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如瑞法师  2020/05/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论)中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这里的五念门是指: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这是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人,身要常常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口中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心里作意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此外,还要用智慧来观察极乐净土的种种功德庄严,发大悲心不舍弃一切苦恼众生,将所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同生西方安乐国。在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第三作愿门。

《往生论》云:“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文中的“奢摩他”是梵语,翻译为止,定的别名。参照昙鸾大师的注解来说,“奢摩他”有三义。

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一心称名求往生的缘故,能够止息一切恶业,远离恶道;

二者,极乐国土横超三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人往生彼国,自然止息身口意恶业;

三者,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摄持,自然止息求取声闻、辟支佛的二乘发心。

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性,发菩提心直趣无上佛果的人。这三种止,都是从阿弥陀佛的如实功德出生的,因此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昙鸾大师修习净土法门的因缘

既然提到昙鸾大师,我们略说一下大师修习净土法门的因缘。

昙鸾大师是山西雁门人,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大师年少时曾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奇灵异的境相,因而生起信心出家修道。他考虑到人命危脆、朝不保夕,所以想求长寿来弘扬佛法,于是便从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教人士那里请来《仙经》十卷。

梁武帝大通三年(公元529年),昙鸾大师经过洛阳时,遇到了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大师请问法师:“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之法,能胜过这本仙经的?”

菩提留支说:“娑婆世界哪里有长生不死之法?纵然能够长寿,年少时不死,也是一定要死的,很快又要轮转六道,有什么尊贵殊胜的呢?真正长生不死的法,就是佛法呀!”

说完,菩提留支给了昙鸾法师一本《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并告诉他说:“学习修持这部经,三界之内不会再来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来轮转。盛衰祸福、得失成败等有为之事,再不会找上你。而且寿命很长,并非恒河沙劫能够计算描述,这可是我佛大觉金仙的长生法啊!”

昙鸾大师听后非常欢喜,于是就烧毁了《仙经》,专修念佛法门,练习净土观法。不但自我修行还教化众生,广泛流布弘扬此法。

他所作的《往生论注》,阐明了如来净土的因果事理,以及西方极乐净土的庄严殊胜是源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众生之所以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际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力。注中还详尽说明了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别,秉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修行方法,正是易行道。

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一天晚上,一位梵僧出现在昙鸾大师的房间对他说:“我就是龙树,在西方极乐净土已经居住多年。由于你和我志同道合的缘故,我特地前来和你相见。”

听了龙树菩萨的话,大师自知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的时间已到,于是集合大众教导训诫说:“大家生生世世疲劳于生死,没有止息的时日。对于地狱无量无边的苦报,不可没有畏惧心;对于九品往生的净土法门,一定要努力修持!”

说完之后,便让弟子们高声念佛,大师在头面顶礼西方的当下,安然往生极乐净土。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无论出家在家,都看到幢幡华盖从西方缓缓而来,天乐鸣空,久久才消失。这些瑞相传到了朝廷,皇帝敕令将昙鸾大师安葬于现在山西平阳的文谷,并建塔立碑来纪念大师的功德。

从昙鸾大师的修道事迹可以看出,修学佛法贵在志向专一、愿力持久、精纯无杂、循序渐进。我们一旦遇到并选择了净土法门,就应该坚持学修,不动摇不荒废。真能如此,久久功夫纯熟,临终定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如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正谓:一句弥陀信愿真切珍惜光阴诚修净业。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莲宗五祖少康大师画传

一、母梦玉女,授青莲华 少康大师(?805年),俗姓周...

临终的两种正念

临终的正念它是有两种正念: 第一个是圣人的正念、祖师...

【佛学漫画】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

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西方三...

四十八大愿——(第38愿)妙服自然在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

「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

净土行人信愿不真切的表现

信愿不真切具体表现在有五个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不要向鬼神外仙请教

因为我们本师已经入涅槃了,把三藏十二部教典留在世间...

禅门的修行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精进程度取决于对苦的了解程度

在初转法 轮的时候,悉达多教导了我们四谛:苦谛(什么...

【佛教词典】在家布萨仪

行事钞·说戒正仪篇:“昔齐文宣王撰在家布萨仪。”资...

【佛教词典】旃檀烟

(故事)谓佛之荼毗也。以旃檀为薪而荼毗佛也。...

【佛学漫画】清明·生命之思

认知死亡的过程,同样也是一场生命的疗愈,目的是在死...

对坏习惯不能沽息

有一男的,立志要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做妻子,他找呀...

圣严法师《现代人的修养工夫》

佛法认为心静可以产生智慧,可是当生活不顺利,不论是...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礼,德之范也。即礼是指规范,尊卑有序。《曲礼》曰:...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

不管哪一宗都要见性,不见性你弄的还是生灭

禅宗没有什么语言,他的问话就是实际,问在答处,答在...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

突发脑溢血,念药师佛化险为夷

药师法门,又叫延寿法门。当有人死相现前,神识出窍之...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心存善念就能逢凶化吉

选一则旧时的故事给大家:从前有一位书生,姓焦名雄,...

圣严法师《永恒的福德智慧》

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