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利益

净界法师  2017/09/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利益

我们看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前面是讲到世间的福报、世间的善根,这个地方讲到出世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有什么好处呢?“胜生无罪”。就是,如果万一他没往生到净土,或者他还没成佛,没有成就圣道,还是一个凡夫,那么他成就这么广大富贵的果报时,他不生起颠倒的妄想,不会放逸。也就是说,他的心跟福报接触时,他不会产生烦恼跟罪业的过失;乃至于在成佛之前,他在受用福报时会有所克制,有所节制。这是第一点,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个,他跟众生接触时,经常能够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能够“现作一切有情义利”。“义”是出世间的解脱,“利”就是现世的安乐。他总是有办法让跟他有缘的众生得到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功德,他有这两方面的善巧方便。

这个“胜生无罪”很重要。诸位!印光大师提醒我们,如果一个没有成就菩提心,也没有很坚定要往生的人,你最好福报不要太大,因为你第二生一定会放逸。没有菩提心,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修善时是用自我意识来修善,是用有所得心来修善,你一定会对这个善法有所期待,一定会有。

凭什么大家都去休息了,你偷偷跑去扫厕所,凭什么?你就心想:好,我今生受尽了苦难,我一定要修善,让我来生得到自在。你这就是有所得心了。所以,没有发起菩提心的人,没有求往生的人,心中的福报力一定是锁定了娑婆世界有漏的福报。

因地时修善,你心中就打这个妄想,你糟了,来生果报现前时你一定会放逸。因为你因地造业时就作如是思惟、如是规划,你就是准备要来受用了。所以,福报现前,你又没有强大愿力的引导,你放逸的结果,第三生就堕落了。所以,你修善的结果,就是你第三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善业害了你,是你没有用菩提心来摄持善业。所以,没有菩提心摄持的善业,不但是脆弱容易破坏,还会引生很多的后遗症。会造重大罪业的,都不是福报差的人,福报差的人造不出重大罪业。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福报是多多益善,因为你得到正常的引导摄持,能够正确地把这种水流的力量往净土的方向引导,往佛道的方向引导。

我们举一个例子。天台智者大师,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他一出生就在梁朝,爸爸是梁朝做大官的。古时候的大家族,儿子出生,那是后继有人,大家就欢天喜地地庆祝,杀鸡杀猪。但是很奇怪,他们家的仆人在杀鸡杀猪要烧水时,火一生起来,就有一阵风吹过来,把它吹熄灭了;第二次也吹熄灭了;第三次又吹熄灭。后来杀鸡杀羊的事情就不得成就了。

诸位!我们现在比较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他们在起火时会吹起那一阵风,那阵风怎么来的。菩萨因地咒愿!因为菩萨修善时,他是用愿力,用咒愿力来修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因地的时候是正确地引导善业,所以得果报时,他不允许有过失出现,他是用愿力来修善。今天在得果报时去杀生,违背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力。所以你看,有些人得快乐果报时,他一旦要造罪业,就会有一种因缘来阻挡他,让他罪业不能成就,就是因地修善时他有发愿。所以得果报时,当过失要出现时,他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来抗拒这个果报,来抗拒这个罪业。

当然,如果你没有发愿,你就没有一种善的力量来引导你,那你只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那就糟糕了,就放逸了。所以说,菩萨修菩提心时有愿力摄持善法,他得果报时“胜生无罪”,生长在大富贵的家族里面也不会有过失出现。这是他因地咒愿力的摄持。

好,我们看到菩提心会使令一个人来生得到大富贵,而且大富贵当中,它冥冥中有一种力量——一种圣道的力量,往出世的解脱去引导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

如是奉事者,未来常在诸天受胜妙乐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

不要为了小利而改变目标

过去有个人在门前种了两棵果树,两年后结了果子,其中...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

佛号与菩提心之间有何关系

问: 请开示念阿弥陀佛名号与菩提心的相互关系。 大安...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

回向给众生,众生能得到利益吗

回施众生得益疑 回向布施给众生,众生真实能得到利益吗...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蕅益大师:止观十二事箴

法无去来。妄情徒挠。了行非行。大拙至巧。(行) 中立...

好言一句贵千金

一个喜爱足球的女孩,考了许多年都没有被足球队录取。...

美国五位素食者的心路历程

去年年底,美国人道对待动物组织(PETA)举办了一次我为...

【佛教词典】崇拜

即指对所信奉之对象加以尊崇与敬拜,为宗教基本要素之...

【佛教词典】图寺

(杂语)浮图与佛寺。高僧传康僧会曰:江左兴立图寺。...

西方三圣的形象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我们每天在晚间所念的 警众偈,是普贤菩萨所说的。在中...

弘一大师晚晴集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

七佛传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

习性,使得我们不能自己

有一只蜈蚣在河边遇到一只乌龟,请求乌龟载他过河到对...

人的相貌是怎么来的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

《佛说孝子经》让你成为真正的孝子

导读:《佛说孝子经》,这一部经只有一卷,收录于《大...

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

老人痴呆或失忆症的人能否往生

问: 有两个疑问请解答。第一,如有老人痴呆症或失忆...

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生命的序曲是几声的哭泣,而终结郤只是一声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