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正解「念佛三昧」

大安法师  2017/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

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而还有尘沙惑。要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破一品无明的境界。破一品无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证的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东西了。

所以,念佛三昧也有功夫浅深的差异。

但总之,从哪下手呢?还是要从降伏、对治粗重的烦恼念头开始。那降伏、对治,它不用其他方法(后面会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你的佛号从心里念出来,耳根听进去,能念的心和所念出的音声产生一个紧密的关联。你能念清楚听清楚,你的心就在当下,叫念兹在兹。你的心跑了,你这个佛号是听不清楚的。想到自己手上还有很多股票:怎么今天是熊市啊,亏几十万哪!他的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是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弥陀佛,可能念成股票、股票。

所以,一定是心声相联,这样念久了,你的念头才渐渐地澄清。

慧远大师讲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专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处在寂静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识和第七识都太活跃了,我们的心就是心猿意马,就像孙悟空一样的,一下子到天宫去,一下到地狱里面去。所以这要把它摄住。

莲池大师站在唯识的角度,就谈这个专思寂想怎么下手。这个八识心王,心王有心所,在心王当中有八种识,你一定要把八识以及这个心所给它摄在一处 —— 制心一处。

开始是用耳识,其实念佛也是作用于耳根的,但你听到的那个声音还不属于闻性,还是属于耳识的范围。先用耳识闻这个佛名,然后用意识来专注忆念。你的第六识给它专念故,那就不会跑,就把六根摄在这个佛号当中。最难摄的,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擒贼先擒王,你的耳根就是自念自听,意根为什么专注忆念?如果万一意根还摄不住,那就用记数法,念一句佛号记一,念一句佛号记二,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摄意根的。

其他四根都好摄。眼根,你念佛的时候眼睛垂下来,不能东张西望,看看别人穿件衣服是不是时尚的衣服,还要分析一番,眼根不要去看这些。鼻根,不要到处乱嗅。舌根,你就拿舌去念佛。身根,你端正自己的身业。一般耳根和意根摄住了,眼鼻舌身都好摄住。

那这个六根、六识都让它不产生活动状态,这样你就去念,念念念,念之久了,叫念极而忘。而忘,就是我执、法执没有了。我执、法执没有了,第六识就脱落,不去分别它。其实我们众生就是分别心太重,慢慢地就不分别,不分别美丑、善恶、谁好谁坏。吃饭也不要分别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好吃的就贪心,撑得肚子要摸着墙壁离开,看到不好吃的就皱眉头。所以你看我们众生贪瞋痴,就在吃一顿饭当中都体现无余。好吃的,贪心上来了;不好吃的,瞋恨心上来了;然后吃饱了就要睡觉,无明上来了,昏沉。

第七识是末那识,它一般是不断地去思量的,但如果第六识不跟它输送思量的材料的话,它也会中止下来,这叫思寂,思惟就寂下来。

第六识、第七识,这两识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要把住的。《华严经》释迦牟尼佛成佛讲: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唯有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他讲妄想执著,就是指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的妄想就是分别,第七识就是执著。那这两个淡下来,忘之不已,忘极而化,空性你能契入。而空也不执著空相,空空亦空。在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当你妄的那一面消解之后,那你的真如这一面就会彰显出来。这样,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行”的话(不活动的话),原来我们的心,心意识里面都是波翻浪卷的,有时候是万丈波涛,又很浑浊,所以你的七识、八识不行,原来很湍急的浊水就成了静止的水,原来八识的浓云薄雾,这时候都一片晴空,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时候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一心,就彰显出来。唯是一心,更无余法。这时候就契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什么境界呢?那当然可以见到佛,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的情形。莲池大师有一段契入念佛三昧的表述,就是:你所有的妄想杂念都休止了,清净一心,就是一心不乱现前了,那是“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那这个很美的语句。当下不离跬步,就在当下这个空间当中,实际上就是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涌出青黄赤白的四色莲华,不离开这个庭院,当下就是黄金地,七重行树遍布,到处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其实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讲经说法,我们现在听不到,你证得念佛三昧就能听到阿弥陀佛现量地在讲法,处处阿弥陀佛在说法。时时莲蕊化生,就是在这个七宝池里面,那个莲华化生的菩萨,时时都涌现出来。从佛光里面化成的种种百宝之鸟与这个世间的鸟,共同发出哀雅的音声。极乐世界七宝的楼阁与我们这个世间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共同放出奇异的光彩。那不是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就在一处吗?

所以讲多维空间问题,重重世界的问题,平行世界的问题,实际上佛经以及修证的境界可以透显一些信息。

所以,念佛三昧透过能念之我和所念的佛号契入到三昧境界,这是念佛法门最终的归宿。得念佛三昧,修净土法门就到家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

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原文】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

副经中的副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在讲净土法门的部类门,也就...

信力不够,心就容易散乱

问: 请教法师,现在念经持咒持名号,均是散乱心,心口...

【推荐】临终前还的东西越多,走的时候就越轻松

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我们不要把十法界的因缘果报...

持名念佛在四种念佛中最为殊妙

念佛一法当中又有多门。这多门就是讲有四种念佛,再加...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净业三福做不好,往生就有困难

往生就是靠信愿感通弥陀愿力往生,这是净土宗往生的一...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推荐】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

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一个参禅开悟的人,他是要选择求生净土的,这是一个反...

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

【佛教词典】十力

【十力】 p0098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如来十力?...

【佛教词典】宗说俱通

(术语)宗通,说通也。禅门自悟彻底云宗通。说法自在...

放生要随缘,不要预定

人毕竟也是有情,或多或少会被一些名利蛊惑,从而做一...

皈依与出家有什么区别

凤凰网: 谢谢宗舜法师刚才对佛教给我们的解释。社会...

当众生得益的助手

他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使...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

毁谤某一个法门,其实是障碍你自己

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

【推荐】念佛法门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别让生活的压力挤走快乐

当过运动员或看过运动员训练的人都知道,为了增强腰部...

念佛没有巧路,靠的是老实念佛

我们皈依三宝了以后,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