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专访大安法师:坚持信仰,敦伦尽份

大安法师  2012/0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主持人:对净土有兴趣的人初学应从哪里下手比较合适呢?

大安法师: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这种现实教育,常常是对彼岸的东西,宗教性的一种东西,和那些封建迷信挂上钩,所以在这样一个心态之中谈净土,大家首先在信心的方面会遇到一个挑战,他第一念就是表示怀疑,信心不能产生,这时候又加上现在这些生存压力很大,世间的事业就够他忙乎的,哪有闲工夫管这些。他甚至会觉得你弄这些东西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对生命本有的关怀,他不一定能上升到这个层面。

那么生命当中这个当务之急是什么,他会本能的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我的吃喝住行的问题,但是在圣贤的眼里可能就不只是这样,你比如说孔子跟子贡的一个对话,在治理国家当中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足食,一定要有物质生活,第二是足兵,要有国防力量,第三是民信。信誉,带着道德的力量,那这三种力量如果同时俱足当然很好,如果三者去掉一种首先去掉什么?这是子贡问的。孔子说那就去掉足兵,去掉国防留下足食和民信,那子贡进一步说,如果在足食和民信之中还要去掉一个,要去掉那个?这就是很严峻的选择了,孔子回答是去掉足食,去掉足食就等于说饭都没得吃,会饿死的。一般人肯定说,我在饿死的情况下还讲什么道德不道德?还讲什么信不信人无信不利?但是这种道德的力量,心性的价值,道德的价值是超越肉体的,所以说是民无信不立。

这是圣人价值观的确立,我们凡夫价值观的确立经常是鼠目寸光,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一下子是提升不了的。那么净土首先是要讲最终极的关怀问题,就好像一个人出差去城里,首先要解决一个住的地方,所以安心立命在什么地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我们的生命在无量流转的过程当中用什么样的状态来应对,所以修习念佛是在一切生命要素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像离不开阳光一样,离不开空气一样,但这种认知可能只有佛菩萨来告诉我们,凡夫他不可能有这种认知。所以一般在生存压力很紧张时候,他就觉得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事情,但是无论信与不信,跟他去讲都是有必要,也有价值的,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就是一颗金刚种子,迟早能够破土而出长出菩提树的,生命就有一个本质上的飞跃。

主持人:如果修净土的话应如何处理好修行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呢?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虽然是有很终极的出世间的关怀,但是它是不离开世间法的,实际上他是能够帮助世间法的,所以净土法门为什么讲净业三福?是你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要从孝开始。对你的兄弟要敬,要做到孝敬,孝敬就是孝悌两个字,这是成就人格的重要基石。由孝的展开,他就会有那种天下大同的这样一个胸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把对自己父母的那份孝,扩展到其他年老的人。你把对自己子女的那份慈爱,扩展到其他幼小的人,那你就是君子的胸怀、贤人的胸怀甚至圣人的胸怀。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你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智慧就会浅,福报也会小。佛法修行为什么谈布施,布施就是打开心量啊,因为众生都是与生俱来就有悭、贪的毛病。悭就是悭吝,自己有的东西不肯给别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你看小孩,给他个东西他紧紧的抓住,眼睛还要盯着其他的东西。贪就是什么,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己有,这就是贪,就是这种意念的悭贪心让我们的人际关系、种族关系就形成了很多矛盾斗争,为了一点土地,可以不惜大规模的屠杀,悭贪是病,布施是药,这个药一下去,悭贪就没有了。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实际上你布施出去会反弹回来,是利益了自己。

一个人能得到财富,他得大富贵怎么来的?是从布施里面来的,越布施越富有,一个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法布施里面来的,法布施是从世间法里来的,你把你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无条件的教会给对方,你就开发了你的智慧,在出世法中把你了解的佛法无条件的传授给他人,你就开发了你的智慧。无畏布施,别人处在恐惧当中你给他安慰,走夜路不敢走,你陪他走一段,能影响人的健康长寿,身心还安乐。所以这个佛法对于世间的道德人格健全,具有不可低估量的价值。
你在世间把人作好了,你的人际关系就和谐啊,家庭就和睦啊,心量打开了,你就有智慧啊,智慧它是种能量啊,这个能量你在从事一家企业,或者做一个公司,或者教书育人或者从事治病救人这种医疗的工作,你就能把它做的很好啊,因为你有智慧嘛,你做的很好,你成功了,你的福报也就在里面了。那么这样的智慧是从哪来的,是从我们对心性的一种显发,从修心养性里面来的。

