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寺院与钱财

2014/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寺院与钱财

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出家人和寺院来说。因为出家人和寺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信仰符号;如果硬要在这个符号的边上,嵌上一个“$”,就会让人对这个信仰符号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

寺院是一个修道和弘道的场所。它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它的日常运转完全是靠十方信众的供养。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寺院和出家人面临着不得不跟钱打交道的客观现实。

钱本身是中性的。怎么进和怎么出,这一进一出之间,显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义与利、善与恶、是与非、神圣与庸俗、崇高与卑下,等等。

寺院生活的日常运转离不开钱,但要知道怎么进和怎么出,需要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出家人如果离开了修道和弘道的本分,像俗人一样以做生意赚钱为目标,或者走上旁门左道,妄言吉凶,劝人烧高香,或者干脆赤裸裸地向人索要,如斯之类,有违信众对寺院和出家人的信仰期许,对寺院和出家人的形象,是一种践踏,对信众的信心也是一种践踏。

另一方面,寺院得到了钱之后,怎么花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只进不出,就是说不知道反馈社会,就会给人一种“悭贪”的印象。不仅如此,还会招致内外之“鬼”来缠扰。玩《易》的人都知道,“财多生鬼”。财多了,不仅会招致外鬼的觊觎和暗算,同时也会在内部滋生腐败等“阴鬼”来。一些寺院因积聚钱财的数目过于庞大,银行账号被查封的现象时有所闻。对于寺院和出家人来说,怎么花钱,同样不能离开修道和弘道的本分。

时下,一些寺院和出家众,给信众的印象不太神圣,尤其是一些旅游区里的寺院和出家人。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出在这个“钱”字上:不知道怎么进,取之非道或无道;不知道怎么出,悭贪无度,腐化堕落。对于佛教来说,这一进一出,实在是事关重大。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法难”,大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我曾经跟朋友聊天,评价我的先师净慧老和尚是一位“赚钱的高手”和“花钱的高手”。世间人都想赚钱,但十有过半都被钱所赚(惑骗):健康、精力、时间、家庭、友情,乃至人格尊严、道德良知,统统都赔光了,最后只剩下疾病、孤独和死不瞑目。先师赚钱却非常潇洒,给人的感觉:不是他低三下四地去找钱,而是钱恭恭敬敬地来找他。

刚到柏林禅寺的时候,禅寺除了几株古柏、几间破旧教室和萧然一塔之外,什么也没有。经过先师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平地涌楼台,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禅窟之一。白手起家,哪儿来的钱呢?

先师曾经讲过,出家人应以修行为本分,弘法为家务,不应舍本逐末;修复祖庭当然需要钱,但只要我们寺院的道风树立起来了,僧团整肃,出家人一个个像出家人的样子,做本分事,因缘到了,自然会有钱,不必为了钱而去做那些于出家人身份不相符的掉架子事情。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先师从一开始进住柏林禅寺起,就秉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坚持每年举办禅七、佛七,组织五一、十一共修,周末在石家庄讲经说法,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倡印和流通佛教经书,创办《禅》刊。二十多年来,这些活动一直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几乎没有间断过,并且还率先在柏林禅寺取消了门票。老和尚的努力和付出,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解囊相助,终于成就了兴复赵州祖庭这一千秋伟业。

修复赵州祖庭耗资巨大,对于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似乎老和尚的钱来得非常容易。实际上,一切都是因果。你的僧团越清净,道风越纯正,为三宝和大众付出的越多,承当的越多,认同和参与你事业的人也就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大。这就是先师赚钱的“秘诀”。

面对信众的供养,先师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善用信众的每一分钱,把它用到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而不是用于个人享受。先师对常住僧众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严格,他提倡,出家人要过简单、自然、朴素、雅洁的生活,清苦、清淡、清贫的生活,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出家人的生活要“平民化”,不能搞特殊化。相比之下,在弘法事业上,先师却舍得花大钱,有时表现得非常“大方”。比如,他曾经筹集了数百万元的资金,率先在中国大陆印制《大正藏》、《卍续藏经》、《龙藏》、《净土藏》,达数千套,分赠给各大寺院、各高校图书馆、各研究单位,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另外,先师还在河北和湖北两地,联合海内外学界,连续举办了数届大型高品位的禅文化高峰论坛,催生了一大批佛教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地将它们结集出版。

先师的这些“大手笔”,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难以理解。先师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有钱要赶快花,不要存在银行里,存在银行里会贬值,要通过不断地印经、不断地讲法、不断地组织大众共修、不断地为大众服务的方式,把钱存在每一位信众那里,存在社会大众当中,这样最安全,小偷偷不走,黑客黑不走,而且它创造的效益要远远高出银行利息百千万亿倍。先师的宏论真是入木三分,醒人迷梦!说实话,中国佛教的振兴,现在最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政治气候,而是僧团的普遍觉醒,最缺少的是一种为佛教整体发展的忧患意识,一种自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精神,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一种将个人名闻利养弃在脑后的无我奉献,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先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贫而不贪,就有很大的福报现前

贪会招祸,大家看贪字跟哪个字特别近?贫穷的贫。贫而...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梦参老和尚: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

富贵修行难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个弟子,名叫耆婆,医术高明,...

这样去布施功德很大

像我们一般的布施,是供养三宝,有的他功德感受得很大...

「中道」的财富观

小乘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推荐】惟觉老和尚《如何追求真富贵》

一 世间上的富贵、幸福与快乐是假的, 好像花儿一样,...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李木源居士的学佛心路历程

一、入佛因缘 我出身于一个乡村大家庭,有九个兄弟,一...

这4种食物多吃对眼睛好

眼睛干涩吃荠菜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诗经》里有甘之如...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

【推荐】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

【佛教词典】二福

(名数)一、梵福,大梵天王之福德也。二、圣德,三乘...

【佛教词典】焙经

(仪式)禅林设火炉焙藏经去其蒸湿也。...

古人是如何精进勤学苦读的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惟贤长老《念佛与悲智兼修》

我昨晚上听到你们都在念佛,念得很久、很诚恳,这是很...

新春的供养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

大福自有妙方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

不需花钱就可以修的大福德

末学曾看过某大德著的《现代社会修积功德的十件善事》...

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境界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

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走向吃素

在很久以前,我还没有吃素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人要劝我...

学戒研教为何感受不到法喜

问: 弟子平时学戒、研教时,常感觉脑袋、眼睛很累,...

龙树菩萨:广大发愿颂

所有一切众生类,过未现在世无尽, 而诸佛刹广无边,彼...

【推荐】富贵的正因与助缘

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只不过是导致富贵的一...

佛教的十九种修持法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体立身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