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济群法师  2018/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分别说明。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

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

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

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

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

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

《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著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视。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上学、寻求谋生的知识;工作,获得生存的财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赖;锻炼,造就健康的身体。这些虽与我们人生关系确实都很密切,但还有更重要而又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首先总会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内心。其实,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

大家知道,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许多多方便,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古代帝王做梦都不曾想过。但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恐怖、不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利用科技成果,制造那些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以此毁灭他人。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间就灰飞烟灭,多么可怕!

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毁灭世界,问题在于是谁来掌握它,拥有它的人有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假如我们的心充满著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

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受时觉得快乐,那才是快乐;假如觉得痛苦,那就是痛苦。

正像用同样的饭菜,健康时享用它,觉得可口香甜;病弱时食用,毫无味道。同样坐在椅子上,一个远行者坐下来休息,感到快乐无比;而看书写作者,因为坐的时间长了,觉得厌倦。

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有地位也痛苦;有爱情痛苦,没有爱情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有事业也痛苦。

拥有良好心境,与上面所说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才活得不自在。《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

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

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念这句佛号就够了吗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

念地藏菩萨圣号,临终随愿往生佛国净土

随你愿生哪个净佛国土都可以 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

圣严法师《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进一步谈...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

我们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名号的功德,简单的...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

问: 回向的功德很大吗? 宽见法师答: 是功德很大。...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佛教怎么看待做梦

问: 佛教怎么看做梦? 济群法师答: 通常来说,梦是...

济群法师: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

生气生病时该如何克服

问: 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 济群法师答:...

【佛教词典】六句义

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

【佛教词典】诸法实相异名

(杂语)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三十三曰:如法...

欣求极乐勤念佛 厌离娑婆修忍辱

有时候,我可能只是比别人多忍了十分钟,结果就不一样...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真心不堕妄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了整个外境,...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

在寺院担任执事,怎样作才能服众

问: 在寺院担任执事,怎样作才能服众? 大安法师答:...

人生路上,请远离这六种人或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

志公和尚十二时颂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 不信常擎如...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

落实在动真格的行为中,命运就能改变

《了凡四训》,我想学佛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

古人修善积德改命的故事

一、孙泰 唐朝的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皇甫颖,操...

大悲赞

娑婆争斗似屠场,生命如草如牛羊。 大悲能息嗔恚念,...

略说四种僧物

第三就是僧物。先在名相上进行以一些介绍,然后再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