿武卫将军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安丰公段跱
    周柱国雍州牧南兖八州诸军事兖州总管酇国公窦恭
    周大将军幽州刺史安定公宇文贵
    周开府仪同三司太子洗马云宁庄公琅瑘郡王拓拔胜
    周使持节陝州都督行台郎中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公宇文善
    周开府仪同三司阳化公元昂
    周柱国大将军陇西东公杨纂
    周通州刺史右侍上士散骑常侍杨操
    周司空贞侯郑穆
    周侍中少傅京兆郡守行台郎中大匠卿燕郡公卢景仁
    周太保柱国大将军吴武公尉迟安
    周大将军南蛮都监常山公柳庆之
    周北荆州刺史安道公席顾
    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潼州刺史徐国公若干凤
    周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清河公侯莫陈休
    周太师柱国蜀国公尉迟逈
    周开府仪同三司安政公史雄
    周开府平北将军仁州刺史安化公丘洪宾
    周益州府中郎新州刺史蔡哿
    周开府威远将军王静
    周大将军和鸡雄
    周大将军尔绵永
    周司金大夫破多罗纪
    周军司马洪和公意力勤仲庆
    隋秦王俊
    隋蜀王秀
    隋汉王谅
    隋太师上柱国申国公李穆
    隋太保上柱国薛国公长孙览
    隋上柱国使持节淮南总管寿州刺史观王杨雄
    隋大司马上柱国神武肃公窦毅
    隋上柱国尚书右僕射鲁国公虞庆则
    隋上柱国尚书左僕射齐国公高頴
    隋上柱国右卫大将军陈国公窦抗
    隋上柱国武卫将军梁国公侯莫陈芮
    隋上柱国洛豫十七州诸军事洛州刺史询阳公元孝矩
    隋上柱国荆州总管上明公杨纪
    隋上柱国尚书左僕射越国公杨素
    隋上柱国尚书右僕射纳言邳国公苏武威
    隋上柱国都督河东诸军事河东太守窦庆
    隋柱国右卫将军南康公刘嵩
    隋骠骑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崔凤
    隋上柱国何明王杨辟邪
    隋兵部尚书上大将军龙岗公段文振
    隋着作郎济南侯王劭
    隋上柱国毫灵四州总管海陵公贺若谊
    隋使持节大将军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赵国公独孤罗
    隋上柱国凉益六州总管将国襄公梁睿
    隋上柱国广宗庄公李崇
    隋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使持节凉州刺史宇文庆
    隋上大将军营州总管魏兴公韦世文
    隋柱国吏部尚书上庸公韦世康
    隋广汉太守襄垣侯薛琰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期命世。叶一匡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发自参墟克定京室。弔俗之规已布。约法之教便申。井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纽还正天维重张。自东自西远安迩肃。而义旗初指经彼华阴。望祀灵坛以求多祉。其地乃万国朝宗之路。六合交会之区。可以瞻仰仪形栖迟禅诵。乃于神祠之右。式建伽蓝造灵仙寺。一所碑文李庶子百药製。藻黼交映金碧相晖。引曜朝夕之光。焕烂虹蜺之彩。花台窈窕近对莲峯。画观岧嶢斜临贝阙。又造像书经备修禔福。京师造会昌寺胜业寺。慈悲寺。证果尼寺。集仙尼寺。又舍旧第为兴圣尼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奂像设严华。複拱图星重楣画月。高窓荡雾洞户延风。慧苑禅林莫不周备。武德元年。于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缤纷羽客执板来仪。容与福田扬烟总萃。步虚才引殆遏行云。清梵徐回堪留度鸟。芬芳妙供。形五净而擎来。照灼名花。丽三山而捧至。于是车马偪侧士女軿填。若凑岘山如争禊饮。假令日光通梦。唯传白马之徵。菩萨应生。徒闻赤乌之岁。比之今日。良有愧哉。又为太祖元皇帝。元贞太后。造栴檀等身像三躯。相好奇特庄严希有。于慈悲寺供养。武德元年仲春之月。于时韶景扬晖青祇献祉。两仪交泰万物咸亨。应多福之宜。布惟新之泽。命沙门道士各六十九人。于太极殿七日行道。散席之日设千僧斋。法琳以释老二教同处弘宣。冀神功将三景连衡。宝命与二仪齐久。乃课鄙词上颂云尔。

 缅寻旷古  逖听元皇  因时作训
 用智垂芳  祈恩望袟  报德蒸尝
 唯章小祀  焉闻大方  未弘三教
 但讽九章  膺期拨乱  粤我圣唐
 明达因果  端拱文昌  化侔十号
 仁深百王  律中仲月  时登少阳
 下怜蠢蠢  上答苍苍  式陈金阙
 爰开道场  日宫照曜  星台焜煌
 空悬珠影  焰动轮光  云披玉字
 烟散名香  供疑飞下  声含凤锵
 麒麟表瑞  甘露呈祥  功随劫远
 德共天长  恩霑有际  泽被无疆
 命同元始  体类金刚  鸿基永永
 降福穰穰

大唐今上皇帝禀太易太初之气。资天皇天帝之灵。幽房启高阳之基。姚墟搆重华之业。赤光流户紫气冲天。龙颜凤臆。之形日角月悬之兆。河目海口之异。丰上锐下之奇。聪圣玄览知来藏往。探幽入微穷神尽性。厥天授其体自然龙潜之初德纶大下。属隋氏世季宇内分崩。火燎崑峯水飞沧海。王世充拔扈于巩洛。窦建德趑趄于冀定。唐弼薛举。既蚁聚于三秦。黑闼武周。亦鸱张于六郡。皆为逐鹿之意。各开潜号之仪。拥无赖之子弟。率乌合之徒众。纵牛羊之力。发水草之山。河右已来龙蛇等毙。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竞有来苏之叹。上京要服。人兴抒轴之悲。我皇居帝子之亲。膺天策之命。用若励之重。救蹈氷之危。以夕惕之深。赴倒悬之急。备行九伐总统六军。上临之以日旗月旗。下布之以天阵地阵。鼓声震野气动天门。角响鸣山威惊地户。于是带流星而逈入。乘奔电而前躯。莫不瓦解氷销风行草偃。凯歌献捷无与论功。自天皇九纪已来。五十二战之后。凡经一百二十五代。一千三百五十九世。一千一十二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年已来。仗钺临戎麾旄誓众。驱除氛祲夷剪搀枪。拯横流之溺。救燎原之祸。平一区宇廓清天步。未有我皇之用兵也。高祖凝神毓圣。驰想烟霞之表。出窅入冥。高蹈天人之外。往以万方昏垫百神愆祀。屈頴阳之高风。拯率土之沉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类荷裁成之恩。不以黄屋为心。俯以苍生为念。脱躧之怀。无忘于灵府。释负之志。有形于明发喜禘郊之可託。忻宗祐之有主。考时练日。传大宝于少阳矣。自光膺鉴抚作贰春宫。德覃内外仁被幽显。既而重光掞彩。照烛宇宙之间。副武弘仁。衍溢风云之际。聿遵三善爰贞万国。及天门重启宝曆惟新。临赤县而大誓庄严。抚黔黎而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云。扬六度之风。横流舜雨。宝舟沉而更涌。慈云卷以还舒。仙台将法苑共华。玉镜与金轮齐转。泽周有顶道被无垠。灵应休徵兆符先见。宽仁德孝史备后书。每以解网为心。结绳在念。意欲永空囹圄。长息烽爟。蠢蠢群生同归仁寿。茫茫率土共奉真如。贞观元年。献肇夹锺之月。高竖胜幢。少阳沽洗之辰。洞开慧殿。京城僧尼。并于当寺七日行道。斋供所须有司准给。散斋之日。总就大兴善寺。贞观二年。下诏曰。神道设教慈惠为先。玄化潜通亭育资始。朕恭膺大宝抚爱黎元。矜愍之心触类而长。是用傍求冥贶幽赞明灵。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应。比严霜早降秋实不登。静言寡薄无忘惭惕。今百穀滋茂万实将成。犹恐风雨失时字养无寄。敢藉聪明介兹多祉。宜为溥天亿兆仰祈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淮此。玄恩咫尺圣力冥扶。景风膏雨应时戒节。嘉苗穜稑被野亘原。国富九年之资。家丰万箱之敛。皇帝宿树五恒旷资十善。启兴王之覇业。赴亿兆之欢心。但以建义之初时逢世季。亲当矢石屡总元戎。或东剪七雄。西清八水。纵神兵而戮封豕。乘天策以斩修蛇。既动赫斯之威。恐结怨魂之痛。其年季春躬发诏旨。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平殄。黄钺之下。金镞之端。凡所伤殪难用胜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窃以如来圣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杀害为重。永言此理弥增悔惧。爰命有司京城诸寺皆为建斋行道。七日七夜竭诚礼忏。所有衣服并用檀舍。冀三涂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三年孟春降勅京城僧尼。于当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大云等经。以为恒式。登又奉勅波颇三藏等。于大兴善寺翻宝星经琳为序曰。宝星经。梵本三千余偈。如来初证觉道。度目连身子。及降伏魔王护持国土。说此经也。自像化东渐绵历岁时。三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显神光于石室。流梵响于清台。虽鞮译相寻尚多疑阙。我大唐皇帝。迺圣迺神允文允武。乘机抚运拯溺救焚。反上皇之风。行不言之信。去泰去甚。既掩顿于八紘。无事无为。迺朝宗于万国。瀚海天山之地。尽入堤封。龙庭凤穴之乡。咸霑声教。仁踰解网治踵结绳。大德闲闲外齐八则。小心翼翼内整四仪。临赤县而溢慈悲。寄玄扈而敷弘誓。每以诸法非有物我俱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有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唐言光智。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来游震旦。经涂所亘四万余里。以贞观元年庚戌洎于京辇。既登上席。爰懋锦衣。有诏所司搜扬硕德兼闲三教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寺请波颇三藏法师。相对翻译。沙门慧乘等证义。沙门玄谟等译语。沙门慧明法琳等。执笔承旨殷勤详覆。审名定义具意成文。起贞观三年三月。讫四年四月。凡十卷十三品。用纸一百三十幅。总六万三千八百八十二言。其年仲冬胜光寺主僧珍。奉勅就宫。迎像于胜光寺供养。四年献肇诸寺大德四十九人。经三七日庆像行道。日满设千僧会。王公竝来行香。琳又上皇帝绣像颂曰。缅以。八树韬光。两河晦迹。匿王恋仰。铸鑞而泻全身。迦帝翘诚。鎔金而图具相。洎乎青精南度白马东翻。像教郁兴灵仪遍跱。于是俨神姿以登私井。屈圣体而施明珠。光烈张桥色流沪渎。示佩日于汉后。感挥毫于晋君。或顾步而蹑万山。乍徘徊而游梦渚。祯祥嘉瑞兆自由来。未有刺缕图真援空范状。我大唐皇帝。曩植四弘夙资五德。神功迈于轩昊。至治美于成康。仁熏上玄力侔大道。庆云垂彩。金镜含七曜之晖。瑞鸟呈祥。玉烛和四时之气。素发文身之长。俱请命于王庭。穿胸儋耳之酋。共献賝于魏阙。加以留心八正笃意五乘。广运檀那聿修净业。永言善逝冥漠何追。爰勅上宫式摹遗景。奉造释迦绣像一帧。并菩萨圣僧。金刚师子。备摛仙藻殚诸神变。六文杂沓五色相宣。写满月于双针。託修杨于素手。妍踰蜀锦丽越燕缇。纷纶含七映之光。布护列九华之綵。日轮吐焰。蔼周客之丝。莲目凝辉。发秦姬之綫。杨侯百里之珠。惭斯百福。子羽千金之璧。愧彼千轮。华盖陆离看疑踊出。云衣摇曳望似飞来。何但思极回肠。抑亦巧穷玄妙。以今岁在庚寅月居太簇。三元启候之节。四始交泰之辰。乃降纶言于胜光伽蓝。设斋庆像。四十九僧三七行道。大秦红粟。备香积之餐。周穆金膏。陈梵王之供。四等福田生生具足。六因善报世世庄严。劫石碎而宝曆长存。芥城空而皇基永固。不胜庆悦。轻迺颂云。

