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学什么

净慧法师  2011/1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去增进道德,那么,我们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模范成员。

(一)不杀生——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断人命,其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不是昆虫等等。有信徒问:“走路踩死了蚂蚁怎么办?”“蚊子咬我能不能打?”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针对人的,首先以慈悲心来对待人,再进一步扩展到爱护一切动物。严格地讲,只有证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杀生。如果我们把不杀生这个概念无限地引申,那我们每个人连吃饭、走路都有可能犯杀戒。所以我们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义的。

(二)不偷盗——很多人觉得这条戒比较好守,因为大家都希望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对他人东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们没有贪心,这条戒还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进一步引申的话,还包括不占公家集体的小便宜。很明显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去偷、去拿,不会不予而取;而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如随便使用公家的纸、笔,到邮局寄书时夹寄信件等等,这在佛教里都是不允许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生前是一位严格持戒的大法师。他是书法家,很多人寄宣纸请他写字,他总是把写好的字与剩下的纸一起寄还给人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我不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我写完字,无论剩一张或是半张纸,都应该物归原主,否则就犯了盗戒。弘一大师的言行真正体现了这条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这主要针对在家信徒讲的,出家人则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说,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关系,并且正当的夫妻生活在时间和地点上亦有一定的规定。

(四)不妄语——是指大妄语,即在修行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收获,没有证到什么果位,或者是你本来没有看到佛、菩萨,没有看到光明,但在别人面前夸口,说证到了,看到了,这就犯了妄语戒。将这条戒引申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它包括四个方面:

不妄言——不说谎话;

不两舌——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骂人;

不绮语——不说挑逗性的花言巧语。

无论是在家的信徒还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犯妄语戒。这条戒是最难守的,但守这条戒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会随口出言伤人,造成人际关系不和,影响团结,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所以佛制这条戒很有现实意义,每个佛弟子都要严格遵守。

(五)不饮酒——前面四条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这四条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本性就是恶,就是错误的,所以说是性戒。第五条戒是遮戒,对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点酒不算犯罪,国家既然卖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则不会追究责任。所以不饮酒戒是遮戒。对于佛教徒来说,守这条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饮酒过量会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做出违反道德、败坏人格的事情。佛制定这条戒时,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信徒受了前面四条戒,由于当时还没有制不饮酒戒,他就喝了酒,结果失去理智,从偷人家的东西开始,一连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条戒。为此,佛制这条戒,要求信徒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来。

二、学习佛法以净化心灵——定学

有不少人认为,念佛是迷信的活动,参禅是神秘的活动。我觉得这样来下评语很不恰当,因为他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一个人的心灵要得到净化,首先应从安详、安定做起。这种安详的心态并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与参禅。念佛就是把我们千头万绪的心集中到一点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当下这念佛号中去,心灵就自然地得到安详和净化,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这样来修行,这样来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烦恼、多少妄想,通过一定时间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灵逐步便能得到净化。参禅也是如此,参禅与念佛在佛教修持上来看其目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三、学习佛法以开发智慧——慧学

通过念佛与参禅的修持以达到开悟。怎样开悟呢?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即怎么样来认识世界,这也就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包括缘起论和因果论,离开了缘起和因果,就无法开发智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缘而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个实际存在,是由许多条件组成的,把所有的条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质就是“空”。空的涵义有两点:一是事物是变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没有。因为是变化运动、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进步和发展。明白了“空”以后,就不再执著于任何一件事,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佛教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经上有个比喻说:一根芦苇是独立不住的,但是如果把三根芦苇绑在一起的话,它就立住了。这三根芦苇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两根必然也会倒下。这说明了缘起法中彼此相依的关系。

四、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

提升人格从佛教来讲,就是要证得果位。果位,佛教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当生,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要得到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引述太虚大师的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敬仰、效法释迦牟尼佛,将其教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一点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灵净化的人、充满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时即成就了佛果。从佛教的立场和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最现实的。所以,提升人格,证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我想,只要能够按照增进道德、净化心灵、开发智慧这条路走下去,我们自然会成为完美的人,我们的人格自然会提升。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为圣人,更不要说是缘觉,是菩萨,但这种精神、这种道德品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缘觉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像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现代学佛的又一倾向,是出世的。佛法中,人天乘是恋世...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一、前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问: 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

佛弟子修学的四点建议

人生如大海,如何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必须依...

佛学之宇宙论——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

五辛为什么不能吃

佛经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海底龙宫正入甚深禅定...

念阿弥陀佛后,还念八十八佛,这是杂修吗

问: 感恩师父远道而来为我们讲经开示。我的问题是:善...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

修行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确实有很多困难、很多障碍。...

善知识者应具足八种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持戒修行才能为善知识?...

净慧长老与企业家机锋对答三则

本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柏林禅寺时,记者...

净慧长老追思荼毗法会在湖北黄梅四祖寺举行

2013年4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

【佛教词典】十法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佛教词典】造非福行已有随非福识

谓有一类。由贪瞋癡缠缚心故。造身语意三种恶行。此三...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

佛陀的六种礼拜

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

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问: 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答...

认识你自己

禅院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去见智闲禅师,诚恳...

几种不孝习气的养成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

理财十事

谈情、做人、理财、处事,似乎是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他是如何躲过命里的大难的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岁尚无子。有相士告诉他说十月份...

人生到底是苦是乐

佛教认为,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锡杖功用与功德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净行品》偈颂第六部分乞食道...

【推荐】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好,我们看下...

为了将来的自己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

念地藏菩萨能不能往生西方

问: 念地藏菩萨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