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大安法师  2013/03/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主流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儒家文化非常强调孝。

我们看《孝经》,孔子有一天跟曾子在一起的时候,曾子侍立,孔子就问曾子:你知不知道,孝为至德要道?“孝”是至德,是无以复加的德,是精要之道。先王以道治国,整个上下民众和睦,国泰民安!这个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以叫“百行孝为先”。古圣先王,尧舜之道,无非孝悌而已。“孝”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心理和规范,“悌”是兄弟之间的恭敬。

再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他的终极关怀是出世间法,然而佛陀却是这样地关顾世间,教导我们念佛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经典告诉我们,你能够孝养、恭敬父母就等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高堂有两尊佛,你孝养父母就是在种福田,而且是无上的福田。

佛陀在孝的问题上也是以身作则的,他的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天之后就去世了,生到了忉利天。佛陀成道之后思念报答父母之恩,所以他在三个月结夏后即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他的父王净饭王去世,葬礼上,佛陀回去亲自抬父王的棺木。

佛说的戒律,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孝”。《梵网经》也有三句话,大家要好好领会一下,“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孝为制止。”那么至上之法是什么?至上之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孝”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

大家想一想,佛把“孝”提到这么高的高度。那怎么样是至高之法呢?这怎么理解?这个孝有顺的意思,随顺,譬如随顺父母师僧三宝,父母代表我们的本觉,师代表先觉,比我们最先觉悟,僧代表和合的觉。三宝,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性,法是抵达菩提觉岸的道路。你能够随顺父母师僧三宝,就能获得至道之法,得到这个至道的门。那么随顺,作为念佛行人,你能够随顺名号里面传达的实相悲愿,你就能往生成佛。我们随顺自性本具的布施,跟吝啬心相对冶,我们就能够修布施波罗蜜。随顺我们自性的灵知心,就随顺了我们的智慧。随顺了我们自性的坚固心,就对治了我们的懈怠。顺里面就包含着六度在里面。孝又为戒,戒主要是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过犯。但如果一个孝顺父母之人,你在父母面前一定会怡声下气,委曲婉转,你的口业就能够止住了恶。对父母要赡养,《礼记》里面讲每天要三次去问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温暖,夏天要使他清凉,这样你对父母的服劳就会产生,就止住身业的过失。你念念想到随顺父母的心,承欢、爱慕也就会使你的意业止住了恶,身口意三恶都止住了。

佛陀是这样慈悲地以身作则,教育学佛的人,甚至是比丘,你都要孝顺父母。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你看地藏菩萨在因地,无论是做婆罗门女还是光目女时,他发出大愿最先的源头就是孝。为了要救度他今生的父母,乃至于多生多劫的父母,才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久经累劫在地狱里度众生,因为地狱所有的众生都是历劫以来的父母,救度一切父母,这就是“孝”的扩大。

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对于“孝”的表现却是让人心痛。如果一个人缺乏孝道的话,他自己立身、完善人格的道德基础都没有,那其他一切都免谈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和谐社会,提倡国学,那么孝的文化,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受到全民上下的认同和发扬。因为孝的文化在我们中国,确实需要推崇。如果一个国家从国君到国民都能够把孝、悌做到,并拓而广之,就会以恭敬、爱敬的心来对待一切。人际关系、国家关系就会祥和、兴盛。所以它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念佛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文珠法师《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

对父母做了少许不善,定得大苦报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诸位比丘说:供养父母哪怕仅仅一...

男胎女胎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男中阴入胎,于母生爱,于父生瞋。女中阴入胎,于父生...

做父亲很难,做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

星云大师:养成孝敬的美德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

佛法不在远处

从前有个少年由于贫困,苦恼,迷上了求仙拜佛,可以解...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愿 第三...

没有出离心,修一切善法也跟生死不相应

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有一个特点:虽然这个世间很苦,但...

为什么说名号即实相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

你布施出去的东西,最终还是你的

你布施出去了,你就创造了一个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佛教词典】行果满位

即佛位。乃修行功德已达圆满之位。 p2554...

【佛教词典】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 五戒十善,才是实...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

知恩报恩的雁王

从前,在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很多鱼...

捡回了一个爸

一天,我陪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出去散步。胖婶颠着小脚...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

愚夫愚妇没做利他之事,为何也能往生

问: 《净土圣贤录》中的许多事例,愚夫愚妇等念佛,并...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

五戒与十善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

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为什么我们读经典?就是借教观心!一个修行人,什么叫...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兑现这个愿

念佛人临命终时,注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发愿都是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