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凡夫菩萨欲于恶世度生,无有是处

大安法师  2024/0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凡夫菩萨欲于恶世度生,无有是处

《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由此堕落。

莲祖以下疏文,详明阐述文句义蕴。首先援引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三段论述为证。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教集大成者,佛在经中悬记以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净土的大菩萨,在震旦国唯一被推尊为八宗祖师的大善知识,故其教言有崇高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已得无生法忍者,自宜以大悲为业,于生死苦海,广济众生。二者,未得无生法忍以还,及初发心凡夫。此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待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救度群萌。由是,龙树菩萨率直昭示,内具见思烦恼,外为声色所缚的凡夫菩萨,有大悲心,愿生五浊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

何以故?五浊恶世,红尘滚滚,五欲诱惑力强。自无定慧忍力,心随五欲尘境转,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系缚,造作种种恶业,自堕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诸苦报,自度尚不可得,何能救度众生。譬如自疾不能治愈,何能解除他人病苦。此正犹如有人以一杯热水,欲融化一大块坚冰,当沸水浇冰时似显融化少些,转眼其融冰处反而拱起更高。凡夫菩萨欲于恶世度生,亦复如是。

又此凡夫菩萨,假令得生人中,经由隔阴之谜,投胎之昏,前世修行些许功德遗忘。若生于浊世佛法衰微之时,难得值遇大乘佛法。或业重障深,闻而不信,岂不又虚度一生。或因前世曾修习布施、持戒等福业,得以投生人中富贵处,或作国王(真如喆禅师),或作大臣(青草堂禅师、五祖戒禅师、严首座等),或作大将军(悟法师),在此世间,富贵自在。然“豪贵学道难”(《四十二章经》),于此五欲享乐中,十有八九会迷失。纵然遇到真善知识为他讲念佛法门,亦不肯信受奉行。如是大多荒迷于感官享受,广作众多罪业,由此又堕入三恶道,甚可哀愍。

莲宗诸祖依圣言量,传达“三世怨”之惊心动魄的信息,云于此浊世,一个佛道修行人,若不念佛求生净土,与造作五逆十恶的一阐提相较,其下地狱的果报,只有一步之遥。造恶业者当生堕地狱,而修道不求生净土者,第二世得荣华富贵,于富贵中迷惑造诸恶业,第三世堕地狱。此“三世怨”的因果连环,吾辈净业行人,宜深憬悟。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讲:苏州吴引之先生,在清末科举中考取探花(第三名),有福德,有智慧,长相庄严。他向印祖禀告,自己前生是云南某寺院的僧人。印祖闻之,即慈悲劝告:“你既然前世是出家人,何不今世恢复你出家人的道业?”吴引之问如何恢复,印祖开示他念佛求生净土。他一听,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印祖说:“天下顶不稀奇的是吃饭,你是不是天天要吃饭?”他听了还是摇摇头,不肯念。后来活到八十岁,无疾而逝。

可见,前世出家修道,今世得大富贵,幸遇印祖这样的大善知识,苦心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都信不及,不肯照做。莲祖所说“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自古迄今,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

莲祖所引龙树菩萨这段重要开示,作为第五重法义立论的重要依据,亦与《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遥相呼应,吾人宜作座右铭,日日提撕,铭记不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三界无安,思维生死的过患

我们应该对轮回有所了解,不能一厢情愿地活在自己的妄...

「向上看」认清自己的目标

有一位水手,第一次出海时就遇到了可怕的风暴。年轻的...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浊乱恶世成就易往却非易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

让你的生死业缘干干净净

一个清净的比丘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乡间的小路走的...

我们生命的真相

我们要思惟到,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得人身之...

三类冤业

冤业一般讲三类。第一个是你有命债,叫杀冤。你今生为...

舍身济众的猕猴王

从前有一弥猴王,常与五百只猕猴一起游戏。当时正逢旱...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净土念佛什么时候成就呢

问: 净土是念佛往生成佛,密宗是现今成佛。请问净土...

每天一万声佛号是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

每天念一万声佛号是对我们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虽然有...

念佛人为何要吃素呢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

阿弥陀佛光明的力用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

【佛教词典】怛怛罗

(杂语)译曰鸡声。玄应音义二曰:呾呾罗,是鸡声也。...

【佛教词典】二种阐提

(名数)一、舍善根之阐提。此先天的,本来之阐提也。...

随顺众生,故说此言

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火宅喻,把佛陀喻为...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要想了生脱死,应先知道自己的工夫

古人说: 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 动中工夫十分...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

星云大师《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

【推荐】莫耍小聪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1037-1101)在第四个儿子出生时...

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

净土阐教圣众之首——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

生命中的三大福田

财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给予。当我们恭喜别人发财的时...

成功的秘诀

一、禅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问其成功原因,答曰:吃...

出家的要求: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

出家需要的条件与方法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