这个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谈心性治学啊,像大学里面讲,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才能止,止之后能够得到乐,之后能够把自己的心性安定到至善的境界,所以从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贫民他平等的都以修身为主,一个民族每个人从上到下都要修身,那么怎么修身呢,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大家都修这八个德目,全民上下都修这个八目,你说这个社会还能不和谐吗?还能不长治久安吗?现在我们道德的滑坡,就是由于大家不修这八个科目,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没有敬畏感,带着这种猛烈的贪嗔烦恼,造种种恶业,才搞的这种杀盗淫妄,从此呢大家生活的都不安全,所以佛法在我们现在这个道德低迷的时代更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党中央也看到这一点,政府要发扬宗教构建和谐的积极作用,所以你们这个做网络的、做媒体的积极的去传播佛法,不仅是学,要落实到行动当中,才能产生一种力量,善的力量,有善的力量就能够抑制恶的力量。如果恶的力量占上风,善的力量边缘化,那我们整个社会就很危险,不安定,甚至这个民族的命运都有可能衰危,所以佛法实际上最终是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

主持人:有一些喜欢佛教的朋友,学佛之后就是不顾事业呀,家庭啊,四处去求佛,这样反而带来不协调,请问法师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

大安法师:学佛是智慧的教育,应该是越来越和谐的。高僧印光法师对学佛人提倡要敦伦尽份,就是对于世间的五伦关系都要处理好。你是什么角色就要把责任承担起来,如果对于这个角色和责任都不承担,就不是一个学佛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了,有些人学佛非常执著,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本份他不做,天天想入非非,天天这个道场那个道场的,天天像追星族那样,追这追那,他搞错了,这个居尘学道、敦伦尽份,你只要对佛法产生信心,你在家里,作为儿子,孝养自己的父母,做为丈夫你要对你的小孩妻子负责任,作为一个妻子也该要尽到自己贤内助的责任,你把这些作好了,哪会把家庭搞的乱七八糟的?那些把家庭搞的很破裂的是自己有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要相信净土一法,你尽到了你的责任,就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嘛。观经讲,中品下生,中品下生怎么往生呢?是一个从来没有闻过佛法,但是天性很纯良、孝顺,对一切生命都很慈悲的人,是这么一个人,等到临命终时遇到一个人给他讲净土法门,因为他一生都行善嘛,他一听就容易相信,一相信他就发愿求生,一发愿求生就是非常自在的就往生了,如屈伸臂顷,把胳膊伸开的这样一个自在就走了,所以世间的善法是往生净土的一个基础,如果一个信佛的人连世间的敦伦尽份都不做的话,是他往生的障碍,是他对净土法门义理的不了解。

净土法门他有个要修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有一个恒顺众生的,众生欢喜,诸佛欢喜,你连家里的众生都不欢喜你,那诸佛会欢喜你吗,阿弥陀佛会欢喜你吗?那有人会说,我学佛家里人反对,家里人反对,你就不要去面对吗?不要觉得学佛是居高临下,别人怎么孽障深重啊,怎么不学佛啊,怎么不吃素啊?你一下子给人家过高的要求去要求他,他接受不了啊。家里也可以搞一国两制嘛,他吃他的荤,你吃你的素。你为什么要强迫别人呢,要善巧方便。

主持人:现在互联网早已普及,很多朋友通过网络这种方式来探讨佛法,交流佛法,一些意见不相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言语的这种交锋,法师能否针对这个作一些开示?

