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吗

大安法师  2024/12/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吗

问:有关带业往生,如果是信佛出家受戒后造了新业,诚心忏悔求往生,能否有往生的可能?因为有人说带业是旧业,不是新业。对往生的信心还不坚定,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要领,这个法门就够不上称佛本怀、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法门。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地,就是看到我们十方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解脱不了这样的惑、业、苦——这三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才发四十八大愿建立净土,建立名号,令我们以佛的功德横超。它是要带业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一品都没有断,但是能够到极乐世界法性土里面去。

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无论是出家、在家,无论是持戒或者破戒,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又能修什么行呢?你说你信佛出家受戒后,你就不造新业吗?你就一点业都不造吗?心里很清净吗?你想一想自己每天举心动念是些什么妄念,是多么的贪、瞋、痴、慢、疑。每个念头就是业力呀,就是有它的因果的哟。如果从念头上下手,哪个众生不造新业呢?如果造了新业就不能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就不圆满了,所以不是这个样子。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这个旧业能带,新业仍然可以带。

但是这个话又得要说清楚。你不要以为能够带新业,“我就可以任意的去造新业”。那你就麻烦了。那这个常常讲“醍醐翻成毒药”哦!你看《观经》下下品往生,连杀父杀母——就是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忏悔都能往生。这是表达阿弥陀佛那种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有法门解决不了他下地狱的问题,唯有阿弥陀佛的愿力能解决他下阿鼻地狱的问题,让他横超。

但是不能看到这个经文,“没关系,那我杀父杀母也没有关系”,那你不能这样。正面来说,我们净业行人还要奉行净业三福,还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还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甚至还要发菩提心,劝进行者这些。这些能够增上我们往生的品位。这也是信受阿弥陀佛的净业行人应有的行为、情怀。

从究竟意义来说,从这个法门这种救度众生的威神力量不可思议的特点来说,他的新业、旧业一起带。但这是站在佛救度我们的这一面来说,站在我们凡夫净业行人来看,一定要修行好净业三福,尽量少造业。实际上我们能够出家,能够受戒,能够持戒,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种新业。至少在身、口七支方面有戒律的规范,是相对要清净一点了。虽然我们的念头不干净,想造罪,但由于怕下地狱也不敢去造。因为他深信因果,有一种畏惧的心,有一种无作戒体的护佑。也有三宝的加被,使我们身、口、意三业较之于不信佛、不出家、不受戒的人要强得很多。

再加上我们以持戒的功德老实念佛,我们的新业里面有很多的善业,有很多的净业,它可能占主导地位。所以才使得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功德也无量。在此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胜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百年。这个世间修行很难,但是还能够勉励修行,难能可贵,功德甚深。所以大家在圆顿的教理建立一种观念——净土法门旧业、新业一起带;在事相上我们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是我们正确的心态和行为,就比较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靠这个来了生脱死太难太难

《净土十要》里面登了一个这样的例子,禅宗在江西一带...

往生净土三资粮

净土三资粮为: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在大乘教和小乘教当中,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属于...

为什么业障重的人口味比较重

人很多时候,会受到业障牵引,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

【推荐】看看这个苦难的人生,都觉悟念佛回归极乐吧

最近才慢慢的又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所...

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

问: 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是否平时具足信愿持...

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原文: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

圣严法师《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问:法师常劝人遇到困境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推荐】如果你有信心,往生净土是极容易的

你只要有信心,肯登船到西岸去,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

【推荐】追求见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问题

我们念佛行人常常会犯一个问题,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见佛...

阿弥陀佛护持行人不遭魔障

对这一点我们会非常地感慨,因为身处五浊恶世,我们众...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系念必得往生愿

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

【佛教词典】对法

(术语)阿毗达磨。译曰对法。梵语Abhidharma,对为对...

【佛教词典】取归妇估客食过限戒缘起

亦名:归妇贾客食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

学佛的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善导大师--临睡观念佛法

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

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身体力行的明惠法师

古时,深山的一座寺院里,有位明惠法师,品德与道业都...

佛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用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用得好的,哪有那么快?今天用不...

吃素的几种方式

根据个人的条件、学佛程度和决心的不同,信佛人吃素多...

为何要强调专修

建立信心之后,再看第二种是就行立信,就是在修行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