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大愿法师  2017/08/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不净相一种,然后无识不净相九种,也就是墓园九观,就可以灭除贪欲。

第二种就是修习不净观。有识不净观是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无识不净观就是观尸体不净,透过禅那灭除贪欲,灭除对有情众生这个身体的贪爱。

第三种就是守护诸根门。就是以正念修持自己的禅修业处,来守护六根门。当眼睛看东西的时候,马上就要能够懂得,按照你所学的马上去修眼门心路过程,你这么一辨识马上就不会起贪欲盖了。哪怕是你不能够完整地去辨识那些眼门心路过程里面一一的名法、名色法,你不能够辨识清楚,但是起码你的心不会被它绑住了,不会被外境绑住,不会起贪欲盖了,所以守护诸根门是很好的方法。

你这样来修的时候,就能够不执取它的整体形象,也不会执取它的细部特征。你能够心依于法,所以修行一定要心依于法,心与法相应。像原来噶当的那些祖师们都是说,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死为沟壑。有这样的出离心,当然修行上面就能够消除障碍,能够精进得解脱。这样我们正确的方法就是守护根门,就是觉知修观禅。觉知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就是真正地守护六根门。

第四种就是饮食知量。在《中部阿含·一切漏经》里面,佛陀说“他如何适量地饮食?于此比丘在如理地思惟之后才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麻醉,不是为了魅力,不是为了装饰身体。而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这色身,为了去除身体的苦难,为了帮助修习清净的梵行,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

这是南传阿含里面很简洁明了的饮食知量,这样的实修方法。佛陀开示得非常简朴、非常朴实。

第五种就是亲近结交善知识。重要的就是要与有修持的善知识在一起。不要喜欢跟那些没有修行的人混在一起,尤其是初学者,如果与多贪欲的人经常在一起的话,就容易受其影响,生起贪欲来。应该与少欲知足有修行的善知识在一起。所以老师很重要,善知识很重要。

第六种就是适当的言谈。就是要说与解脱道相应的话,不要去说那些容易引起贪欲的话。如果散心杂话就容易生起贪欲来,要常说能够去除贪欲的,有关于解脱的话,有助于解脱的话,能够导向离欲寂静和涅槃的语言。

比如说在《中部·大空经》上面佛陀也有比丘要适当言谈的教诫。在运用这六种能灭贪欲的方法的时候,心中就能够没有贪欲。修止禅、修不净观等等达到安止定的时候,定力也能够暂时地降伏贪欲。修观禅能够如理作意,观照颜色声音等等一切的外境,一切的其他众生,你看到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等等,都要能够去马上回头来修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当然你就能够真正地体悟到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就能够生起观的智慧而灭除贪欲。有时候也要观照: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观智成熟的时候,就取涅槃为目标的四道智和四果智就次第生起来了,那样你就已经走在出世间道上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愿法师文章列表

持斋诵经其功尤大

劝诵经人 凡诵经人。或持斋戒人。固为善业。后世必受福...

先超越妄想,再面对妄想

圆顿止观就是顿观。如果你觉得人生怎么处理都不是办法...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颂

志公禅师即宝志禅师(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齐、梁...

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

聪明的一休是很招人喜欢的,喜欢他的中国人可能有好几...

能修此十一种法,道业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为比丘众开...

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

修道只有两个字:坚持

凡夫众生,你要一直精进的比较困难,一段时间会很精进...

如此审慎观察,一夜就可成为贤者

慈悲伟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经》说了一则一夜贤者经,...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本焕长老:修行,功夫,开悟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当年...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一念的妄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从现实的角度,...

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发了不好的心就会感召不好的人

你的一切表现都和你的思想、语言、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佛教词典】二师

(一)指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二大导师。 (二)指圣师与凡师...

【佛教词典】恼

【恼】 p1170 瑜伽八卷六页云:能引衰损,故名为恼。 ...

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社会上有人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

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要求学人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 《无量寿...

三界本无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

五种不正见

当一个人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自己在心中...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1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吗

问: 是否我们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要把这件事当做日常穿衣吃饭来对待

持志久远。 这也是针对我们有些修行人:开始发心大,中...

坏人可不可以度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傅: 师傅!您说好人坏人都可...

用钱来供养三宝,你的罪就能消吗

大家道友聚会在一起,乃至跟师父一起闲聊天,把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