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净界法师  2019/12/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发了菩提心以后,这菩提心刚开始我们很生疏,因为我们以前都是用欲望来带动修行。我为什么愿意努力地去修行呢?因为我可以通过修行,让我享受五欲的快乐。以前是欲望来带动,现在发了菩提心,变成无所求,因为所有的欲望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佛的愿力、往生的愿力。

这种愿力对我们来说,操作起来还比较生疏,很容易在顺逆的因缘当中被破坏。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在保护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加修忍辱跟精进。

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以前修无分别智这个空性智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当我们跟相状离开时,所有因缘也就离开了。所以,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风平浪静的,一念不生的,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静法喜而已。

但是当你修菩提心,开始从空出假,开始面对人群的时候,诸位!一旦你接触众生,那就是接触你的因缘。因缘就有好坏的问题了,就是个对立的事情。有些人跟你结了善缘,有些人结了恶缘。当然结善缘的人会赞叹你、鼓励你。但是如果过去生跟你结恶缘的人,看到你这样发菩提心,他毁谤你、刺激你。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有些众生跟你生生世世结恶缘的,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就来破坏你了。这时你应该安忍不动,你要修忍辱波罗蜜。

当然,这个忍辱波罗蜜不是强忍。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你要修自他平等。佛陀在对治瞋心这一块,他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对立。你永远都不要跟众生站在对立面,永远不要!

就是说,当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思惟: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他这样的心情没有错,他站在他的角度,想保护自己,所以他释放一种负面的身口意。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话,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也会跟他一样做出同样的举动,因为离苦得乐的心情每一个人都有。

从同理心态来看,其实我们也没有比他好多少,只是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如此地思惟,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给消灭掉了。

在一个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场,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场,做子女的也有他的定位。所以,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但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很正常,因为他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同理心的思考,可以慢慢地调伏自己,不跟他站在对立面。这个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

第二个,就是在长时间的善品——就是解行的功课——当中产生了疲倦。前面是面对逆境的修学,安忍不动。但是顺境时也要小心,因为你顺境时会产生得少为足,就会懈怠。所以菩萨要以精进的心来激励自己: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远,我们离佛菩萨的功德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应该要鼓励自己不断地进步。

所以,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面对顺逆的因缘:逆境,采取保守的忍辱波罗蜜;顺境,我们应该要多用精进波罗蜜,抓紧这个美好的暇满人身,好好地积功累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佛学漫画】缘起性空·从一支笔说起

缘起性空·从一支笔说起...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问: 师父,《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中的这个忍...

菩提心跟空正见是菩萨的根本

菩萨道在心中要产生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跟行动...

得病的因缘与疾病出现的相状

【原文】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因不忍而导致的惨剧

忍就是忍耐的意思了,你能够安住你的心不动,人家把对...

常不轻菩萨

这位菩萨遇见比丘、比丘尼,或者遇见优婆塞、优婆夷时...

把负面力量转成正面的能量

我们现在越早启动一念心性,对我们是越有利的。你不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转劫浊成净土,莫过于放生

一方面,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我们不...

念佛有何窍门

弟子: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说...

找回那份迷失的心与爱

独在教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腊梅花的幽香飘入鼻中。...

唯识中「思量能变」的含义

第一能变叫异熟能变。好,再来,二变呢?二变,把笔拿...

【佛教词典】慧棱

(一)(576~640)唐初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从檀...

【佛教词典】贤圣

贤(梵 bhadra)与圣(梵 ā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

时间无常,无论多么奢华美丽将成过去

法眼文益禅师(五代): 拥毳对芳丛,由来迥不同, 发...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人来说,...

【推荐】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

教育儿女比送经书更重要

一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她说:你有这...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问: 为什么我爸爸总是夜不归宿,谎话连篇?这到底是什...

人生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

经云: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

圣严法师《好好善用「臭皮囊」》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四种观想的方法,称为四念处,分...

心灵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容店,这美容店的作用的确不小...

觉得极乐世界很陌生,该怎么办呢

问: 师父您好,弟子愚痴,虽然非常想去西方极乐世界...

神经系统是受心理的影响

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意识,老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推荐】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阴...

生死是一念妄心捏造出来的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 讲出一个譬喻说,为什么有些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