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大安法师  2015/1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师非常独到的见地,就是站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层面来解释这个经文。我把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称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话我们可能常常看过,但是它深邃的义理我们不一定能了解。这段话你仔细的去思惟,实在是把净土宗核心、不共的特点展示得非常深邃。如果我们对这段话有一定了解的话,那么净土法门的信心就扎得更深了。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也有我们众生的因素在里面。那么众生的因素是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呢?不是。后面会谈到: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怎么去理解?我们众生的“多善根之因”不是来自于我们,是来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他成就之后无条件的恩赐给我们,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积功累德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这个善根、福德都是来自佛的一面,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我们一般理解多善根福德因缘,总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做:“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我多种点善根,多修点福报,我才能往生。”这是通途佛法的道理,不是净土法门的特点。

我原来看到这个,真的感慨蕅益大师太了不起了!因为我们中国的修行人——大陆的,宗门、教下绝大多数都是站在自力修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建立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而蕅益大师有一个重大的转换:让我们站在佛的那一边去看待,去建立信愿,去建立我们修行的准则,去找到我们解脱轮回的正确道路。那么这样的一种观念是惊心动魄的,是前所未有的。阿弥陀佛把他的大愿、大行恩赐给众生,来庄严四种净土。

也把他的大愿、大行来凝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六字功德全具,所以你只要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这种净土庄严,转化为我们众生的四土庄严。全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变成我们众生的大愿大行。所以就使我们在每一句念佛当中,也能够“圆净四土”——圆融、圆满的清净极乐的净土,“圆见三身”——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而且成就如此功德庄严,特别谈到“而皆是已成”。“皆是已成”,这是什么意思?都是已经成就的。这就表明是“已经”,不是当下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大家注意,这是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来发了大愿,建立大行,他早已成就了。现在我们只要信愿称名,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变成我们的庄严。

只是一个转换,不是要我们再来进行六度万行去庄严,也不是未来我要六度万行去庄严。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净土法门称“以果地觉,作因地心”?阿弥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全体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的功德,就是靠这个名号的信愿执持来转换。这种转换的依据是由于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父母,他所积累的一切财富要无条件的给他的子女。只要建立这种亲缘的继承关系,你当下就成就了。所以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要等待我现在去成就,也不要等待我未来去成就。就好像你有一个大富的老爸,他已经给你赚了很多钱,就等着你来继承了。就好像一个开国皇帝把天下打好了,打下的天下等着太子去登基继承而已,是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你说,这样的一种思想是不是惊心动魄的?我们在宗门、教下哪能听到这么一种思想啊?而恰恰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啊!

这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本质”。这里进一步就阐释着: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是一体的关系。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来给我们众生作增上本质境。这本质境就等于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大圆镜智,它有增上的力量、增上缘的力量,然后给我们。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就依托着这样增上的本质境,来带起、变起我们众生心中的种种庄严。这个“带起”有挟带的意思,有变带的意思。“挟带”就是把我们在真妄合和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佛性的种子、佛性的力量,透过阿弥陀佛给的本质境挟带起来了。

那么挟带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性的唯识所现,就是变起了我们佛法界的相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当中,带起众生自性的庄严。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地上功德如果像“六即佛”讲的 “究竟即佛”的话,它带起我们自心的庄严,就好像我们的正因佛性——理即佛。“理即佛”是在因地,“究竟即佛”在果地,用果地上的功德带起我们正因佛性的庄严。这样就是:阿弥陀佛全体本质境的庄严,乃是我们众生带质境的庄严。这就是“全佛即生”了,“全他即自”啊!

看这个“全他即自”。这是净土宗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们要常常思惟。什么叫“全他即自”?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自”。“自”,可能我们会理解为自性。这是从我们本有的性德来讲:自性、自体。如果从我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就叫自己。有一个自体,必然有一个客体;有一个正因的自性,必然就有一个圆满的果觉。好,现在这个“全他即自”,我们更多会理解为:阿弥陀佛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性来说的一个“他”。那阿弥陀佛这个“他”,也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一个 “他”。佛是什么?佛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他离不开我们的心:也是唯心所现,也是交相互渗。我们常常会说“阿弥陀佛是我心中的佛”,那么我们这些众生同时也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是不是啊?

