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2014/1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

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澫益大师说,这段的经文等于是说出了整个净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门,都在这里面。

若众生心,这个众生当然指的是我们这种生死罪恶凡夫,我们这念心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没关系,你不要执着它,我们讲过,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离,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

一个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烦恼的心、罪业的心保持距离,不要再随顺它了,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然后呢,在无住的基础之下做两件事——忆佛、念佛。

我们先讲念佛。

念佛是一种止——安住的一种念力,当然这个佛号在念佛当中,它主要是靠音声来摄持我们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在心中要产生一个归依的心念,然后透过嘴巴的读诵来创造音声,最后你再听回去。

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刚开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听你的音声,你的心就跟着你的音声走。对了,你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到你的音声,这个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号的音声。所以在整个打佛七当中,刚开始你就是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你的生命投进去。念到最后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号,法界一声。

这个念佛主要是一种安住的止,那么忆佛这个是关键了,就是平常的观照。我们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弥陀的本愿功德了。忆念弥陀本愿功德,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讲得就很清楚了。

善导大师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他讲到往生的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善导大师把这个至心信乐有详细的发挥。那么至心信乐在整个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他解释成为“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一个罪恶凡夫,你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要归顺在弥陀本愿的座下。

比方说,你必须把你生命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创造善业?我为什么能够拜佛?你要不断地观想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你为什么能够有今生的福报?你也要观想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在往生净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识,诶,我自己有这个善业,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识嘛!那你这个叫顺从本愿?不是。你顺从自己,顺从自我嘛!那表示你还有力量来面对生命嘛!那你这个算是什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

所以忆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断地忆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远同在一起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能够走路?因为弥陀的本愿摄受。为什么我能够拜佛呢?

答案只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对我的摄受。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必须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必须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海当中,这样子叫作顺从本愿。

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你如果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还活在自我意识,表示你没有完全投入到大觉海。你认为你福报不够,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没有真正地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忆念这个忆字,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顺从。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跟弥陀的本愿结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这种心态。

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捏造一个自我,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自我意识当中。

所以禅观它要破的就是帮你扫除这个障碍,这个五蕴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五蕴里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个暂时的水泡、暂时的假相,没有真实的自我,你很容易顺从本愿。

修般若法门的人,要我们顺从本愿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除了你一个佛号以外,你的归依的心、一心归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

四十八大愿——(第27愿)万物悉皆殊特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想度众生,你得赶紧去了才能回来

问: 请问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五愿,叫寿命...

四十八大愿——(第33愿)蒙光触身获益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

平时深信切愿,睡梦中也能往生

问: 许多居士平时都很精进,但到临命终时,家人如果不...

预知时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

大安法师:临终昏沉,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问: 总想去东林寺闭关,一直也没有去成。几年来经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过是久别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当你被业力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的那...

要想了生脱死,应先知道自己的工夫

古人说: 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 动中工夫十分...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原文】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

【佛教词典】无欲仙人

(杂名)仙人之无多欲者。行事钞下二之一曰:四分八种...

【佛教词典】法事

宣扬佛法或指修行之意。或亦称诵经、讲经、斋会等法会...

时刻自我「观心」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

了解阿弥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

念佛法门,普遍在整个大众当中,是很多人修学的。 但是...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为原则

放生是指解救处于生命危险和恐惧之中的众生,使它们免...

懂得因祸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

用零散的时间来修系缘念佛法

我们常说,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愿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太虚大师:菩萨学处讲要

一 菩萨学处释名 佛教经律,说二学处:一曰比丘学处,...

佛现火光度外道

佛陀时代,私诃牒国有一座高山,名为私休遮他,山中有...

即名显体方称妙,托境观心易入真

阿弥陀佛的名号跟世间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名字...

吃素后身体消瘦,是否能吃点荤的

问: 弟子吃全素已经好几年了,但还是喜欢肉的味道,...

没能力断烦恼,要持佛号求往生

这里得生,就是往生,能够往生四土,从四个土来判,因...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