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

2013/0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

世间的人或者为物所累,追求物质,追求事业的广大;或者为情所困,忙忙碌碌,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以为,拥有自己想要的就会快乐。但是没有想到,正是这些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了。生产力巨大的发展,更加催生了人类更巨大的贪婪,人类的欲望更加地膨胀起来,好像打开了所罗门王的瓶子一样,内心之中欲望的魔鬼跑出来了,其实我们离快乐是越来越远了。

有些人以结婚成家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成就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所以,佛说:凡夫众生都是遍计所执性,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因此在烦恼苦海之中不能出离。前面他认为,我得到这个目标,我就会快乐起来,但是等待他的是更大的烦恼。

第一项智慧法则: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那么,禅的智慧就开示我们: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所以资源无限。非我所有,所以没有执着心,那么就能够从自私的占有到无私的奉献,就能够少欲知足。

我们看历代的禅师,他们是何等地潇洒自在。唐朝时候有位龙牙禅师,他就有一个偈子描述他的生活: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

这是非常潇洒自在的,不像一般世俗的凡夫,蜗牛角上去争夺蝇头微利,整个世界青山绿水都是我的家。

第二项智慧法则,就是我们要从心外的空间到心内的空间。要从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从有相的空间到无住的空间。

安徽的桐城市,有一个地方叫做六尺巷,与佛教的一位居士相关的。清朝时候有一位大学士叫张英,他是桐城人,在京师里面做宰相。有一年他老家的邻居重建房子,就占了他家一点地盘,这个管家很生气了,“我家老爷在京师做官,你还敢占我们的地方。”马上写封信告诉张英,张英回了一封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去跟人家争夺地盘,邻里之间嘛,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管家看到以后,马上就醒悟过来,心量啊!我们不要去争夺外在的空间,而是要拓宽我们内心的空间。你看看,万里长城现在还在,但是当年建造长城的秦始皇到哪里去了?所以,你这么千里地写一封家书过来,只是为了邻居占了我们一点地方,那你何必呢?值得吗?这个管家看了以后很惭愧,马上就不跟他争了,就让他了。那么,邻居也知道了,看到张家愿意把地方让出来,让他三尺,他也把自己这个围墙退后三尺,刚好就有六尺了,形成一个巷子,就叫做六尺巷。

所以我们要能够拓宽心内的空间,不要片面地争夺外在的空间,要从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

禅门下有一个偈子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用插秧来作比方,其实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只顾往前进的这个空间回头来看一看,就能够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之中回过头来,从追逐欲望满足的贪欲之中回过头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但是,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随逐欲望呢,哪怕你天天诵经、念佛,那也只是世俗法。

所以,宋朝时候有一位慈受怀深禅师就有一个偈子说: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要能够由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要从有相的空间到无住的空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执着于相,执着于这些虚幻不实的、缘生缘灭的相,就会让我们一直轮回不息,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也就是说,应当无所执着于世间生灭的假相而生清净心,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够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这就是佛陀、圣者的解脱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领...

为什么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处所跟内心的互动。环境...

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

人生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的八种苦果,也是四谛中苦...

皮克的99块金币

皮克很快乐,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

富商的快乐秘方

功利思想弥漫的社会,一切都在向钱看。人们往往以收入...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

圣严法师:欲望得失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身处逆境时,不要忘却的七个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恳切,制心一...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动机决定施舍

问: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母女,向我讨要饭钱,我当时...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因为经常吵架就离婚了,女儿也不和我亲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

不要觉得人生亏欠了我们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

【佛教词典】大方等陀罗尼经

凡四卷。北凉法众译。又作方等檀持陀罗尼经、檀持陀罗...

【佛教词典】见佛闻法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往生极乐则常见阿弥陀...

要有出离牢狱的心

修道,那就是像一个人披上盔甲,上战场,一人和万人去...

圣严法师《爱语》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爱语」,意思是指慈爱的语言、态度...

蜘蛛之丝

在印度有一个江洋大盗,名叫犍陀多,生性凶残,杀盗淫...

一个人不听经会有什么缺点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

佛陀乞食空钵而回的因缘

一次,比丘们问佛:世尊!您成正觉后,曾入娑罗聚落乞...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

度化长者

佛陀想度化一位长者。有一天,佛陀到长者的家门口乞化...

【推荐】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问: 在忏悔时,我们对罪业是诃责的,但是要同时观察罪...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

人生之苦聚,言而难尽

且不说,轮回的苦难,就我们此生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生中需要放下的八样东西

1、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