 于铄上帝  天策我君  乃神乃圣
 允武允文  就之如日  望之如云
 祯符辉焕  美气氛氲  光宅天下
 攸序彝伦  体道回向  式建福田
 针裁赤果  缕制青莲  文含绮烂
 彩夺霞然  华疑逈发  盖似空悬
 方诸踊地  迈彼腾天  岁在提格
 时旅青阳  奉遵徽命  爰崇道场
 十科星聚  八座霞张  风回雅梵
 殿郁名香  鸿基盛业  永永无疆

主上。每以听览余暇游息艺林。讨孔壁之谟。披石经之训。规百王之往事。考三教之指归。而谓语未涉于空空。事终沦于有有。详夫性灵真要。可以持心济俗者。莫过乎释氏之教矣。眷言法药有意流通。爰有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本刹利王种姓。刹利帝名波罗颇迦罗密多罗。唐言作明知识。远闻唐国弘阐大乘。故涉葱河来游圣世。以贞观元年大吕之月。躬齎梵本达乎上京。昔高宗治兴傅岩入梦。今我皇道盛德星现野。法师识度通敏器宇冲邃。五百应供结集之文。八万修多所诠之理。自法兰赴汉僧会游吴传译相寻。而有所未喻者。法师皆委其由末究其异同。假令内部诸计外人别执。莫不吞若胸中说犹指掌。至于承华论席肃成解义。特蒙悦可简在帝心。其年孟春有诏波颇三藏等。可就胜光伽监翻译般若灯大庄严二论。上柱国尚书左僕射[邱-丘+千]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左庶子詹事杜正伦等。奉勅铨定硕德一十九人。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男萧璟为勅使。检校百司供给四事丰厚。琳又预充执笔。迺为序曰。般若灯论。梵本有六千余偈。摩伽陀国种姓大士婆毗薛迦菩萨。唐言分别明之所作也。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达观之士。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于是分别戏论。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在不离无住无依者也。佛灭度后七百年间。有出家菩萨。厥名龙树。深达实相得无生忍。为报佛恩开演中论。付法藏云。其人于像法中。然正法炬折邪见幢。外国传云。智慧日已颓。斯人今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寤令觉中论凡五师注释。分别明菩萨即一人也。此菩萨多闻总持智深志固。以本愿力不舍群生。住修罗宫待见弥勒。属以去圣时远众论纷然。致令雪山採药多收毒草。深水求珠竞持瓦砾。诚恐一理不穷反增邪见。一言不尽翻起异端。乃缵述龙树偈文。为兹般若灯论。其为论也。诃斥内外赞扬真俗。穷无生理究实相源。照无不寂寄名般若。执无不破喻曰明灯。盖方广之中心。诸佛之行处矣。嗟乎后之学者。便息百城之游。永无五失之谬。论凡二十七品。为十五卷。若内人立义皆标人名。无名者例称自部。若外人立义亦标人名。无名者例称外人。缚解品已前慧赜执笔观业品已后法琳执笔。于是起四年夏讫六年冬。勘定既周缮写云毕。所司详读乃奏闻。勅令所司各写十部。散付诸寺任共流通。既踵轮王十善化世。国内诸市悉断屠行。普禁民间不许宰杀。江南之地立寨取鱼。三十余州触处皆尔。必须破堰然乃取之。所取者比邓林之一枝。枉死者过恒沙之亿数。又降慈造悉废除之。又属岁阜时和海内丰稔。又度僧尼三千人诸州散配。既而德动上玄感通至圣。七难俱殄七福备臻。恩洽九垠之表。威加八极之外。其年孟冬凶奴王颉利等。并率其臣子携其部落。襁负争趋前后继踵。延望阙庭倾国而至。谒天门而请命。就夷邸以餐和。不烦卫霍之师。自穷巢穴。讵假轩辕之众。席卷逋逃。汉南无杂虏之忧。塞北罢强胡之寇。马岸龙堆之域。既沐唐风。交河清海之滨。咸为圣土。康哉康哉。共欢于兹日。无为无事。同庆于今晨。统天立极之功。独高前古。奉佛崇善之业超诸往贤。主上曾经战场白刃相拒。至于登极情深厥衷。乃下勅。凡所阵场并建寺。有司供给务令周备。宇内凡置十所。严整可观。又昔因避暑躬幸南山。卜此神居启兹大壮。其地也。带秦川之眇眇。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凤企穷奇之石。郁律鑽天。龙盘谲诡之崖。穹窿刺汉。岂独岩松拨日。抑亦涧竹捎云。实四皓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为太武皇帝舍而为寺。既增利见。因曰龙田。又送太武及主上等身夹紵像六躯。永镇供养。大众所资有司供给无劳买地不待布金。逆风和气之香。氛氲满院。吉祥柔滑之草。澜漫垂阶。又为穆大后。于庆善宫造慈德寺。甄叔迦宝阎浮檀金。种种庄严一一华丽。虽知所作希有犹言。罔极未申。六年仲夏于台城西真安坊内。为穆大后又造弘福寺。考兹形胜襟带市朝爰命凫人开基缔构。甫移银榜即此金园。法侣摩肩朝贵延首。其地则高墉负墎。罗百雉而纡徐。层城结隅。峻九重而延袤。于是广闢宝坊备诸轮奂。瞻星测景置臬衡绳。王舄垂晖金铺曜彩。长廊中宿反宇干霄。浮柱绣栭上图云气。飞轩镂槛下带虹蜺。影塔俨其相望。经台郁其并架。罄丹青之矩矱。殚藻缋之瓌奇。妙极天仙思穷神鬼。金盘承露。比玉树于甘泉。宝铎和风。状琼林于安养。疎钟夜彻清梵朝杨。韵合鱼山响符龙木。灵异之所栖託。定慧之所依凭。了义息心于是乎在。

