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大安法师  2017/1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愿”

第三十九“受乐同于漏尽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当中的天人,都能受到种种的快乐,它这个快乐的内涵、纯净度就像一个烦恼断尽的比丘。“漏尽比丘”就是指阿罗汉,断尽见惑、思惑,没有“我”和“我所”的概念,能够获得九次第定,享受那个禅乐。如果这一愿不能实施的话,就不取正觉。

那么我们一切众生都在追求快乐,这是一切有生命的人他自然的一种心理需求,就是趋乐避苦——趋向快乐,避免那种痛苦。不仅人道的众生,就是蜎飞蠕动的低级动物,它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它是无常的,它是会变化的,它会乐极生悲的,它很多快乐都要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就好像昨晚上我们听刘博士讲,财富这个事:当你富裕了,对方就会穷一点。它是消、长的关系,因为财富是有一定量的。这个世间众生没有做到无尽藏的水平,所以它一定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所以这里面就有机心,就有手段:“我怎么保持我这一块?我保持我这一块,就得损害别人的一块。”就好像两个国家在打仗,如果有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又懂得军事,又懂得预测,这个国君能用他固然好,如果他觉得用不上,他就会把这个人杀掉。为什么?怕被敌对国所用。所以看到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它不是真正的快乐,它的快乐里面是蕴藏着苦难的、痛苦的。

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是永恒的快乐,它是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也是纯粹的乐,它就不会变异。所以这个不会变异的快乐就有一种比喻,就好像一切烦恼都断尽的阿罗汉的快乐,它就是纯粹快乐的一种觉受,它不会变异,它不会退转,它也不会造新的业。实际上这种快乐,就是法藏菩萨为了成为阿弥陀佛证到的涅槃四德——那种常、乐、我、净的涅槃的乐。这个涅槃的乐就用“极乐”来表达。什么叫极?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就叫极乐,这种极乐是不会变化的,不会无常的。所以我们就能够透过这一愿:一切众生趋乐避苦,趋向快乐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就在极乐世界。

离开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间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它的快乐是一种表面的——很快就会消失的那么一个水泡。它的本质是以苦难作为背景的,因为它是无常的——无常本身就是苦的,你就是富为天子,你的寿命也是短暂的。那么这一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外部的环境以及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都能让这些带业往生的天人得到漏尽比丘的快乐。比如风吹过来,我们感觉到这个德风——八种清风,吹拂到身体马上就有像阿罗汉那样的快乐觉受;听到那种音声,尝到七宝树的果实,蒙阿弥陀佛光明的注照,都有这种纯粹的快乐。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这些菩萨,他的面相非常的欢喜。

他不会像我们紧锁着眉头。我们有时候也想笑,都叫“苦恼人的笑”,看到这个笑都难受——装出来的。很多高级宾馆的服务员为了职业上的要求,她每天挂着那个职业性的微笑,一变都不变。等回到家里她就发脾气,为什么?装的太久了——受不了,所以她的丈夫、她的家人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因为这是装出来的、表演出来的,她内心的觉受反而是苦的,她的微笑不是出自真心的。所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和往生者见到心生欢喜,他本身就很欢喜——他很纯粹的快乐;他这种纯粹的快乐感染到对方,对方也是纯粹的快乐。那你想想,这就很好了。不像我们这里,大家都有烦恼,都有痛苦,都有怨气,他就要发泄。你发泄来,我发泄去,人和人之间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了。所以为什么现在人和人之间他很难交流,普遍的都不信任。特别在生意场上、政场上,他都要设防:“我要不受伤害——我要设防。”你也设防,我也设防,但是大家又好像为了共同的利益要去合作,于是每个人都带着人格面具在那里做戏。做久了,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点真诚在里面。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每一愿要反省,法藏菩萨发的每一愿都像一面镜子。法藏菩萨每一愿,他要把它推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给一切众生至美、至乐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在他方残缺的世界这种苦难的、残缺的人生,在那里得到一种补偿、一种理想化的提升。于是我们在那种酸甜苦辣、苦不堪言而且吐不出来的时候,忽然听到这一愿,我们还不发愿去吗?这个世间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原来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却是永恒的、纯粹的像大阿罗汉那样的快乐。我们这个世间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好,这是第三十九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说我也是愿意灭除烦恼,怎...

在任何急难恐惧的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

曾经信愿持名,后来退转不念了能否往生

问: 往生与否,关键看这个人是否在具足信愿的条件下念...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

一、四烦恼 二、建立正确心态 三、结语 一、四烦恼 ...

念佛为何还要修观

问: 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答:...

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

问: 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

当生了生脱死的最好方法

问: 我现在得到一部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有一个老妪,儿子幼时出家,现在她很老了,连讨饭都走...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

《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此则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

大安法师:带业往生的本质特点

你说一个凡夫念佛人一点错误都不犯,这也是不可能的,...

念佛功夫成片如何界定

这个功夫成片首先是来自于禅宗参禅的一个术语。就是他...

【推荐】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问: 请问师父,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大安法师答: 在...

【佛教词典】国清寺

位于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佛陇峰南麓,乃天台宗之发源地...

【佛教词典】瞋恚业道有三种

【瞋恚业道有三种】 p1323 瑜伽六十卷九页云:若为财利...

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

愿发得大,感应才大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国大陆去,在普陀山的观音...

身体五脏患病的相貌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怀海是福州籍的著名高僧,长乐龙泉寺为其剃度出家...

「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

问: 请问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或者两者本质相同而...

度众生现出家相最好

文中说到【以声闻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声闻。割爱辞...

慧律法师《楞严经重点提示》

请合掌,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

问: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呢。请一开示一下。 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

宽容的故事

当时佛陀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

什么是异熟果?为什么要加个异熟

好,业力就讲到这个地方,就是善恶的问题、强弱的问题...

四点意见通向快乐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