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继程法师  2017/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著许多方法以求离苦而得乐。 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很矛盾的把这个观念放在一旁,看到佛教直接提出这个说法时,又说佛教是消极的宗教。

‘人生无常’。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承认的,因为人生、世界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过程中。 但有时候当人们在说‘变是唯一的永恒’时,佛教直接说‘人生无常,世界无常’时,都又说佛教是消极、逃避的。 无常与苦就是世间与人生的实况,这是我们绝无法否认的。但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当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为什么我们又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它的身上呢?

人到底在想什么呢?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人类的这种心态正说明了他有追求永恒及快乐的需求。但从负面来看,故意否认这个事实正说明了人类的消极、逃避的心理,希望通过逃避的方式,可以治疗某些心病,而使内心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定。 但是逃避可能解决问题吗?事实告诉我们,逃避只是暂时性的避开,而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一旦无处可逃。无法可避时,问题又会再出现,而自己可能会感到更痛苦,承受更大的压力。然而有一些人却需要如此暂时性的治疗以求得短暂性的快乐,而忽略了未断的苦恼仍在后头。

佛陀提出无常、苦的真谛时,只是想真实地把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但并没有教我们因此而逃避人生,更劝导我们必须勇於面对这个事实,且只有真正去面对,才能进一步去处理或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只看到人生快乐一面者,他的生活必然会流於浮泛,因为他看到的只是生活很浮层的那一面。一个只看到人生是苦的人,他的生活容易陷於痛苦中,因为他虽然比只看到快乐者较深一层体会了人生的另一层面,却因仍未看到提升的可能,而感到人生似乎是绝望而无奈、无力。

对苦的了解或体会,有时候是因外在的经历而有的;如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外在种种不顺意的境界,都可以刺激到内心的苦处。但这种种了解与体会也是浮浅的。因为如果这些事情或环境改变了,顺了自己的意愿,又会觉得人生也有快乐嘛!但此苦与乐的感受是因外在的变化而有的,那到底自己以什么准则来衡量这些苦乐的真实情况呢? 有的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惨痛经验,因此觉得人生很苦,但如果无力改变,也不明其所以然,可能就会愤世、或形成不平衡的心态;有的则因长久如此而惯於此,成为反应迟钝或麻木了。也不再有什么需要去追求了,也许有一丝的转机或改变,就能使他满足了。有的人若因此转机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许他会很珍惜而得到了满足。有的则可能会变为另一种型态。以报复心态出现,把以往的惨痛经验加诸在他所能加诸的人身上。

这些人对苦的本质都没有真正了解。因此也都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或解除。只是一旦获得某些改变时,就以为已经解决了,却不知这些作法只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已。 见不到苦的本质,就不知为何有苦,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如果细心观察,从外在或往内心深处去观察,进而思考,是可以发现到苦的更深的层面的,甚至对苦的本质有深切的体会。

苦来自何处?其实苦并不来自外在的境界,虽然从许多角度看,外境的确是引发苦的因由,但这些因由还是次要的,比较根本的就是内心的欲求,但欲求也还不是必然会招引苦。说的更确切,应该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欲求,这种欲求与无明愚痴正好是分不开的。对人生、世界没有正确的了解,因此对一切有了不正确的需求,而此需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苦当然就引生了;纵使暂时得到满足,也将因此满足没有持久可能而在失去时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此,也许我们可以安立许多目标,不断去追求去攀爬,一个过了又一个,看起来因为追求而成功,可以因此成就感而满足。但真正的满足是否可以获得呢?欲望是无穷尽的,当我们爬了一个高峰,获得满足时,此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呢?也许有的人说如此人生才有意义。这句话也许没有错。因为如此才能使我们有一个人生的目标。问题在这个目标的建立是否有其价值,而当我们付出了如斯精力、岁月、健康等,而达到此目标时,我们的快乐与满足感,是否符合此目标的意义?何况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追求。

因此就有人说人生的意义不在目标的获得,而在于追求的过程,这也可以成为一种人生观。假如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能力的有限,而生命呈现为一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总有一些事要进行和完成;那就随著自己的能力,时间的流逝而去进行;完成固然好,不能完成,也觉得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那么就让生命的历程如此完成。若心有此体会,则已看出生命存在的某些真实的情况。也就可以使自己不掉到没有办法填满的欲望中而苦恼一生。

看出这个世间与人生都是无常的,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许多条件的组合而成。没有永久不变的个体可能存在。而所谓的成就、满足,也只不过是组合而成的感受。对于这些无常变幻的事事物物,要有节制的追求,适当的满足,得到时无需得意,失去时也不忧,那么许多苦恼事,就在此中减少了。

而最根本的就是透见此世间的事事物物,无有一丝一毫为我所有,乃至此生命个体,也只是业力、色身、心识等种种组合而有的作用。外在的种种现象,只不过是许多组合体,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乃至组成组合体的条件与作用,本身亦是如此。层层剖析,毕竟空寂,欲求、无明也不过是空无所得,此时身心脱落,万缘放下,另一番风光自然呈现,便得大自在了!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你、我舍了多少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老病死颂

恩爱萦缠与么来,三缘和合住胞胎。 凿开混沌通身瑕,踏...

怎样拥有一个「无」的生活呢

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

随缘不是随便

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

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

在我为管理者做的培训中,学员们常常分享他们的心得体...

长夜漫漫恶道苦

一天,只夜多尊者与弟子入石室城乞食,进城门时脸色突...

慧律法师《执着心是痛苦的渊薮》

我们不难看出「心」才是痛苦的根源,否则社会愈进步,...

你心里的按钮在哪里

某位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是一个光头,这在当地是很特...

【推荐】没有什么比老病死的冲击更大

回老房子。一层楼贯通的走廊尽头,阳光斜洒一地,祖父...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推荐】佛法看身体健康的原因

昨天有人问:请问师父个问题,我一个同事也学佛,说几...

佛门里的财神爷

人们求财富,大都会去拜财神爷。那么,财神爷是何圣何...

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记得要先离相

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

普劝修持净土法门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

【佛教词典】破僧就人分别

子题:破羯磨僧通僧尼、破法轮僧局比丘 戒本疏·十三僧...

【佛教词典】婆城

(杂名)乾闼婆城也。西域之伎人,名乾闼婆Gandharva,...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三笔

竹窗三笔序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

大安法师:如何把佛法介绍给家人

问: 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

可以跟着念佛音频旋律唱念佛号而不计数吗

问: 如果跟着念佛音频一起念佛,此时是否可以专心忆念...

宁管千个兵,不管一个僧

在教内有宁管千个兵,不管一个僧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

曾国藩的七副对联,说尽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

大安法师荣升东林寺方丈升座法会

2011年12月11日(辛卯年十一月十七日),是西方极乐世...

这样的人心特别狡诈和阴险,而且城府很深

随烦恼二十:谄者。 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

世界500强高管对女儿的忠告

儿女们不久你们就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这是一个漫...

诸佛皆以慈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中,佛告诉阿难: 我在因地求道,...

修无漏功德,作无相之福

我在国清寺时,每年到了冬天的十二月,都要举办两个静...

修净业者应当具有这十种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