◎魏大丞相渤海王

神气精灵。天姿秀异。德备文武。艺兼礼乐。珪璋社稷之器。廊庙柱石之才。实有王佐之风。咸称静乱之託。至于归心服道。独超名辈。不悋象马。无爱珠玑。于定国寺兴建宝塔。

魏侍中大保司徒公广阳懿烈王 魏广阳忠武王 魏司徒广阳王 魏广阳文献王 魏相国高王 魏汝南王 魏宜都王

右七王。并敬信居怀敦崇为业。或文或武匡国匡家。叶柱石之风有廊庙之德。知空云之遽变。识蜃气之非常。同悟己身等归磨灭。乃回心佛理共遵圣化。咸受八戒俱持六斋。造寺度僧设会崇善。

魏上党王穆 魏常山王鸷

右二王。穆性和厚美形貌鸷。容貌魁杰腰带十围。立性方雅少言清慎。常息省闼。虽当炎暑不解衣冠。官至侍中大司马。

魏淮阳王尉 魏河东王荀 魏东阳王丕 魏淮南王他

尉荀丕他并容貌壮伟。大耳秀眉。四十年中三长月六守斋持戒无替。于时诵维摩经。造法王寺。年耆望重负杖来朝。然丕又声气高朗。博记国事。问无不知。及享宴之际恒居坐。每与王公学士大德名僧研味佛理。抗音大言谓众人曰。佛教冲洽。非儒墨者所知。

魏秦王翰

闲当世之务。尽成败之理。近事远谋。造次备举。重仁行义。朝野具瞻。

魏司徒北海王详 司牧高阳王雍

或亲自本枝或地居外戚总政本之要。当神州之重。并感圆珠。慕励已心。式光朝政敷宣治道。而虚襟佛理。崇信法桥。造像书经兴立塔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

魏彭城王勰

罄尽心力保护世宗。内外指撝至于登立。法门大启。佛事广兴。修造伽蓝。创建灵塔。

魏济南王文若

风流宽雅。姿制闲裕。吐发深美。辞色淹和。时人为之颂曰。三公楚楚尽琳琅。未若济南备员方。至于口诵金言。心期净王持。斋菜食。护法敬僧。无以加也。

魏安丰王延明 中山王熙

并以宗室博古学文。俱立道场斋讲相续。以香汁和墨。写华严经一百部。素书金字华严经一部。皆五香厨四宝函盛。静夜良辰清斋行道。每放五色神光照曜台宇。众皆共覩倍更发心。

魏琅瑘王诵

义综六经。史该百氏。衣冠仪貌朝野所推。高论清风独超时辈。弱冠聘。梁武帝奇之与语终日。梁武谓曰。昔王陵在汉。姜维相蜀。所在成名。何必本土其见礼如此。常与梁武启必云。魏临淮王诵。梁武亦不责之。颇以敬重为意。六斋之日恒设净供献佛饭僧。俸禄所资多入经像。

魏尚书令广阳王嘉

喜愠不形。沉敏好学。仁厚至孝造次不渝。读一切经凡得三遍。造爱敬寺以答二皇。为众经抄一十五卷。归心委命。志在法城。

魏陈留王虔

姿气魁嶷。膂力绝伦。自小出家虚心慕道。其后归俗不废习真。虽干政事颇敦胜业。

魏齐献武王

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修心克己。回向正法造大悲寺。普济群生。

魏使持节中外诸军事齐王 魏钜鹿王阐 魏录尚书事彭城王韶 魏谯郡王亮 魏江夏王彝 魏临洮王荣

并英毅挺拔。风挌超伦。而信敬法言回向释氏。

魏太师大司马洛州刺史冯熙

文明皇太后之兄也。奉佛至信。于诸州建浮图精舍。七十二所。写一十六部一切经。常与名僧讲论佛议。

魏使持节幽州刺史司徒公胡国珍

灵太后父也。唯事斋洁。自强礼拜。书经造像。起正化寺供养百僧。

魏司徒祖莹字元珍

锺美多福。资神积善。器局虚闲。志识开悟。口含碧鸡之辩。手握彫龙之文。义府玄宗。于是乎任。

魏司空李无为

率性不群。自然行已。钩深致远。怀文抱质。鸿鹄将飞。便怀四海之志。骥騄方骋。已有千里之心。虽政事殷广。常以金刚般若为业。每月六斋终身靡废。

魏大傅昌宁王李寔

立身雅正。为人清俭。慎终令始。奉法尊师。无废六斋。恒持五戒。

魏少保建昌公窦略

素抱伊霍之量。夙怀柱石之林。专征授律。知甲乙之狐虚。当敌制权。识风云之向背。富而不骄。贵而无傲。敬信崇重委命世雄。造灵山法云二寺。供养二百许僧。

魏司徒高傲曹

勇气绝群。武略超世。

魏司徒高隆之

逸气超伦。德风可挹。

魏待中尚书令元乂

气干宏拔。英华清煦。羽仪朝野。匡赞有闻。于岱州起法音寺。

魏右僕射大行台慕容绍宗

聪鉴可称。礼贤斯笃。

魏吏部尚书邢峦造普济寺

有清规美谈笑。闲庄老味诗骚。敬重大乘造像立寺。

魏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恒州刺史陆政

平直无私。守道寡欲。有长仁之操。善文雅之容。口诵维摩以为论本。时人高尚莫敢抗谈。即陆载之第二子也。

魏太常卿恭侯郑琼

萱阑表德。琬琰为心。朝贵羽仪。人伦龟组。起净域寺建法华堂。月别营斋。年常写像。

魏雍州刺史韩仲详(造韩史君寺)

简略清通。标举雅俗。深怀非我。

魏黄门崔陵造报恩寺

精心道艺。託志诗书。彫篆为文。斧藻成德。承风虚想。望美倾心。独步当朝。为物称首。而回向三宝委质四弘。于邺城中起报恩寺。

魏幽州刺史卢令守(造通玄寺)

珪璋内润。风飚外肃。器度淹美。神用高明。于幽州造通玄寺。供养百僧。

魏沛郡太守赵元则

禀精辰象。资灵河岳。幼誉擅美。弱冠驰名。信敬之志不移。檀忍之心无竭。写经造像心未为劳。

魏河南尹武邑公李奖(造弥勒寺)

羽仪文物。冠盖相望。守一抱真。志存安养。三长之月。必自清斋。二亲讳日。达曙悲惨。造弥勒寺。供养百僧。

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陆载

载本吴人。为宋咸阳王义真行军大都督史。后没赫连。因即仕魏。有才调善谈谑。为魏朝贵公所见称重。而性爱虚静。常以佛法为意。每读众经赞扬玄旨。末年精到经字放光。口诵法华。时感舍利。

魏卫尉卿许伯桃

有长仁之风。弘莫逆之道。崇奉正法。无替于时。

魏散骑常侍温子昇

有太冲三都之笔美子云百奏之才。锦绣忸其文章。金王惭其晖映。崇重妙法。爱乐大乘。

魏宁远将军侯莫陈引(造祇园寺)

本汉中山。靖王之胤。涉汉已来肇有丰国。因侯而氏。遂号陈焉。造祇园等。寺常营斋讲。及施悲田。

已前并魏代时英。一期髦彦钦仰佛教者。梗概条之。

齐大丞相内外诸军事常山王确(勳业崇美。特达超伦)

齐太尉兰陵王长恭(聪敏绝群。朝野敬惮)

齐司徒琅瑘王俨(翼赞皇家。光隆朝政)

齐录尚书事长广王湛(股肱王室。文武宪章)

齐大都督录尚书事广平王(智思超伦。操履温直)

齐大司马清河王亶(业行优深。风格遒远)

齐左僕射广宁王孝衍(识悟优远。贞干令终)

齐侍中尚书令录事尚书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军将军赵州刺史带六州都督并州太忠正长安公晋昌王唐邕。造众义庄严大宁国寺。铸弥勒金像一躯。星气程符。岳神効祉。属此昌年。挺兹上德光事五君宠加八命。出陪黄屋。入履青蒲。拾遗补阙。献可替不军制之经。兵符之秘。国之利宝。不可示人。心膂攸归。尸掌切密。重以刺举秸服。督察全赵。杖节申威。下车布惠。豪右兼并。望风霜而敛手。单弱挤坠。沐雨露以息肩。金口木舌提耳指掌。衣食盈而知荣辱。礼乐覃而识忠孝。旗亭绝奇贸之货。圆土有哀矜之识。约比食鱼清侔酌水。参墟长吏畏之若神明。农墅黎民仰之如日月。加以良田居体真金在性游戏众法调伏诸根。闻必修行。见便随喜。为国乃苍生。于尧之旧都。建众义庄严寺。拟大壮模。乾象测圭。表度几筵。背阴面阳。启寒含燠。月宫日殿昼夜斋光。奈苑莲台春秋异态。名僧踵武净信连衡。令月嘉辰争称礼拜。又于阳平造大宁国寺。宝刹上浮。精庐远秀。梁裁文杏柱用栴檀。黼藻相晖。朱绿交映。又铸弥勒金像一躯。合光七尺。白石丈八像二躯。并一切经三千余卷。修治故像一万许躯。

