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2016/09/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

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被他们在心里,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

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

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并一门深入。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

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

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

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

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

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为什么只教人念佛

《西方公据》中说:各位善人,世间有千条万条路,为什...

初学佛法的应怎么学

问: 初学佛法并有志于出家修行的人应该先读什么经?...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二画)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只过几年你且看他

刚开始学佛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人说,你...

不要错解「恒顺众生」

关于吃素有违缘的问题,有人说:如果坚决不吃肉使父母...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原文】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中道实相是佛所要说的真实义

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老是走神,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问: 阿弥陀佛,师父,我老是走神,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佛教词典】云何乐断乐修

谓于断修。有乐有胜乐。云何精勤随学?断修爱乐。谓于...

【佛教词典】所引生果

(术语)由十二支中牵引生超起二因引生之生与老死也。...

是供佛好,还是供菩萨好?

问: 供释迦牟尼佛好,还是供菩萨好,比如供观音菩萨...

情欲如水,因果轮回如堤坝

原文: 譬如长江大河,由有堤圩,故不横流。人情如水,...

《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观:宝树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

佛现火光度外道

佛陀时代,私诃牒国有一座高山,名为私休遮他,山中有...

宽恕行忍的龙

大海中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生性慈忍。一日...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

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1、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经律关于持戒的赞叹合集

1、《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

印光大师在家往生弟子——丁大定居士

丁大定居士,绍兴上虞人。寓杭州湖墅。家贫而寡,生二...

只要有力气、有想法,幸福一定会来临

他叫库玛,出生于加尔各答北部一个贫困山村。 因为贫...

【推荐】圣严法师《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

放弃就会丧失积功累德的机会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