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2016/07/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圣人和学者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家教思想。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 “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钞票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古代家教不仅崇尚勤俭,而且还注重正直廉洁的教育,讲求“清白传家”。《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带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赐赠的黄金。他用这笔钱每日宴请乡里亲友,当钱快花完时,疏广的子孙便私下托人劝疏广留点钱为子孙置些田产。疏广听了说,我不是不考虑子孙后代,我想他们如果能够辛勤耕作,家中原有的田产是可以维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现在如果再多给他们钱财,岂不是教他们怠情吗?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

五、家训古话──培养良好习惯和品质

为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古人尤其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仅522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良好的习惯培养等,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人要早起才能神志清醒办事从容,使屋内屋外干净整洁,天黑了便要休息,关闭好房门反省一天的行为……)从居家习惯到品性修养等说得很详细,类似这样的规劝在同类的家训中经常被提及,比如《姜氏后人别忘本》中所言:“……孝敬父母,甘为人子。关心照顾,赡养细致。团结亲朋,和睦兄弟;相亲相爱,姑嫂妯娌……不贪富贵,人品大事……”文字很直白,要善待亲情,爱护亲人,不贪图富贵等,这是一个人优秀品质之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一张长条桌的启示

在某次法会的因缘,担任机动组的职事,繁重而忙碌的出...

圣严法师《佛法与教育》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

一旦父母不在,哪有儿女归途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

劝孝歌

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 千两黄金万两银,有...

诸葛亮给子书(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主流文...

骨肉原是一体,何苦把至亲变怨敌呢

私下刚决定堕胎---远方长老就来电话有个孩子向他求救!...

木碗的故事

有位老太太卧病在床,儿子每天都得送饭到房间给她吃。...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造了罪业后,生命中会产生两种影响

既识起因,能感后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

往生的重点——法华与净土的修学

(1)往生关键 皈依佛陀 自他不二,真实信心。 厌离娑...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

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所以我们要成道,就须去除这世智辨聪,时时心空如洗,...

【佛教词典】和合

【和合】 p0797   瑜伽十卷九页云:云何和合义?谓诸...

【佛教词典】一法界

指唯一无二,绝对平等之真如理体;亦即天台宗所称之诸...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你是月光族吗?你是否认为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

一个人堕落三恶道前,会有一些前相征兆

那么假设不幸的是,我们今生的罪业,它在临命终的时候...

【推荐】奥秘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父子俩是开饭馆,卖打卤面的。打卤面的调料调配得特...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

僧人托钵行脚的含义

托 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

免受外力夺走精气、被外力所害,要用这个方法

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

六种对人体有益的菇类

菇类食物是属于可供食用的真菌,家族成员相当多,以下...

出家看着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有一个姑娘失恋以后到庙里来要出家,师父和她说出家...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

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

【推荐】在家居士的婚姻观

一提起佛教,映现在许多人脑海的,可能就是没有家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