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明月(勇气无前。抱节弥劲)

齐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恪勤政事。允副朝委)

齐录尚书事淮南王和士开(笃敏勤恪奉法自强)

齐太常清河王高岳(勇干清美)

齐太宰章武王库狄千秋(勐毅恭顺)

齐侍中秦王高彦归(泛爱优美)

齐侍中尚书令元罗。才名之士。王元景邢子才等咸为宾客。然为性俭素。恂恂接物。崇敬三宝钦尚四弘。于法喜寺兴建七层浮图甎塔。至于尽心以匡圣主。修已以图永安。则上宁于君。下保于己。盖人伦之水镜。天下之楷模。

齐尚书令高肇(造闲居尼寺) 齐太尉彭乐(仁厚着美) 齐司徒潘相(尚仁贵义) 齐司空司马子如(学业清美介节峻举)

齐光禄大夫尚书僕射杨遵彦

识怀温敏。风仪遒逸。早标玉润。夙擅金声。而文综九功。武苞七德。振天下之美誉。感海内之欢心。文宣高视于上京。僕射总知于时务。鼓腹击壤人无怨声。十年之中齐国大治。匡合之力杨公有焉。而博涉内外。兼闲孔释。仁祠栉比。列刹相望。法众连衡。士女回向。护持在意。民具迩瞻。

齐少傅尚书僕射魏牧

备闲礼乐。总缉彛伦。深达苦空。尊重正法。学该马郑。才盖应刘。

齐光禄大夫尚书僕射崔纤

才膺佐命。宠亚二南。盖朝廷具瞻。人伦势望。兼信佛法。大建福田。乐与名僧高谈至理书经。造像修补伽蓝。

齐右僕射崔季舒(物望清高羽仪当世) 齐左僕射燕子敬(奉上接下守法自强) 齐僕射赵彦深(仁厚清恪) 齐侍中斛律孝卿(义勇盖世) 齐侍中斛斯文若(清俭峻恪) 齐侍中徐之才(德风遵举) 齐侍中高正德(伦约不渝) 齐七兵尚书王元景(清通夙着) 齐太常卿崔昂(笃义尚仁朝望名族) 齐散骑常侍刘逖(学该七略。才显四门) 齐卫尉卿杜弼(志节可称。言行惟允) 齐殿中尚书邢子才(绚彩流光。奇文盖世) 齐秘书监祖孝徵(学业优赡才藻映俗) 齐尚书左丞封孝琰(清飚峻远。时望所先) 齐使持节平南将军仁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安康侯樊儒造竹林拔苦等二寺

体调凝邃。理识清明。精诚壮志莫与为俦。于庐州造竹林寺。在仁州造拔苦寺。造像书经年别不替。

右齐世英贤北朝俊逸。竝学通今古解贯玄儒。而深信释门洞明因果。手披玉轴口诵金言其众也。如草木之依大地。其覆也。犹鳞介之汎长川。至于白屋农夫无名老叟。薄知希向少发信心者。不可称纪。胡得措言。所以福祐于四生庆流于三。世允仁允恕及子及孙。其能行之德。无不至也。

周柱国襄州总管卫王(造凤林寺)

殖众德本。于襄州修造上凤林寺。凭危跨谷接栋连云。香阁禅龛依岩架[巳/山]。佛事严整殿宇光华。月入秋窓。风生夏户忘忧满院。长乐盈阶。竹耸茅簷。松横石砌。奇峯亘日。逈树参天。寓目开心。自然忘返。

周柱国益州总管赵王(造慧眼寺)

归命仁祠。左益州造慧眼寺。重门跨逈飞阁连云。鸟跂龙盘。凤翔鳞接。窓开神女之电梁映美人之虹。簷四注而傍临阶三休而直上。金绳界道。仍图忉利之园。露幔垂阶。即写由乾之地。三春令月。八节嘉辰。士女信心都鄙豪侠。委质回向顶礼归依。

周柱国雍州刺史齐王(造安居寺)

周太师大冡宰柱国大将军晋国公宇文让(造会同等寺)

晋公地属文昭名高王陝。纳四履之苞茅。专五侯之征伐。周文作辅庶绩咸熙。皋繇为谟天下无事。社稷由其建立。朝廷赖其铨衡。而笃信不群回向无比。兴隆像教创製仁祠。凡造法王弥勒陟屺会同等五寺。汤沐撤俸。不费水衡之财。郡国减租。无劳泛舟之役。濆阴宝鼎之地。安邑紫殿之基。园开长者之金。泉涌沙门之锡。尽大秦之木难倾日南之火齐。製穷彫匠。不因工王之图。巧极神功。方待由余之对。中天宝塔。遥临望气之台。涌地灵龛。还对盐车之坂。持戒四部安居二时。恒转法轮。常凝禅室。又供养崇华寺。

周柱国尚书僕射楚国公豆卢宁。(造罗汉寺及会宗寺)

燕文明皇帝慕容晃之后。祖什文成皇帝直寝司隶大夫。父笃柱国大将军涪陵公。宁年始弱冠。爰初筮仕。月角称奇。星精表德。在军三十七年。身经四十二战。胡兵不敢南牧。赵人讵肯东渔。人伦水镜当世杞梓。而泛爱居心回向为业。造罗汉会宗二寺。铸像写经相续不断。

周太傅柱国大将军太宗伯邓国公窦炽(造白马梵云二寺)

五陵冠族三辅良家。孟津称同德之门。咸阳乃先登之佐。功参八柄。位入六符。炽即安丰华胄也。昔专黄老。今信大乘。建白马梵云二寺。种当来出世之业。

周侍中柱国大匠卿武卫将军冠军将军将军中散大夫安丰公段于跱

于木后胤抚军幼子。风流重世。嘉声踵武。山泽通气。仪表纯和。时以茹如檀强跨有燕葪。奉命专对。示其逆徒。即请附降。还敦好穆。所获口马及金贝等。并用写经。并施孤老。

周柱国雍州牧南兖八州诸军事兖州总管酇国公窦恭

龟镜蝉联衣缨舄奕。合门奉法咸韶嘉庆。

周大将军幽州刺史安定公宇文贵

太祖文皇之孙。柱国齐王之子。东胶西序。敬业离经。德重儒林。名高太学。事亲尽孝。奉佛惟恭。檀忍在心。老而益至。

周开府仪同三司太子洗马云宁庄公琅瑘郡王拓拔胜

侍中太保司州牧。广阳王嘉之孙。父通舍其国嗣脱躧王家。改碣石为香城。变睢阳为奈苑。弃冠冕而服田衣。罢絃歌而遵雅梵。庄公为父亦慕归依。仍于私第常修净业。

周使持节陝州都督行台郎中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公宇文善

公宇文善。字仲良。成童就学。传衣百氏。弱冠登朝。逸辔千里。大统初于沙苑献捷。举河东之地。仗剑归诚其宗。从乡人并得开国。而大信正法畏惧将来。造像书经一生兴福。

周开府仪同三司阳化公元昂

魏大丞相京兆康王之孙。太保录尚书恒芝之子。温恭为节。仁孝居心。游学儒林。早习经史深敬释氏。舍宅为酬德寺。

周柱国大将军陇西东公杨纂

河南近臣华山贵胄祖丘。以羽林三军治兵于六镇。父安仁北道大都督朔州镇将。祖考已来并崇佛教。

周通州刺史右侍上士散骑常侍杨操

西汉十人东京四世。朱轮花盖奕叶相承。尚书忠公之孙。汾州刺史之胤。二杨同世皆崇佛法。

周司空贞侯郑穆

出忠入孝。肇自彼天。敬佛重僧久而无倦。

周侍中少傅京兆郡守行台郎中大匠卿燕郡公卢景仁

太僕卿靖之少子。雅好博古。家传折薪之业。夙夜强学。世缵良弓之教。三兄景裕学冠玄儒。四兄景辩博闻强记俱能釐改宪章制度礼乐。关中号于夫子。河上疑于仲尼。并称佛教穷深庄老虚薄。

周太保柱国大将军吴武公尉迟(安造衰义寺及宣化尼寺)

轩辕诞圣新郑。肇其洪源。昌意降居若水。承其遗烈始祖魏氏之政。封尉迟国君。官族表于世功。命氏因于胙邑。蝉联华绪。彛鼎镂其深功。舄奕崇基。庸器纪其行业。父柱国大将军长乐公。夫人尚书昌乐大长穆公主。造褒义寺及宣化尼寺。

周大将军南蛮都监常山公柳庆之(造香山寺)

嵩高峻极。大夏云构。器宇冲邈。风度凝整。追王戎之简要。迈裴揩之清通。有德有才可师可尚。于襄州造香山。寺刹飞云表幡颺天垂。日殿莲台。珠丛金地。远方祇树。若写鸡园。

周北荆州刺史安道公席顾(造德王寺)

