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德光法师  2016/10/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很多学佛修行的人,初学佛的时候总是有所求的,或是希望家庭祥和、事业顺利,或是希望身体健康、诸事顺利,或是希望升官发财、名利双收,总之是追求福报。我们通过学佛可以得知,培植福报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但是即便知道上供下施能够增长自己的福报,可是很多时候仍然舍不得,总想寻求一些不用真实付出就能获得回报的方式,比如观想献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观想供养是否可以获得真实的果报?

《贤愚经》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时期,有一位长者家中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下生之时,天降七宝雨,家中堆满了七宝。长者赶紧找占相师询问,占相师看了小孩面相,说这个孩子面相特殊,很有福报,不如就起名叫宝天吧。

后来这个小孩长大了,听闻佛陀圣迹,心怀渴仰之心,就随佛出家,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阿难就问佛陀,到底是什么因缘如此殊胜啊?佛陀就给众人讲述了这个宝天比丘的来历。在毗婆尸佛时期,有一次僧众游行村落,当地有福报的居士就迎请僧众,广作供养。

当时有个人很穷,他很想供养,可是实在是没钱,就找了一堆像宝珠的白石头观想成珠宝,洒向僧众作供养,并且发大誓愿。当时的那个穷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他以供养白石的果报,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今世遇到我,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供养,要积累福田资粮,不见得有多少钱,有多大的福报,最重要的是发心要清净。如果有福报,但是没有恭敬心和虔诚心,那么这个“供养”能不能感召福报,还真的不好说。

有很多很有福报的居士,去供养寺庙或者供养师父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不是以供养的心态,反而像恩赐一般,这种发心就不清净。供养是为自己种福田,师父能够接受你的供养,应该感恩才对,只有发心清净了才能获得无量福报。说到无量福报,很多居士也许会有疑问了,这无量是不是溢美之词啊,供养得有限,收获的怎么可能是无量呢?其实佛陀时代就有人有这个疑惑了。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国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门口。这位居士供养完佛陀,退到一边,恭敬站立。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 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居士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心生怀疑,就说:“沙门,你也太言过其实了吧?区区一碗饭怎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报呢?”佛陀就问他:“你见过城中的尼拘类树吗?”他说:“我见过,那树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啊?”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他说:“真是这样的。”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呢?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能力供养,一贫如洗的穷人,或者真正具备作意幻供境界的利根者,佛经中开许可以用土粉、瓦砾供养。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闭关的时候,没有真实的供养,就通过作意幻供修行圆满了。米拉日巴大师之所以通过观想献供就可以获得圆满,是因为其达到了观想与真实无二无别的境界。观想和布施本质相同,但是在对境上有所区别。对境是佛菩萨,就是供养;对境是众生,就是布施。但是二者的本体都是施舍心,修的布施波罗蜜。

能达到无二无别的境界很难,贫穷到一点财物都拿不出也是很难的。很多拥有万贯家财的人舍不得拿真实的财物上供下施,反倒在家修观想供养,这实在是自欺欺人。作为普通人还是不要寻求捷径,好好得做真实的供养和布施。能有机会供养就尽量多供养,众生有求于你,就尽量布施帮助。

平时没有真实对境的时候,在家修曼陀罗法,也要尽量用上好的材质,能有条件用珍珠、玛瑙等真七宝的就尽量不用几块钱一斤的假七宝;能用大米的就尽量不用砂砾。《诸法集要经》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供养、布施本身就是对治自己吝啬心的,如果在上供下施的时候还想种种方便钻空子,到头来骗的只能是自己。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里说:如果依靠福德来成办事业,就如同阳光能普照万物,而不必依赖别的助缘;若仅仅依靠精勤来成办事业,则如同灯光照明一样,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则,做什么事都会违缘重重。而积累福德最快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所以希望大家在上供下施的时候一定要怀着虔诚、恭敬和清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召真正的福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知道我们天地万物,...

宝天比丘

恭喜!恭喜!恭喜长者您喜获麟儿!哇!真是太不可思议...

念《阿弥陀经》,等于到极乐世界走了一遍

我们上晚殿主要是念佛,念阿弥陀佛。这样安排的目的,...

为自己想,更要为别人想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的事业,...

圣严法师:为了广种福田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两类共四种:两类分...

好德的重要性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

佛为长者说四种施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

【佛学漫画】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对方引起我嗔恨...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清自己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原文】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

如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现在,有不少信佛的人,捐了很多很多钱,给寺院和住持...

【佛教词典】偶像

(杂语)以土木或金属所制神佛之像也。汉书霍去病过焉...

【佛教词典】优婆多

梵名 Upagupta。为付法藏第四祖,异世五师之一。又作...

人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

问: 师父,您好!我想请问您一下:人从何处来?到何...

憨山大师开示学道十要

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为生死...

至心精进,何愿不得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

智者求其实,愚者求其名

常听两种声音: 自己良心忠告,他人善意批评。 常看两...

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讲记

在讲这封信之前,首先要讲讲唐朝古灵神赞禅师度他师父...

为什么要你放下今生

问: 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

一切忏法,念佛最胜

我们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要忏除,靠其他的忏法,效果...

看人面相,不如看人思想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做荀子,他提出一个理论叫...

轮回真相与处理方法

众生有两种缘起。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把我们生命的缘起...

破舌识有自体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

大安法师:二力与他力法门是否一体的两面

问: 请问师父,二力法门与他力法门虽说法不同,但是...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