大安法师:现在互联网学佛法,当然,有它的便利,很快就能搜寻到有关资料,想学什么网上都有,资讯非常发达,这是正面效果。不过这正面当中也包含很多负面。古人要求一个法啊,踏破千山万水去寻访善知识,他是踏破草鞋走遍千山万水,这个过程,有时候是必须的!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历尽千心万苦,他的恭敬心上来了,他听个一言半语他当下就开悟了,和你做在房间里面,用轻慢的心,用指头点一点就出来一句话,你无动于衷啊,恭敬心上不来啊。所以现在学佛法的人很难成就,他没有经历这个寻求的过程,这是其一。

其二,现在人的分别心很重,都是喜欢在知识层面上了解很多,但殊不知心性上的东西是要单一,要简单的,要一门深入的,你搞多了反而麻烦,那么这个法门和那个法门他的门庭设施、目标指向、对应的根基、所治的烦恼各有不同。表面形态好象很矛盾,这部经说这部第一,那部经说那部第一,你如果一定要分清是那部经第一,那就把人弄的一头雾水。当佛说《法华经》时,说《法华经》最高第一,说《华严经》,《华严经》最高第一,说《阿弥陀经》时,《阿弥陀经》最高第一,你也许认为连佛都矛盾,只有一个第一,怎么有那么多个第一,或者有无量个第一?佛说法要让人产生信心,要强调此法的重要性。实际主伴圆融,当一法为主的时候,其他为伴,当你以另外一个法为主时,其他为伴,可以互为主伴,这不矛盾的。

我们总是事事都要考证,格格不入。你比如说这两种药在这里,哪种药最好,你抽象说哪种药最好,你说不清楚啊。难到你建立一个评价标准,价格最贵的最好,好,一个病人来了,说价格最贵的药治不了他,而价格便宜的反而让他的病好了。那对那个病人来说,肯定是能治病的药是最好的,那么你进行评价的参照系是有问题的。所以在网上啊,他就会看到这些,他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我常常接受提问,问的也是这些东西,那问这些东西你怎么和他说呢,你只能说,都可以说第一。他问这个东西表示他还是不了解,所以就像,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但众生没有这种智慧,网上看到的很多,一旦他接触到什么东西,之后又接触其他东西,他往往不能融会贯通,信心很难产生。尤其对净土一法,他对各种教法一下了解很多,先用这些教法来武装头脑,再来看净土法门,他往往不相信。他说你不断烦恼怎么还有六种神通呢,还能得阿鞞跋致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因果,他会用这个来反驳,但是净土法门是彻底的法门,是大不可思议的,要在不可思议的层面去接纳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往往学得太多还构成信仰净土的一个障碍,所以互连网在这方面有它负面的地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后,是不是随时可以往生

问: 一些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不是随时可以...

应该该如何看待「情」

问: 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问: 请问法师,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与坏有关系吗?...

大安法师:犯戒后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恶道

问: 众生在没有皈依前,由于迷了心性,犯了杀、盗、...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问: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

每天会看到电视能否受八关斋戒

问: 想在家持八关斋戒,但因小孩子每天都要看电视听...

大安法师:念佛为何能对身心起作用

问: 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体上解释呢...

上香是不是越多越灵,红色和黄色哪种好

问: 师父,上香是不是越多越灵,红色和黄色上哪种会...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内少闲人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们这个世间...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问: 如果一个师父能转世的话那么这个师父转世后小的时...

读《金刚经》一年,却看不破情字怎么办

问: 大师您好,我读《金刚经》近一年了,外貌变的愈...

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争不较多

有人质疑,念阿弥陀佛名号恐怕会著魔。对于这个问题,...

【佛教词典】不增减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此地虽减染...

【佛教词典】无等慧

【无等慧】 p1056 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无等慧者:其余...

服用动物制品,则是不知惭愧

所言天冷身弱,衣丝绵者,必须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

在家弟子如何过上安乐的生活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 第一...

找到成佛的因地

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以后很喜欢打坐。他刚出家,什么事...

【推荐】每天醒后用十一问来反省自己

如果在黎明,早上你睡眠之后,你坐起来,在那种夜气清...

西红柿的营养功效

西红柿的营养功效 1、西红柿,又名西红柿、洋柿子、狼...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四海皆兄弟

在《往生论注》中,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是讲阿弥...

佛菩萨的名号功德

名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称为圣号,圣号就是圣人的名号...

圣严法师《否极泰来》

一般人只知道无常是损坏、消失、死亡等消极面的现象,...

在观想的过程中,生命产生了两道力量

我们要知道,在观想过程当中,当你起观,不管是观极乐...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人就是这么不同,相似的遭遇,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

九缘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语

《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