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三种功能

达照法师  2018/07/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三种功能

一、十八界与阿赖耶识

昨天给大家简单地提到过一下,唯识所讲的这个阿赖耶识的真心,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真心的境界。平常解脱道的这个小乘佛法,它只讲明白了涅槃,证悟涅槃要透过第七识,也就是要消灭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才能契入到涅槃的境界。

在十八界当中,就没有阿赖耶识这个说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而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讲的是,色法十一心法八。

色法有十一个,就是外在的六尘和内在的五根,加起来是十一个,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加上内在的眼、耳、鼻、舌、身,这叫色法十一;心法八个叫八识心王,它前面的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加上六根当中的意根,也就是第七识,这就是十八界了,就是六根、六尘、六识。

所以阿赖耶识在十八界里面没有,而色法十一、心法八,这十一个加上八个,共有十九个,在十八界之外,特别强调了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事实上呢,如果想明白我们的真心,就必须要透过第七识的我执,看到第八识本具的这种功能。

二、阿赖耶识的第一层:主观能动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备的功能,第一种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这个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的错误就是把真心具足能生万法的这个能,当成是我,外道叫神我,或者认为总有一个永恒的主宰。把这个永恒的主宰,跟外在所谓被主宰的这些万物,对立起来,不是圆融一体,而是完全对立了,那么这一对立呢,就产生迷悟、是非、凡圣种种差别,妄想分别,甚至是心和物、名和色全部对立起来。本来是依元之法,归元无二,把它分成二了,不二法门因此就成为对立的法门。

我们内心主观能动的这一部分,就是自己能看、能听、能说的部分,这部分原本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看元音老人经常给我们讲:“明明白白,一把抓来,这个就是。”这个明明白白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就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明明白白,就是我们的意根。

意根有缘法尘的功能,就是因为我们明明白白,我们才可以想问题,才会思考问题;如果你不明白了,你就无法思考问题。所以思考问题的前提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这个明明白白。

为什么说这个明明白白是第七识呢?因为我们大家明明白白的时候,很自然地感觉自己现在很清楚,是不是这样啊?如果你感觉是自己很清楚,而不是感觉宇宙法界全体都是清楚,你看外面所表现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得不得了,不只是你自己里面清楚,而是外面的那些人事纷纭,你也非常清楚。

所以第七识的这个明明白白,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我们是能感觉到这种自我的存在的,如果你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那么实质上第七识就是第八识的见分。

这里面很多人会容易搞混掉:“为什么一会说它第七识,一会说它第八识,怎么回事呢?”因为第八识就是真心,真心就有能动性,就有明明白白的这个功能,这个性能,那我们把它对立起来,能所对立,把能当成自己:“我的能力,我能看,我能听。”把它对立起来以后,这就变成了我们凡夫了,凡夫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地方。

第七识本来是没有的,我执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平等无二,就是明白的这个本身它是平等的:是我明白还是你明白,我明白的是天还是地,我看到是佛像还是看到垃圾桶,无论你看到什么,这个首先是平等的。

但是由于我们认为有我,有了“我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会:“我喜欢佛像,我不喜欢垃圾桶,这个是我想要的,那个是我讨厌的。”这样子就分开了人我是非,一切烦恼,贪嗔痴慢无不从此生起来,所以这个第八识本身,具足的就是真心的第一个层面,是明明白白的。

真心的第一个层面就是阿耶那识,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本身是清净无为。阿耶那就是清净的意思,也叫白净,就是我们大家看到:“我知道什么东西,我知道这个有罪过吗?”没有罪过,如果你没有分别心,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有什么罪过呢,你本来就有这个功能嘛。所以明白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是没有错误的,错误是在有了第七识我执以后的分别,那么这是真心的第一个功能,被我们误会了,我们把它孤立起来了。

三、阿赖耶识第二层:承担果报

第二个呢,就是真心还有被动承担的这个内容,叫做异熟识,这是阿赖耶识的第二个名称。异熟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性而熟的意思。

异时而熟是指前面主观能动性造下去的因和它自然产生的结果,在时间上是有差别的。比如说我现在打你一耳光,可能你反应过来以后才打我一耳光,这就是我的报应。这个报应在时间上是错开的,我打你的时间在前,我被打的时间在后,不是同时的。

异类而熟是指因和果在空间上也是有区别的。我今天在这里布施、持戒、忍辱、修禅定,我来生感受到的是另外一个地方的福报。所有果报的生起,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有差异的。

异性而熟是指在性质上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我现在打别人一下打得很痛快,结果到时候被别人打,人家打得很痛快,这个就是在性质上不一样了。我现在布施把钱拿出去了,到时候我得到了回报,这个在性质上你看,正好是相反,但是你如果很慈悲、很高兴地去赞叹佛菩萨,从正面的角度去看,你得到的又是正面的这个果报,但它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