器宇淹凝。才略通济。银章青绶。明经俯拾疏爵畴庸。无功克举。令德彰于国史。策勳载于家谍。基兹阀阅。累叶光华。于邓州造德王寺。房宇精严殿堂[塽-(爻*爻)+((人/人)*(人/人))]垲。住居形胜见者发心。

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潼州刺史徐国公若干凤(造至圣寺)

司空之孙武公之子。建社嗣齐。执珪续卫。高峯掩日。长翅垂云。造至圣寺庶凭冥福。

周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清河公侯莫陈休

文武兼施。忠孝备举。生而念善常行慈恕。于大乘寺受戒发心。写一切经。造丈六夹紵无量寿像。俸禄所致咸举檀那。

周太师柱国蜀国公尉迟逈(造妙像寺)

魏室丧乱。经纶夷阻。周朝建国。匡翊揖让。勳高効重。所在难方。崇善慕福。久而弥着。造妙象寺。四事无阙。法轮恒转。三学培增。

周开府仪同三司安政公史雄(造安政寺)

昔柱史留滞周南消声函谷。因官命氏遂称史焉。祖遵凉州刺史。父宁柱国安政烈公。并深谋宏略匡时济世。而门崇三宝。人奉八斋。造安政寺冥薰祖考。

周开府平北将军仁州刺史安化公丘洪宾(造本起寺)

世挺忠烈。门承显贵。巷通长戟。拟王濬之居。门方驷马。同魏舒之宅。弟广化公并器均瑚琏。质表珪璋。难兄难弟。同元季之德。或将或侯。齐列丹之贵。敬重释氏研味法音。舍其旧居为本起寺。

周益州府中郎新州刺史蔡哿

待诏金马之门。论儒石渠之学。梁园作赋。遇等邹枚。从梁没周。礼过申白。

周开府威远将军王静(供养乌丸寺) 周大将军和鸡雄(造和鸡寺) 周大将军尔绵永(造尔绵寺) 周司金大夫破多罗纪(造破多罗寺) 周军司马洪和公意力勤仲庆(造意力勤寺)

右周代。

隋皇太勇(造像书经相继不断转诵行道无替于时) 隋秦王俊(京师造延兴寺济度尼寺井州造开化寺) 隋蜀王秀(益州造空慧寺法聚寺大建昌寺供养孝敬寺)。

隋蜀王秀妃长孙氏(造福成寺) 隋益州长史昌平公元严(造福胜寺)

隋汉王谅

京师造禅定寺。并州造内华寺法忍寺。各度百僧供养。

右三王。竝敬信居怀流通在意。笃爱仁孝秦王最优。常持六斋每行十善。书经造像所在用心。为襄州总管之日。绥抚化导大得物情。俗咏来苏时称至晚。其延兴堂宇济度神宫。悉是王所卧居。舍而为寺。

隋太师上柱国申国公李穆(造修善寺)

器度英举。风宇清旷。奇功茂绩。兼济生民周道既衰。三边鼎沸。肃宁方面摧遏凶丑。精诚丹欵贯彻幽明。志虑沉深声猷遐远。勳庸夙着。名器早隆。盛德至道坐镇雅俗。时宗人杰。朝廷羽仪。爰用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建兴佛殿起立僧坊。禅室锺台靡不精丽。讲堂门屋咸悉高华。

隋太保上柱国薛国公长孙览(造实际寺)

降灵川岳。禀和纯粹。山庭反宇冥符佐旗之德。龟文河目。天挺命世之姿。孝表率由。忠为令则。温恭宽裕之性。简文远大之才。治国隆家之道。匡世济时之略。謇謇有周舍之气。肃肃怀管仲之风。十乱无以加。三杰莫能拟。股肱良哉斯之谓也。然而回向法本崇奉释门。舍其第居倾竭堂宇仍充金地即构宝坊。月殿金人莲台华盖。种种严丽事事光新。

隋上柱国使持节淮南总管寿州刺史观王杨雄(造归依寺)

平暴静难之才。御侮运筹之策。爪牙之用既显。鹰扬之力遂宣。光国光家可大可久。股肱攸属文献具瞻。至信法言汲引无倦。兴福造寺恒建檀那。奕叶公侯传家台鼎。识空鉴有。服道知归。其望益高其心逾下。

隋大司马上柱国神武肃公窦毅(造云华寺)

幼称令誉。长号通人。家有赐书。门标卫戟。供奉四帝终始一心。义重龙文。财轻蝉翼。折狱动哀矜之念。临下尽宽和之仁。而护持三宝体达五家。造寺建斋以为常业。

隋上柱国尚书右僕射鲁国公虞庆则(造冲觉寺)

奕叶衣缨朝廷杞梓。志识详干器宇淹通。善六国之音。达四方之俗。既总彛伦之要。偏知帷策之机。而笃信居怀。片善必记。兴福建寺所在行檀。大起法堂广罗佛殿。于襄州造卢舍那夹紵像。高一百二十尺。相好奇异灵应殊常。

隋上柱国尚书左僕射齐国公高頴造信寂寺及积善尼寺

器局和允。识虑优长。礼综夏殷。乐穷韶武。百官氏族之讳。九州土地之宜。宪章经国之图。训世字民之术。朝政之事知无不为。其位弥高其心弥下。皇隋建极实有殊功。而善达世间。早知幻化。存心出要。笃志香城。至于七觉花台。三明宝殿。瑠璃梵宇。码碯禅龛。柰苑祇园。竹林檀阁。游者忘返一一留人。凡是名僧海内大德。慧崇禅师道彦法师等。并感其敬信。同起伽蓝。又延信行禅师别起禅院。五众云聚三学星罗。道俗归依莫斯盛也。又造积善尼寺。颇亦严华。

隋上柱国左卫大将军陈国公窦抗(造静法寺)

三辅良家五陵贵胄。洪源后于姬水。层巘郁于岐山。世载轩冕之荣。门承羔雁之礼。扶风振其茂绪。平陵幡其槃根。虽在俗尘志存出要。

隋上柱国武卫将军梁国公侯莫陈芮(造舍卫寺)

卓荦不群骨梗无辈。参谋王室首建义旗。去烦就简之功。佐命平暴之力。任居闱阃有积炎凉。宿卫宫城频移气序。用心恭谨独美当朝。文物具瞻声猷遐布。一门昆季三人驸马。敬信崇重造寺书经。每以法言备修善事。

隋上柱国洛豫十七州诸军事洛州刺史左翊卫将军询阳公元孝矩(造空观寺)

志识优远。风骨陵霜。参务治基。早知禁卫。用心匪懈。奉法无亲。舍其第居充斯净域。靡悋资产常建福田。玉质金相英声远振。

隋上柱国荆州总管上明公杨纪(造定水寺)

荆门胜地。楚塞神乡。舻舳之所溷并。水陆之所冲要。唯仁是寄。虽亲弗居。布政宣条咸称繄赖。清风远沐盛绩有闻。人唱来晚之歌。咸陈去思之咏。启兹福地。置此仁祠。月殿流辉。珠台曜彩。华开粉壁。荷发圆池。至于郑氏维摩孙公安养。皆为绝世妙尽丹青。

隋上柱国尚书左僕射越国公杨素(造光明寺)

胙土开家。俾侯建国。少怀伊霍之志。长叶廉蔺之风。唐举知其相秦。郭贺称其辅汉。聪明神粹。器局淹弘。纳比吞流。照同悬镜。英俊天挺。頴拔自然。至于推斥九流咀嚼三古。挹衢罇而不竭。运苍海而无穷。方朔虞延耻诸魁岸。鲁匡朝错惭。斯智囊。郁郁美其为文。桓桓壮其用武。弼谐之力燮理之功。无以加也。而尊重正觉。开奖法门。俸禄所资并营净业。揆赤霄而兴象殿。陵倒景而起锺台。七宝之堂九层之塔。高临汉表。上出云端。布濩名花绵蛮吉鸟。善能留目。甚畅游情。播美关中。传名海内。

隋上柱国尚书右僕射纳言邳国公苏武威(造济法寺)

贞干足以济事。和义足以利生。确乎不拔体乎其性。隐弗违亲。贞无绝俗。类八公之赴汉。同四皓之入朝。国政天纲从斯大备。颇闲百氏兼达三玄。放心于四德之场。託质于五门之观。书经造像。礼佛燃灯。备彼庄严。其诸功德。隋朝良宰。盖此吾人。而心下志高。识幽见远。宪章文武。敦缉彛伦。

隋上柱国都督河东诸军事河东太守窦庆

文足字民。武堪静难。泛爱仁厚。来晚去思。汲引为心檀忍不倦。

隋柱国右卫将军南康公刘嵩(造律藏寺)

武毅刚甚奉法无私。厌离居家钦尚解脱。

隋骠骑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崔凤(造经行寺)

操履贞肃。奉法忧对。笃爱大乘回向正道。

隋上柱国河间王杨辟邪(造大慈尼寺)