那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凡夫众生就产生了非常亲切的关联:是互相渗入的、互相渗透的。就好像摩尼珠的光和另外一个摩尼珠的光,这两个光是可以相互摄入的。不仅我跟阿弥陀佛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样子的。一切众生都在阿弥陀佛心中,阿弥陀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那么既然是在心中,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不二的体性当中。借助着这个信愿称名的中介,就可以进行一种转化。这种转化是非常重要的。透过信愿称名,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全他即自。

为什么非常重视信愿?信愿是转化的一个先决前提。没有信愿和这个名号的中介,你是转化不了的:佛是佛,自己还是自己。那只有靠自己吧,只有靠自己修行。这个大海我要游过去,只有靠我的游泳技术,但殊不知就有一条船。你能不能上这条船?上这条船,不需要你去游泳。说实在话,全他即自,你建立这个理念。净土法门为什么全凭佛力往生,全凭佛力成佛?把你的自力真的是放在一个很次要的地位。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上来修行就想:“我要怎么样……我要修行,我要怎么样……”但是这个时代的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为什么净土法门在这个时代最当机?这个时代的众生能修什么?你能修到什么福德、智慧,什么禅定?你只有对自力的怯弱、通身的业力,有一个清醒、决定的放弃,才能够全力的靠倒在阿弥陀佛那边。你能进行这么一种信仰的转化就成功了,你就登上了这条船了。你就“全他即自”了。这个“全他即自”没有丝毫的保留,还不是说“我非要修到什么水平不可才能够得成就”。

不需要你的水平,你只要用信愿转化,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你就成功了。所以“全他即自”的核心就要求全体的舍自——舍去自己,归他——归到阿弥陀佛那边去。所以我们常常讲念佛就像落水呼唤弥陀的救度,蕅益大师曾经有一个偈子谈到。他的示现非常慈悲:应该说蕅益大师是一个上根利智之人,但他常常示现生病。五十六岁生病——两次大病,快死了,平时参禅的道力都用不上了,唯有呼唤弥陀的救度,这种“称名不异儿号乳,忏罪何殊囚伏辜”啊!称念弥陀就好像一个婴儿呼唤他的母亲哺乳一样啊!一个婴儿呼唤母亲的时候,这个婴儿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他才呼唤他的母亲。如果不是一个婴儿,是一个青少年,很有力量,他对母亲的力量就可能放在一边了。所以对一个真正的净业行人来说,要把自己看作像婴儿般的没有力量、怯弱,才能去靠母亲。靠母亲靠得上啊!这就是全他即自,如果建立这样的知见、心态。这就是站在众生份上来理解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离开阿弥陀佛,难靠自力了生死

多生多劫我们负债负了众生的命债、情债、这个钱债,这...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

口念佛心跟着妄想走,这样往生会有障碍吗

问: 一面念佛,一面妄想不断,乃至口中念佛心跟妄想走...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通智法师往生记

通智法师,法名寻源,号忆莲沙门,俗姓阮,扬州仪征人...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

问: 《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怎样教育孩子成为阳光孝顺的人

问: 我侄子今年十七岁,父母已离异,学习、生活主要...

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如何辨别假和尚

问: 当前有个现象,许多出家人不用心诵经弘法,而去专...

【佛教词典】四印会

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之第五会。系以阿閦、宝生、...

【佛教词典】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

凡二卷。收于中华藏第一辑第三十册。唐代慧苑撰。就新...

《一函遍复》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净土法门,对上、中、下...

坎坷不可怕,一帆风顺才是最可怕的

人在不顺时才想到求神拜佛、念经。但是,坎坎坷坷时不...

远离恶口的十种功德

诸仁者!于彼远离恶口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龙裤国师念佛成就的公案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名已经佚...

中西医预防禽流感的方法

西医: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

如何分辨魔障与业障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

仁清法师:文殊菩萨消业开智修持简轨

接下来是智慧文殊菩萨的修持,我们拿到资料了没有?所...

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

三善十一者:言无嗔者,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

【佛学漫画】生活中能不断佛号,才是真正的功夫

冬瓜和尚的故事...

大安法师:科技与宗教的关系

问: 请法师开示科技与宗教的关系,确切地说,与佛教...

有空就念佛,没空就不念

有位学长告诉末学:他去请问老和尚要怎么样念佛? 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