真心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自然会去接受你所创造的一切业。这一切业的果报,是你的这个真心自动地把它接受过来的。那么我们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烦恼啊,是我们的真心干的好事情,造出去的因本来就会感召到这种结果,真心自然就把它收成这种结果了。

假如你认识到你的真心是没有自我的,那么你会看到:“原来我现在遭受的所有结果,只是真心的呈现。生老病死也是因为有生老病死的因,现在呈现了这个结果。”

这个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循环的规律在这里,它是完全按规律办事。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要担心做恶事会提前报到,或者是很惭愧、心里很难受:“我做了这么恶的事情,是不是很对不起别人?”就是你很难过很痛苦的时候,又造下新的痛苦的这个因。你不用担心果报不到,你做了坏事总有一天它会报到的,这个你完全可以放心,没有什么便宜让你占的。你也不要担心做了好事就白做了,就是你做了好事的那个果报,这个心它自然也会把它收回来,这个就叫异熟识。

我们叫它是客观的被动,就像我们吃饭,很愿意吃是吧,洗碗都很不愿意洗;这个穿衣服很愿意穿,洗衣服也不太愿意洗;就是你打别人很愿意打,被别人打都是很不愿意;说别人就很容易说别人,那被别人说你两句,你心里就不爽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本身它具有客观的被动性。

你造的那个结果,它自己会把它收回来,不是别人让你收回来,就是我们心本来具备这种功能。所以你烦恼的时候,如果明白真心了,你今天烦起来了,你就从这个烦上一看,噢,原来是自己种下这个种子,你自己种下这个种子,生长这个结果,你怨谁呢,你还烦什么呢!就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就不可能再怨天尤人,也不可能再埋怨自己,因为你以前已经种下这个因,现在已经感受这个果了,埋怨又是另外一种因了,所以负面的情绪和念头,又是另一种烦恼的开始。

四、阿赖耶识第三层:含藏万法

心的第三个层面更加圆融,阿赖耶识的这个名称叫做含藏识,它包括了能藏、所藏、执藏。

能藏就是主观能动性。

所藏就是外在一切客观结果。你生命中出现的任何遭遇、任何结果都是所藏的内容,还不一定是遭遇,就是你看到了那一个人,虽然没有反应,但是他被你碰到了,被你看到了,这就是我们阿赖耶识当中客观的、会收藏一切结果的异熟果。

那么第三个执藏执什么?它能够执持我们的根身器界和我们的心。从内在的心,主观能动性的这个心,到身体和外在的器界,全部都被它收藏起来了。

这样一来,这个心的样子是什么?要说它是圆的就有点死板了,实际上就是傅大士说的妙用纵横,也是达摩祖师说的:“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就你说它小的时候呢,它连针都没有,连一点点灰尘都没有,那就是小的部分,就是我们现在内心当中明明白白的这一点。我们内在的这个明了的心,大家都非常地习惯,今天吃什么了,打坐了多少时间,你看现在在这里讲话,大家都很清楚的,就是你清楚的这个东西没有形象、非常微小,小到在你内心当中找不到。

藏传佛教说是在我们心脏当中的明点,实际上那只是针对人的本期生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

颠倒妄想形成的三个次第

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

修行人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识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个时候,彻底了...

生命的「仓库」---第八识

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关于重受的问题: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直解

本颂是印度的大论师天亲菩萨所作,虽然只有三十个偈颂...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就算痛苦,也要快乐去承担

有一位居士跟我讲,他特别希望他这个地方的人生意兴隆...

达照法师:人生的意义

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往往会像猴子,看到好的东西,我...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佛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暇满人身又闻如来...

越固执的人越容易受伤

别让心太固执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皆有...

【佛教词典】八戒

亦名:八关斋戒、八支斋 子题:八斋、关斋、斋体、戒义...

【佛教词典】不忏举

(术语)三举之一。恶比丘破戒不肯忏悔,众僧谕之,指...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密勒日巴之歌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

在三界火宅中化热恼得清凉

由于受到吹袭台湾超强热带气旋的影响,这两天香港气温...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原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

莲池大师不食肉的论点解析

(一)人不宜食众生肉 (人者,仁也。五谷为养,五菜为...

见到了文殊菩萨,却当面错过

在《杂譬喻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有位大居...

散心念佛与至心念佛,两者功德大相悬殊

听说居士您念佛已久, 不知是否曾经注意深信, 切愿, 求...

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缘

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比丘们深得法益,身心自在...

宋代高僧圆照宗本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话说北宋的时候,杭州太守想...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