仪貌温雅。志操贞确。常钦出世早厌有为。

隋兵部尚书上大将军龙岗公段文振(造云化寺)

世袭通侯。家传宠命。器局和允。识虑优长。武冠孙吴。文高斑马。待诏之策屡显。应对之美日隆。盖朝廷之羽仪。皇家之栋干。崇敬三宝。体达四衢。造寺供僧写经铸像。慈惠仁厚檀舍不渝。

隋着作郎济南侯王劭

学穷经史。才迈群英。着齐志一部释老志一卷。又撰仁寿舍利现瑞记一部。总叙佛法由来云。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尔妄言之。昔春秋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而意说者。以为四月八日佛生时也。桉周四月夏之二月。亘辛卯非八日。年纪云。言鲁知不及他国。牟融云。汉明帝梦金人。其名曰佛。于是遣使往求经书。又桉汉武帝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刘向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在佛经矣。然则明帝前已有佛之经像。鱼豢云。老子入西戎教为浮图者。此言出自化胡经。不足取也。汉世曰浮屠。即佛陀也。犹沙门与桑门语之转耳。典略云。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华胥氏者即天竺国也。在佛神游之所。

隋柱国毫灵四州总管海陵公贺若谊

寔卿相之门。称冠盖之里。山庭仪表月窟风猷。笃信大乘崇奉正觉。

隋使持节大将军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赵国公独孤罗

景公之世子献后之长兄。敬法重人尊师尚义。

隋上柱国凉益六州总管蒋国襄公梁睿

导灵源于少昊。分休蔕于伯益。东汉良宰西晋鼎臣。敬信有闻丕业克着。

隋上柱国广宗庄公李崇

挺生拔萃。秀出罕俦。唯昆与季师王友帝。诵习般若兴建法轮。

隋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使持节凉州刺史宇文庆

包文武之干略。蹈仁义之规矩。宣条万里图赞百城。铸像写经为福无已。

隋上大将军营州总管魏兴公韦世文

闻诗闻礼之风。三义三君之德。锺庆流泽奕叶不穷。慕正法于当年。习微言于积岁。

隋上柱国吏部尚书上庸公韦世康

容状魁岸风韵韶举。同玉树之华滋。类璧山之朗润。善经略美铨衡。归心慧门游情法苑。

隋广汉太守襄垣侯薛琰

凤毛麟角标文示武。家崇正法门奉玄风。暨五凉四燕三秦二赵。高门连于阊阖。崇基接于太阶。戚里之皇。亲帝京之富室。顒顒慕道各各横经。口诵金言。手披玉轴。至于隋代王公盛名帝宇。竝钦崇释教。俱敬福田。或造寺摸经。或行檀悲敬。或诵味经典。或研覆玄义。如是比屋可封。差难具列。至如大唐朝伍贤官成林。萧族以法华为福基。窦宗用塔寺为命。伐戴尚书之普敬。秦将军之济生。或府省同钦。或寺台共奉。爰逮要荒华夷令长。沿诸僕隷等布一心。各以佛理为指南。竝修胜业为己任。既形于耳目。故不即事而叙之。岂以李老埋名。故由深鉴有託矣。

辩正论卷第四

辩正论卷第五

唐沙门释法琳撰

东宫学士陈子良注

佛道先后篇第三

儒生久之。更为议曰。寻佛教东夏未六百年。晋宋已来其风始盛。犹谓功无与等。世不能名。况老教中华年代绵远。经史具载略可而闻。桉道经元皇曆云。吾以清浊元年正月甲子。下师伏羲。治国太平白日昇天。又云。未分元年八月甲辰。下师神农。太元元年下师裕。一本作松容。凡经一十二代。变为一十七身。始自玄老。终乎方朔。隐真论云。处天地之先。不以为长。在万古之下。不以为久。随时应变与物俱化。勘其游世辅国。时节可知。至于诱引黎元匠成品物。安能纪乎。略计已经二百七十余万年矣(弹曰。太素之时气形始具清浊未判。名之浑沌。二仪既而不分。三才亦眇而未见。六纪序命之外。伏羲方生四姓。燧人之末神农始诞。何得庖炎二皇出清浊之世。柅容六甲生未分之前。委巷之书不足承信也)故云。常道非可道之道。无名非可名之名。既曰寂寥。是称怳惚。託周朝而为柱史。居汉世而作大臣。戏水乘鱼游空驾鹄。玉井含润。美地下之飞泉。金灶生烟。烈人间之焰火。三宫白珠之帐。或饵甜芝。九花青琐之阶。恒餐练髓。玫瑰琥珀之树。不日舒光。瑠璃马璃之枝。无风白响。髑髅能语。曾假问于庄周。白骨还生。岂虚谈于徐甲。西王玉文之枣。圣女擎来。东海金色之梨。仙人捧至。形无定所。见种种之容。情有异端。启纷纷之迹。超江跨海讵藉舟航。入市登山随心自在。绵绵叵测眇眇难寻。莫不利益天人楷模今古。释氏之化日月未淹。焉得与道而为比校。开士让曰。吾子学无稽古。困在师心。不能择善返迷。而守株信度。吾闻智无不周曰圣。化不可测曰神。远近难寻始终莫究者。其在兹乎。焉欲措意于其间也。子疑尚拥。当复言之。何者。

