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惟觉法师  2019/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

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沉、疲劳,就麻木了、中毒了,这就是“劳”。耳朵听外面的声尘,不管听什么声音,好的、坏的,听久了,耳根也会劳顿。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劳,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跟佛法是一样的道理。

截流溯源 直指一心

希望六根不染六尘,如禅宗祖师所说的“无住生心”、“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净土宗所说的“莲出淤泥而不染”,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心跟莲花一样,臭水也不着,香水也不着,一尘不染。

净土宗是用莲花来比喻,禅宗则是直截了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根对六尘时,无住、不染着,“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见到外面的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不管是美、是丑,一个是静境、一个是动境,不管什么境界,不贪、不爱,不取、不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镜子中什么来就现什么,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心不能有一点东西存在,这就是不染尘。

“理”,就是菩提之理,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只有这一念菩提心、无住心,就是把它延长,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理它,就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就是理。“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这个地方是最安全、最吉祥、最光明、最自在的。

要想保护自己,就必须保护这念心。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到处去求神、求平安,真的有神可以保护你吗?没办法。只有自己保护自己这念心,才是最平安的。俗话说:“但求心中无愧,何需门上有神?”只要心当中无愧,不贪、不嗔、不痴,具足慈悲喜舍,走到哪里都是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动中不动 片叶不沾

修行必须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论修什么宗派,绝对修不成功。所谓“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战一场”,“绳头”,就是念头。念头跑了,就把它拉回来;昏沉了,就动一动,当下这个觉心要作主。“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假使不在这里用一番功,生死没有办法了,道不能现前。明白了道才能修,怎么修?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维摩诘居士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问:“舍利弗,你在这里做什么?”舍利弗尊者说:“我在这里打坐。”维摩诘是金粟如来转世,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尊者:“于三界不动身口意,是名宴坐。”现在社会上有所谓大乘禅功,还有修感应,打通任督二脉,修气功,这些与道毫无关系。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回光返照,两眼往内看、两耳往内听,看到外面的境界时,要触物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它照破,保持这个觉性。念佛的目的也是一样,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收回来。持咒、诵经也是如此,任运保持这个觉性,不贪、不嗔,不取、不舍。

禅宗祖师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百花丛”,五光十色,什么都有。看到外面好的境界,不生贪爱;看到坏的境界,不起烦恼。这念心始终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做到了,成道就有希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所以我们要成道,就须去除这世智辨聪,时时心空如洗,...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代序 蕅益大师说: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

把执着的爱净化就是慈悲

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简单地说,是从爱而来的。爱是生...

临终恶习突现 助念劳而无功

下面要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内心...

「真铁汉」佛源老和尚的禅门棒喝

佛源老和尚,湖南桃江人,18岁时从益阳会龙山栖霞寺智...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

天地广阔,不要画地自限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古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

未生恶业令不生,这是最高的标准

唯识学把造业的过程,依据初、中、后来说明业力的轻重...

生气会带来的8种危害

引导语: 生气会带来什么危害?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

【佛教词典】高山顿说

(杂语)华严经乃世尊成道最初集高位菩萨最上之说法,...

【佛教词典】界自相

【界自相】 p0865   瑜伽三十一卷三页云:又正寻思地...

上辈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吗

问: 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

每一种果报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

我们强调业力,我们也讲到果报,那么当果报变现的时候...

嫉妒造业,随喜有功德

恶念,就是从贪、瞋、痴所生出的。我们带着贪、瞋、痴...

华严经的十种佛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

弘一大师劝人听钟念佛文

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

如何判断菩提心真不真

问: 师父,那这个菩提心真不真,有没有什么检测的标准...

一钵饭,佛都不能消受,唯有父母能消受

我们的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间最大的福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三祖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所谓至道,一是至极...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积大德

都说厚德才能载物,我们要怎么才能积大德?我先讲个故...

极乐世界的这个特色,是诸天做不到的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

开发我们的潜能

有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一天喝得烂醉如泥,回家途中,...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