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体基因与业力信息

明一法师  2015/06/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体基因与业力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说,人的基因(DNA)决定其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而佛教说,人的将来是由自己的业决定。这两种说法很有意思,因为从我对基因学说有限的知识来看,它和佛教业力在解释范畴上是吻合的,所以有比较的基础。但是由于现代的科学水平局限,对于基因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佛经中留给我们关于业的资料又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这样的比较还有很多不确定在里面。

我们知道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等等是由自己的基因而定,而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就是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可以发生变异,就是所谓的“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

而佛教说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等等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在《入胎藏经》等经典里面讲得非常多,什么样的业决定将来是什么样子,个人觉得,其描述内容与现代基因学说描述的内容非常的相似。

佛教认为新的生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表现在基因上就是继承了父母基因的一部分和自己变异的部分,将来会有什么样子的情况完全是由自己决定(基因也会变异)。

现代科学已经了解到,基因越多,就意味着这种生命形式中各种器官功能越强大。我们人类基因组里大概只有不到4万个基因,在所有生命形式里面算是不多的一种。而这很少的基因里面,所得到应用的部分就更少了,从目前的了解来看,仅仅利用了13%。所以人类可修正自己的“空间”还很大。

所以,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因研究的透彻,我们能从基因的变化里面得到一些我们业力的信息,同时,佛陀所教诫我们的道理也会一步一步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活的迷失与觉醒

现在有不少人学佛是从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如果从功...

《善生经》的启发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要轻易去伤害任何人

【淡然安静守护慈悲】 别期望所有人都能懂你,那是不可...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

人生的失败离不开这三个字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李商隐《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

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

人生要学会低头与弯曲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

12个最内涵的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杀生是这个时代的劫难

关于杀业,在戒律里面规定得非常具体,它的成立首先要...

佛经中为我们开示了吃素的三个理由

作为一名佛教徒,吃素最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大乘菩提心。...

母亲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

转念念佛,直到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

【佛教词典】诸佛相望有等有别

【诸佛相望有等有别】 p1360 俱舍论二十七卷四页云:诸...

【佛教词典】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

朝山的功德与态度

1、广结法缘: 朝山都是朝礼佛法殊胜、菩萨示现的道场...

【推荐】寿康宝鉴劝戒十则

一戒处女: 闺秀处女,最重视一生名节,倘若狠心将她玷...

认定你这个朋友

单位和家之间的路途有点远,又不在公交线路上,遇上紧...

三界从来是牢狱,劝君及早出娑婆

世间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满地蓬蒿春不到,一...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

古往今来有很多道德君子,给我们做了惜福的好榜样。特...

世界名人谈素食

1、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

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关于这个所知依,我们当然是没有办法想象,阿赖耶识不...

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净土的念佛...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二笔

般若咒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星云大师《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有人却不这样认为,盲人点灯,...

为提婆达多申诉的比丘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时,五百位大比丘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