夫世界初成。未有日月。二大菩萨下救苍生。爰列三光是兴八卦。伏羲皇者应声大士(春秋内事曰。伏羲拥列三光。建立八节。以文应气有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也。是以羲氏和氏世掌日月之官。皆伏羲之后也。故曰名羲和。盖羲皇之本号也)女娲后者吉祥菩萨。何以明之。寻此劫中千佛出世。第四佛者即释迦文。自余续兴终乎劫尽。尔乃劫劫相次。则佛佛无穷者也(立世毗昙云。跋陀劫中凡有千佛相续出世。以法化不绝故号贤劫。一贤劫中有成住坏空四大中劫也。如从十岁至八万岁复从八万还至十岁如摝攎上下。经二十反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成劫。凡经八千万万亿百千八百万义。为一小劫。俱舍又云。七火一水灾。七水一风灾。七火灾七火灾已度。然后风灾起。经八八六十四大劫。过四不可数。始是一贤劫也。住劫之中方有佛出。相次一千。释迦如来位当第四余有九百九十六在。世界是佛依报。众生是佛缘因。但有众生即有佛也。依须弥像图山经及十二游经。竝云。成劫已过入住劫来。经七小劫也。光音天等下食地肥。诸天项后自背光明。远近相照。因食地肥。欲心渐发。遂失光明。人民呼嗟尔时西方阿弥陀佛告宝应声宝吉祥等二大菩萨。汝可往彼与造日月。开其眼目造作法度宝应声者示为伏羲。宝吉祥者化为女娲。后现命尽还归西方)山海经云。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朴注云。则天竺国也)信知三皇根起在彼。奉佛使者。故不疑焉。取例寻文可以意得。帝系云。开闢之初。人精昏鲠。唯眠与食。莫晓逆从。起乎太昊上皇因时作范。比象画卦尊卑位焉。始知敬以奉上慈以育下。微用心识渐开慧路。自非无涯大悲深妙解脱。孰能俯质同愚发蒙化世。二圣来应信而有徵。其弘道也。尘劫所不穷。其利物也。巧曆所不计。过去倍于恒沙。未来逾于上数。汝元皇之岁。犹大地之始一尘。开闢之年。比沧海之论一滴耳。非所联类也。非所颉颃也。夫食木之虫。尚不知皮外之味。岂知宇宙之广哉。桉三史正文与五经典诰并云。老子周末时人。次则阮氏七录王家四部。华林遍略修文御览。陶隐居之文。刘先生之记。王隐魏收之录。杨玢费节之书。并编年纪。咸为代曆。莫不共遵正史。曾无异谈。隋世有姚长谦者(名恭齐为渡辽将军在隋为修曆博土)学该内外善穷算术(今太史承传仁均受业师)以春秋所纪不过七十余国。丘明为传但叙二百余年。至如世系世本。尤失根绪。帝王世纪又甚荒芜。后生学者弥以多惑。开皇五年乙巳之岁。与国子祭酒开国公何妥等。被召修曆。其所推勘三十余人。并是当世杞梓。备谙经籍者。据三统曆编其年号。上拒运开下终魏静。首统甲子傍陈诸国。爰引九纪三元(九头五龙括提合雄连通序命修飞因提善通等。谓之九纪)天皇人帝五经十纬六艺五行。开山图括地象。古史考元命苞。援神契帝系谱。钩命决始学篇。太史公律曆志。典略之与世纪。志林之与长曆。百王诏诰六代官仪。地理书权衡记。三五曆十二章。方叔机陶弘景等数十部书。以次编之。合四十卷。名为年曆帝纪。颇有备悉文义可依。从太极上元庚戌之岁。至开皇五年乙巳。积有一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年矣。梁纪云。从开闢至梁太宗大宝二年。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六万一千四十五年。桉诸部年纪。莫见老氏为伏羲师。考此一虚则百事无实。长谦纪云。佛是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生。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岁佛始灭度(至开皇五年。得一千五百七十六载矣)与周书异记并汉法本内传及法王本记。与吴尚书令阚泽魏昙谟最法师等所记不差。推老子以桓王六年丁卯之岁仕周。敬王三十二年癸丑之岁五月壬午乃西渡关(至开皇五年。得一千三十七载)桉葛仙公序云。老子以上皇元年太岁丁卯二月十二日丙午为周师者。即桓王丁卯之岁也。又云。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关者。即是敬王癸丑之检岁。三皇以下本记。亦无建元。至汉武世始有元号。彼称上皇无极等。并为妄说全无依据。又高丽王表问齐后。诸佛生世可得闻乎。文宣帝召上统法师为文具报。于时引周穆传(盖穆王别传也)以对。使人与姚长谦所引无异。刘向列仙传曰。聃与尹喜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蕂实。是知孔老二儒皆生周末。老在佛后隔十二王。国语云。幽王二年三川震岐山崩。伯阳父云。周将亡矣。别有老人。非老子也。桉梁元帝解庄老云。老子以景王初终。庄生以景王末卒。姚将军言。孔老相见问礼之时。亦在景王十年景寅之岁。为尹说经。亦于景王之时。此则佛先道后。的可明矣。子云。清浊之年为国师者。甚大河汉不近人情。原夫清浊始兆而阴阳未分。阴阳未分则两仪尚浑。两仪尚浑则三才莫形。是以窈窈冥冥不可名也。甲子起于大挠。年月定于尧典。非唯羲皇未出。固是天地靡开。验知天地搆精男女化生。羲之与老。其是人耶。必在二仪之内。不越三才之中。焉得道听途说以自欺乎。又言。方朔亦聃之身。弥不可也。传云。东方朔者。岁之之精也。何以明之。寻曼倩在朝二十余载。岁星不见。亦二十余年。朔之云亡大精始出。通人所纪验可知矣。抱朴子神仙传云。夫圣者不孤。必应物以成化。岂可天下国师皆待李耳一人乎。异哉斯言。良尽美矣。若历多世唯一老聃为师。亦经多朝皆一羲皇为主。既有多政。必赖多君。信可一师但匡一治耳(如其历代竝是聃身。靳固之言出何承。据葛稚川云。竝是无识道士假生神异。岂其然乎)。儒生问曰。皇甫谧云。老子出关入天竺国。教胡王为浮图。此则老之与佛一时人也。何为浪谈前后。以矫俗乎。开士喻曰。寻夫至人玄寂有类。谷神应变无方。事同山响不疾而速。岂隔华夷。井坎之徒好师偏见。朝三暮四空生喜怒。是以虚己应物者。必有千变之容。狭情适事者。岂知万殊之妙。桉西域传云。老子至罽宾国见浮图。自伤不及。乃说偈供养。对像陈情云。我生何以晚(新本改云佛生何以晚)。佛出一何早(新本改云。泥洹一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言不亲覩佛。所以恋慕交怀。魏略西域传云。临倪国王无子。因在浮图。其妃莫耶梦白象而孕。及太子生。亦从右胁而出。自然有髻。堕地能行七步。其形相似佛。以祀浮图得儿。故名太子为浮图也。国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发白状似老子。常教民为浮图。近世黄巾见其头白。改彼沙律题此老聃。曲能安隐诳惑天下。前汉哀帝时秦景至月氏国。其王令太子口授浮图经。还汉浮图所载。略与道经相出入也。皇甫之言未究其本。化胡经云。罽宾国王疑老子妖魅。以火焚之安然不死。王知神人举国悔过。老子云。我师名佛。若能出家当免汝罪。其国奉教昔为沙门也。佛若先无老聃。岂知变身为佛。良以罽宾旧来信佛。老氏因推佛以化之。非起尹聃始有佛也。隋僕射杨素从驾至竹林宫。经过楼观见老庙。壁上画作老子化罽宾国度人剃发出家之状。问道士云。道若大佛老子化胡应为道士。何故乃为沙门。将知佛力大能化得胡。道力小不能化胡。此是佛化胡。何关道化胡。于时道士无言以对也)。晋世杂录云。道士王浮每与沙门帛远抗论。王浮屡屈焉。遂改换西域传为化胡经。言喜与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斐子野高僧传云。晋慧帝时沙门帛远字法祖。每与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共诤邪正。浮屡屈焉。既瞋不自忍。乃託西域传为化胡经。以谥佛法。遂行于世。人无知者。殃有所归致患累载。幽明录云。蒲城李通死。来云。见沙门法祖。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又见道士王浮身被锁械求祖忏悔。祖不肯赴。孤负圣人死方思悔)魏世姜斌道士妄引开天经对魏明帝。自云。老子定王时生。破邪论中备引斯证。庄子云。老聃死秦矢弔焉。阙中记云。老子葬于槐里(今古扶风始平之南有槐里乡)然漆园吏亲学聃道。虽可宋鲁邦异。出世时同。所说之文足堪依信。靡往天竺灼然不疑。皇甫士安斥其诡说明彼谬谈。叙老流沙皆无实录。备在高士安传。岂可誷乎。佛先道后尔无惑也。

释李师资篇第四

儒生问曰。大唐运兴。盖太上老君周师李聃之圣胤也。开无为之化。弘道德之篇。考胄子以业六经。命司徒以敷五教。导德齐礼仁布九区。惩恶劝善威加四海。天成地平远安迩肃。光宅宇内于兹八年。于协洽之岁。当夹锺之月。天子躬幸辟雍亲临释奠。沙门道士并预礼筵。奉口勅云。道士潘诞奏言。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云无上大道。若以此而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何得浪判先后及师资耶。

