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世间人为什么怀疑善恶因果的存在

大安法师  2023/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世间人为什么怀疑善恶因果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详究。故略而言之,相参怀佛教者,以有得之。”——慧远大师《三报论》

身、口、意三业的体性是不一样的,但是也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共性,就是有“定”,就是定业,定业就有它的报,就不能推卸,这叫定报。定业、定报,报已经决定了,那么时间因缘到了,它必定要受的,这叫定业难逃。这时候你靠祈祷去转移,靠你的神通智力去逃避,都是免不了的。这种结局是免不了的,就好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琉璃王要灭释迦族这么一个定业难逃一样,连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用钵把五百释迦族人托到天上去,一看都成了血水。

那么这桩事情如果推到极致来讨论,为什么定业难逃?前面讨论当下有一种可以转变的东西——有不定业,又有定业,这里面的义理是太深广了,这里面显示的命数是太广阔了,确实不是凡夫的智力所能详细探究的,我们的智慧很有限,观照很有限。那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略而言之,应该是那些对佛教经典有深入,有参究,有思惟,有观照的人,才能了解定业难逃的机制。

“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曰:贞祥遇祸,妖孽见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谓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时,道济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业中倾,天殃顿集。或有栖迟衡门,无闷于世,以安步为舆,优游卒岁;而时来无妄,运非所遇,世道交沦,于其闲习。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爱体仁,慕上善以进德;若斯人也,含冲和而纳疾,履信顺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变,疑嫌之所以生也。”——慧远大师《三报论》

这就来探讨世间人为什么怀疑这种善恶因果报应规律存在的两个现象。在世间确实有行善积德的人,往往各种灾祸、灾殃还集中在他身上;有一种很凶恶的小人、恶人反而得到了好的结果。那这个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你在一世因果里面讨论,是说不清楚的;但是这个事情放在三世因果来看,是能解释通的。

唯识宗讲异熟果,你是一个善人,今生的善业虽然做了,但是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在你来生或者后生里面才能显发出来;但一个善人今生遭受的不如意的情况,这是你前世的恶因提前成熟了——前世的或者前多少世的,这就叫异熟果。一个行善的人反而遭到祸殃,一个造妖孽的人反而得到福报:由于他不了解异熟因果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有道理的怀疑——“疑似之嫌”。但是这种怀疑如果你在一个三世的层面去看,就不会去怀疑它;由于不了解三世,所以他的怀疑就成立了。

为什么他觉得成立呢?那古往今来这方面的现象很多。有立大志真的是兼济天下的人,他要匡扶君主,要拯救这个时代的弊端,要以大道来接济苍生,他自己的行为也确实非常严格地按照圣贤的标准去做,志在三不朽的建功立业。那这样的人他的发心、他的行为都很好,但是往往他的事业不能成功——“大业中倾”,中途就给失败了。一失败,因为这种人有大的气魄,当然也会在朝中、野外得罪一些人,于是大家攻击的目标都在他身上,那么这个灾殃顿然集在他身上去,那就是他的善因反而得到了一个恶果了,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他并没什么志向,在那种简陋的屋子里面——“衡门”就是用横木为门——在那里苟且偷生,在世间也庸庸碌碌,生活上也不追求很大的享受,安步为车,这种人倒是逍遥自在,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这种人虽然没有志向,庸碌,但是他知足常乐,他的幸福指数很高,所以一生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有时候还会有点小小的惊喜,那这个小小惊喜他容易满足。世间就有这样的一些交替出现的复杂情况,这对于善恶因果报应的这种法度原则是不是有乖违呢?这是第一个怀疑。

第二个怀疑,或者还有更有道德的人,“名冠四科”,就是诗、书、礼、乐这四科他都是造诣精深,很有知名度;如果他是修道,“道在入室”,修道还登堂入室,造奇精深这样的水平——有道;然后有那种博爱的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博施济众了,一切都依仁爱的原则行事了;一切都是仰慕最高的善来约束自己,来进徳修道。那这样的大善人——“若斯人也”,含摄着这样的冲和——泰和的道气反而得了重病,行履这样的信义、孝顺而夭折——不得长寿。前面立功没有得到好处,立德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种“舛变”——这种因果错位的变异,常常会有。

司马迁写《史记》也常常会感慨:伯夷、叔齐这么仁义的二个人,竟然是饿死在首阳山;颜回这个安贫守道的人,却竟然四十一岁就死了;像比干这样的忠臣被剖心了,这有什么善报呀;然而恶人像庄子讲的大盗盗跖,率领九千人攻城、越货,而竟然得到高寿了。他常常会对这些产生很大的质疑,这就是“疑嫌之所以生也”。自古以来立功、立德的人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于是他就怀疑了:善恶因果报应规律存在的合理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

若以这种心来持咒诵经,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

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

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

没有僧宝,二宝居士能独立存在吗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二宝居士就是指信佛、信法...

饿鬼道之苦

看第二个。饿鬼的苦,我们看这个饥渴寒热,刀杖驱逼之...

佛门礼仪简要问答

问:天还没亮,寺院就打板了,必须这么早起床吗? 云...

老中医所遇的因果业报

池草师兄出生于中医世家,几代人在行医过程中,记录下...

悭贪吝啬转世为盲儿

当佛在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悭吝的越难长者,他家里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五浊恶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五浊恶世,非念佛必不可度。这个判言来自蕅益大师。《...

每一声佛号都应含有愿往生的信息

净土法门怎么修持?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核心:重在信愿...

大安法师: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

问: 有人说,往生净土是万修一二去,而东林法音说,...

锻炼身体是执着自己的色身吗

问: 弟子深信净土,誓死不退,现在也很少运动了,觉得...

【佛教词典】衣领树

(杂名)树名。冥土悬所褫罪人之衣者。十王经二曰:官...

【佛教词典】不退菩萨

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

随喜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第五...

止恶扬善——由孝产生的人生态度

现在有的子女也比较孝,然而他有时候就从自己的主观意...

六字明功德颂

嗡 能消除天界生死苦, 嘛 能消除非天斗争苦, 呢 除...

狗妈妈火海救子

近日在智利南部的一个城市,一只德国牧羊犬上演了火海...

慧律法师《佛心禅话》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陪他做一只蘑菇

有一个精神病人,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不吃鸡肉的7个理由

1、鸡比狗和猫更聪明 最近已有几份研究显示鸡其实是十...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

为了生存,有的人就不择手段

人原本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为了求生存,必须竞争;为了...

你事业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