开士让曰。吾闻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能读。夫夏虫不可以语氷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论道者。局于教也。今当为子略明斯致。夫妙色无形理融真际。大音无说体寂虚宗。不可测之于言象。不可寻之于视听。三际推而靡得。二谛格而莫知。冲性弗迁孰能令有。至功罔坠孰能令无。然则内外湛于百非。称谓沦于四句。暨乎无形之形。应周法界。无说之说。化洽情源。故能运大悲以鼓之。开大慈以摄之。于是着弊垢衣现生五浊。隐真实智权驾三车。考夫一米支身。本为摧伏外道。六年树下。但欲斥破邪师(如本行经苦行品云。诸外道等或一日食。或七日食。一日一食。或七日一食。或食牛羊粪。或食藕根草板。或常翘一脚或常举两臂。或四枝柱地。或五热炙身自饿自坠塚间棘上。卧灰土中。事诸天神以求解脱。菩萨观其邪求。乃行可畏极苦之行。住寂静心一坐不动。如是六年。日别正食一粒鸟麻。或食粳米小豆大豆绿豆赤豆大小麦等。日唯一粒。冀得支持以活于命。身体羸瘦喘息甚弱。全无气力手足不随。如八九十衰朽老公。佛时说偈。菩萨既至连尼河。以清净心岸边坐。为诸求道不真故。欲行大苦化彼邪也)愍苦行之徒劳。伤自饿之无益(悲念外道无益苦行虚为自饿)然后食九转乳(经史云。是时善生村主二女。闻天所告。即集千牛搆取好乳。展转相饮至十五牛。乳着于一分净好粳米为于菩萨煮上乳糜。当煮糜时现种种相。或现万字之相。或现帝释梵王之形。其乳沸涌上至半多罗树一多罗树。已还下无有一滴离于彼器落余处者。于二月二十三日晨朝之时。受二牛女一钵乳糜。食已身体平复如本。受吉祥草坐菩提树)证三菩提。是时也。六师眷属莫不顶剃周罗(顶上胎发也)千子魔王竝共归心降伏(尔时欲界魔王。将其千子及三邪女鬼神兵众八亿。或见齐中千眼顶后八臂。口中雷震手出电光。或蛇绕左腰。或龙绕右脇。种种神变来恼菩萨。放大光明现希有相。魔王眷属竝发善心一时稽首)邪锋飒焉落刃。慧日赫以舒光。其汲引也如此。其威神也如彼。子所言道(九十五种之道)为彼道耶(问是九十五种道以不)为异彼乎(为非九十五也)若同彼者。即二天三仙之徒(佛未出前有摩醯首罗韦纽婆等二天。迦毗罗优楼迦勒沙婆等三仙。行邪三宝以化世间。如来出世竝为弟子。枝末余者提婆菩萨后破。见智度论及百论)九十五种之裔。富兰那等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若异彼者。即佛弟子。何得谬云。求我道故方得成佛。潘诞之言罪莫大矣。妄奏轩陛轻触天威。理合推绳。其罪一也。眯目朝廷疑误信心。变正为邪。其罪二也。以无上大师求域中小道。违彼经。教其罪三也。长未来之谤黩。党见在之邪朋。自误误人。其罪四也。既负誷圣之愆。必入无间之狱。尘劫受苦。其罪五也。且震旦之与天竺。犹寰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兴。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三十许王。论其所经三百余载。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年纪云。老子以周敬王三十二年癸丑之岁。度函谷关西入秦地。魏书云。聃与尹喜。敬王之世同出散关。至开皇五年乙巳之岁。得一千三十七载矣)儒生请曰。灵宝等经。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能生于佛。不言周时之老聃也。为定是耶。愿闻其说。开士喻曰。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始有聃名。汉景帝以来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丹阳余玖兴撰明真论一十九篇以驳道。云夫至明者。非对暗之明也。故不可言至。静者非对动之静也。故不可道覆。仰寻求道经之首唱。道言者。姓氏为谁。复道何谁言也。道若有口即具五阴。所成居在三才之内。不免无常。卒拘分段还为仙道所摄)桉六书七籍三传九流。虽为经国典谟。莫不师宗于周易也。易云。五运相生渐分清浊。两仪既闢爰判阴阳(礼运云。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所以乾元资始坤道资生。三光着象于天。乾之道也。万物禀形于地。坤之道也(乾凿度云。乾以象天。坤以法地。离彖云日月丽于天。百穀丽于地)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三画而成卦也)阴阳不测之谓神。道也者。理也。通也和也同也。言阴阳运通三才位矣。上下交泰万物生焉。有阴阳之道理。能通生于人物。天和地同则群萌而类动也(礼月令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万物萌动也)鼓之雷霆阳动也。润之风雨阴随也。故知不有天地道何从生。不有阴阳道何由灵。岂得造化之前道已先出。假令有道不出天地之与阴阳(搜神契云。圣不过天地。神不过阴阳)夫天地者于事可明。阴阳者在生有验。理数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从何能生佛。昔车胤解道德云。在人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故谓之德。由之而成。故谓之道。是以孝为德本。成曰。道功德彰自立之名。道有兼济之称。内因德而行就。外由道而化成。生之蓄之道之要也。成之熟之德之至也。故论衡云。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为若此矣。子所言道。宁异是乎。若异是者。不足归信。岂有头戴金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乌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耳(桉山海经云。天下名山有五千三百七十。所经五万四千五百里崑崙最高大。其上有玄圃。盖神仙所居。有金城石墎琼枝玉树宝叶金花。日月三光列于其下。云车羽斾凤驾龙轩玉女仙童不可胜数。次则海中三山。蓬莱方丈。孙兴公名山赋云。涉海则有力壶蓬莱。登峯则有四明天台。尔雅释山只论五岳。玉京既是上上名山。又云。天尊所治之府。何为山经不载。广雅无文也)子称太上为佛师者。桉往代先儒及梁承圣解五千文久有明释言太上有四。其一曰下知有之。谓三皇至五龙。是也。其二曰次亲誉之。谓伏羲与神农是也。三曰其次畏之。谓轩辕及帝喾是也。四曰其次侮之。谓尧舜已下是也。礼记有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谓天皇人帝为太上也。无别道神统论其教。止是训导君民汲引浮俗。初未曾闻修万行而趣涅槃。运四流以超生死。桉道经元皇曆云。吾闻大道太上正真出于自然。是谓为佛无为之君。检道经中。唤佛为大道为太上为自然为正真为太极为无上者。皆是佛也。又云。天竺国有古皇先生(言佛是太古元皇之先生)善入泥洹。古先生者。是吾师也。游化天竺。今将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有不死不终。绵绵常存。吾今逝矣(老君知佛泥洹所以陈去化缘事了。于是告还。门人未知。今须自述云。吾师者本在西方。为此西昇申其恋慕。在文指的取证分明者也)三洞经云。佛是道父。西昇又云。天下大术佛最第一(言神通变化无穷也)化胡经云。老子知佛欲入涅槃。复回在世。号曰迦叶。于娑罗林为众发问。转神入定经云。思念一切。关令传云。老子曰。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菜食诵经称无上正真之道承佛威神号佛为世尊。形与神游。受高上大圣十方至真已得佛道。检道经处处皆称佛为师也。吾今为子释兹在兹。子当念兹在兹。顶受而奉行也。佛也者盖绝称之大宗。至妙之幽宅。不可以无取。不可以有求。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何者。若本之有境则大患永灭。推之无乡则大悲不竭。常理不可原。自然之体也。无心以成化。大道之宗也。三五莫能始。古皇之先也。不严以正俗。无为之君也。溷沌不可测。无名之主也。绵绵其若存。众妙之本也。其降灵也。则为大道之师。其开化也。则为太上之父。焉得闭目以观天地。塞耳而听雷霆。所以佛号法王世之调御。下凡上圣靡不归依。岂有称五老之神。佩三皇之籙。而能为释氏之师乎(桉出官仪云。无上三天。玄元始气太上老君。太上文人无上玄老。朝夕朝礼仪云。太上玄元五灵老君。当召功曹使者。左右龙虎君。驿龙骑吏。侍香玉童。侍香玉女。玉帝直符。然老者长也。尊也。言五老君居众仙之尊。万神之长。五灵五帝也。即灵威仰神。三皇天地人也。顷峻始学篇云。天地初立有天皇。十三头。在治一万八千岁。括地象云。天皇九翼飞以往来。老子所事三皇五岳。六甲符图皆皇灵所制。老子佩之以防身也。然三皇符籙五老真文。皆丹绿五彩天文火字。言佩之长生不死。已至神仙。所叙官属将军吏兵。与俗无异颜光禄王斌等云。道者练形法在仙化。佛者持心教在济物。论道所宗。三皇及与五龙也)故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吾更为子重明斯义。桉佛说空寂所问经及天地经。皆云。吾令迦叶在彼为老子号无上道。儒童在彼号曰孔丘。渐渐教化令其孝顺。须那经云。吾后千岁法当东流。王及人民奉戒修善(古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余年之后。老子方说五千文也。刘向序云。吾检藏书。每见佛经。当知佛化流此久矣也)窃以三代将末六国就兴。游说之徒心存苟得。未患夸诞靡弊肉。穿鼓舌而骋奇谋。摇脣而谈唐利。曹刿之请战屈完。于是如师感被发之哭。伊川痛穷车之填。济水三河震竭四夷。交侵天闇飞蛬镐游舞兔。彭生为豕啼之怪。杜伯见折嵴之徵。假令任处阿衡身居台辅。莫不扇飘风冻雨之暴。烈回天转日之威。是以褒女献王。延烽火之寇。楚人问鼎。渐滔天之逆。日者天地版荡礼乐崩坏。名辱身残曾无顾耻。颠家覆国安忍忘归。讵知世界之何辜。罔念苍生之涂炭。所以佛遣三圣权化一方。布治国之仪。叙修身之术。庶令其代邢用礼。变薄还淳。并是抑物本情。非出要之大道也。若放心于三达之境。寂虑于四德之场。功被生灵泽均彼此者。则他方大士动喻恒沙。此土发心亦如尘算。谅非文字之所称。传略举六人以开慕仰。文殊屈迹于当世。弥勒补处于未来。观音普现色身。惠覃遐劫。地藏护持震旦。化洽无穷。马鸣兼三方于东夏。犹朝阳之启晨晖。而使六合俱照。龙树跨万里于神州。若明月之烛幽夜。能令八表同光。自斯已外。或耆年而弘道。或童孺而宣法。男女异形胡汉殊类。莫不就缘施化随处诱凡。玄功利于百王。至教流于九有。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无以子夏窃仲尼之名。蜗角拟崑崙之大也。儒生肉袒叩头矫手而舐足曰。余请罪矣。余请罪矣。

辩正论卷第五


上篇:破邪论

下篇:十门辩惑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地藏菩萨像灵验记

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卷第一并序 传教沙门 常谨 集 叙曰...

释迦谱

释迦谱卷第一并序 梁沙门释僧祐撰 盖闻。菩提之为极也...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 太原王隐客字少微撰 若夫鸡浑起...

弘明集

弘明集卷第一(并序) 梁杨都建初寺释僧祐撰 夫觉海无涯...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语经

佛语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序...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说佛印三昧经

佛说佛印三昧经一卷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罗阅...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菩萨处胎经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第一 姚秦凉州沙门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

佛说蚁喻经

佛说蚁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

修行人要能耐得住寂寞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罗状元十叹无常歌

一、 叹无常,叹无常,一叹无常好凄凉; 为名苦,为利...

我们的痛苦,佛菩萨知道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在轮回里面,由自身善恶业所感召,...

本焕长老行愿无尽

临近清明时节,本焕长老静静地走了。 坊间传说,本老...

恶人要如何改恶向善

问: 本人是社会上的一个恶人,如何改恶向善? 大安法...

祭祀酒肉反而害了祖先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所著的《竹窗随笔》上记载:浙江省钱...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问世间成功为何物 几年前,我以记者身份,去中国最...

这个生死的怨贼你认识到吗

要想成佛,一切求心都得歇下来,自然相应,求是苦追求...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

四十八大愿——(第44愿)修行具足德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

圣严法师《如何解决情缘的问题》

1.断所有情缘 每个人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到底有多少...

须菩提观空息病缘

过去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时,有五百位大比丘随佛一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