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

绍云老和尚  2020/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

说到用功、了生死,何谓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讲“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路途识得了,生死一起休”。所以我们想学佛想了生死,首先要认识到,何为生死?如何了法?把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理不明就是路不清,路不清你瞎搞的话,会跑错路啊。

我们先谈谈何为生死?《楞严经》 上面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啊,他对阿难尊者讲:“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几句经文的意思,就说明了我们的生死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腊月八日那天,悟道以后,三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两段经文的意义是一样,大地众生就是一切众生,不单都是人呐,畜生界四生十类都是众生啊,生死根本就是妄想执着。

我们的妄想又怎样来断灭呢?妄想没有实体。不是一个固体东西,方的圆的,你在那里搬得来搬得去,能搬动的。你心里打妄想你自己看看瞧,这妄想像什么样子?无形的啊,无相啊,但是无形无相它能把你搞得很烦,不能安生。我们要想把这个妄想去除,就要考虑该如何去除。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也给我们讲了譬喻,他讲得好啊,‘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这段讲的就是一个譬喻, 譬喻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浑浊水样的,你把它装到一个干净的器皿里,干净瓶子或者罐子,何谓瓶子、罐子?你修净土法门,一句佛号就是瓶;修参禅的,禅宗一句话头,就是瓶;密宗的话,你持个咒子也是瓶。你就老是拿一句咒子、 拿一句佛号、拿话头,不要移动,时间长了,像瓶装油水样的,“静深不动” 了,那个瓶子里面浑水中的沙土啊,它自己沉下去。沙土一沉下去,浊水上边就变得清了,清水就比喻我们的清净心。

但是这可算究竟?不是,因为那个泥沙淀在底下,你拿个东西搅,哎!水又浑了。就好像我们念佛或者参禅,有一定功夫了,能够收拢了,妄想收拢了,清净心境界现前了,但是你如果一停下来,或者你如果遇到一点小事,放不下,你一动念头,那就等于又把那泥搅起来了,一搅又浑起来了。

那怎么办?要慢慢拿一个调羹,把底下那个泥沙慢慢淘掉。那个泥沙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你想要用功办道,想了生脱死,你这个烦恼习气要丢不掉,在哪里能了生死啊?“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去泥纯水”,把泥巴去光了,淘光了,纯粹是清水,这才叫永断根本无明,才能了生脱死啊。这是个比喻,理就是如此。

修慧必须明理,修慧不明理,你就路途搞不清。宗门下叫藉教明宗,就借这个经上说的教理,要发明我们自已本有真心。不是要你坐在那里,参一句话头啥事不问不管,你不明白道理,你话头也不一定看上。

念佛也如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几句话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净念相继" 和我们这个“沙土自沉,清水现前”,是一个道理呀。

所以文殊菩萨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你江里水也好,河里水也好,塘里水也好,井里水也好,沟里水也好,你流到大海里去的话都是海水啊。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看话头也好,一旦见到本有自性的时候,见了佛法大海,都是同一个佛性呐,证了法身以后,“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

所以讲到了圆满法身的时候,无量的世界都在一法身之一念之中啊,宗门下那些功夫好的能够入定出定的人,他坐那儿不动,他要到美国、到英国,他就在那儿动一个念头,人就在那儿了,就在那里和人家在吃饭讲话。

如果是证道地位的菩萨,百千世界都能现百千种身呐。《法华经》里面《见宝塔品》, 释迦佛在灵鹫山不动,化我们三千大世界,都把三千大世界人天都移到其他国土去啦。释迦牟尼佛所化的身,一方所分之身,还放不下,以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都有菩提树,都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一由旬的话是四十里啊, 你看有好大!

但是释迦佛还在地面上啊,他不动啊,就有他这一身化生这么多佛国土。所以讲我们完全证得清净法身的话,那一种神通妙用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量到的啊!

《虚云老和尚年谱》上头写着: 虚老在高旻寺打七期间。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形形色色,都能了见,那时才打三板。次日询问香灯师和西单师,果然不错,但老和尚不以为异。

我们就问他:“老和尚,你那时候还没开悟啊,你在高旻寺禅堂里,那个香灯师隔了五六道墙在小解,你怎么听到看到的呐?”

“啊,我那功夫落堂了,色阴破啦,我不单看到五六堵墙啊,山那边的人我也看到,两百里路,那个船在江里,来来回回,我也看得清清楚楚。”

虚老这还没开悟啊!才破色阴呐。五阴一尽的话,那个境界,又更高一层了。所以讲,我们现在讲了生死,讲修行,你要不真正见到那些人,不真正看到那些行动,你对今天我所讲的还怀疑啊,会问这是不是真的啊?

昨天,讲念佛求生西方,那人问:“可真有极乐世界啊? ”怀疑那你学什么佛啊?所以我们这个南阎浮提的众生啊,就是多疑多惑。证了初果,断了见惑,到四果以后,才断思惑,思惑就一点妄想也没有 ,见思二惑断的话,才能了生死啊!

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去泥纯水”的譬喻,把那个泥沙完全搞光了,也就是我们这个烦恼习气,全部磨光磨净了,我们那菩提佛性就能现出来了。菩提佛性现出来,生死才能了啊!

祖师们讲:“行到山穷水尽处, 自然得个转身时。”何谓山穷水尽处?山穷水尽处,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到了一心处,把妄想剿灭,大死三番又两番,几次三番用功,直至彻底地打死妄想。所谓大死,就是妄想没有了。妄想不死,你的法身不得活,这是必然道理。你也看不见那妄想有多大、有多粗、有多广,可是它有那个大动力。但是我们用功办道用到一定功夫,也有能力把妄想断了。

那时候我们在云居山有个性明师,他一天到晚呆痴痴的,上百斤的大石头扛在肩上他不知道,两头跑着玩,就像跑路。你问他:“扛着石头跑什么?”“哦,我还扛个石头吗?”往地下一放,地下砸个大洞。

他晚上坐那里,有人问:“性明师你在这里蚊子这样叮你,你不难过、没感觉啊?”

“什么难过啊?”

“那你没有妄想哦?‘

“什么是妄想?我想打也打不起来。”

我们一般人想除妄想,就是除不掉,他讲他想打妄想也打不起来。那就是古人讲的“大死大活”。大死,死什么?死妄想!大活,活什么?活法身!所以我们把这些理论明白了以后,你自己就观察自己当下的这一念, 你这一天能打几个妄想,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又有哪些怪脾气、爱好?那些都是习气。

你从学佛起,到现在你改了多少了?旁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自己啊!如果习气烦恼改不掉,妄想也收敛不了,你讲用功、讲了生死都是空话啊!所以祖师们一再讲,“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路途识得了,生死才一起休”。何谓路途?断妄想消习气就是路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绍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把工作环境当做修行的道场

我是一名护士,对这个称号我曾很不喜欢。你可能会说,...

【推荐】《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曾琦云 译注) 《印光大师说净土》译注的印光大师的...

星云大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这里来听佛法,...

常念「生死无常」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是印光大师警示我们学佛者的佳...

修行之人,需息心静养

修行之人,要息心静养。汝名静庵,何不顾名思义,一味...

佛教不是说的,而是行的

古来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这现在出家的人...

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做功夫

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这个六...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做人做事,败于10忌,成于10悟

做人做事,败于10忌: 1、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

智者大师开示的十个忏法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修习止观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佛教词典】蕴得

【蕴得】 p1452 如生支差别中说。 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

【佛教词典】寂岸

(术语)寂灭之彼岸,即涅槃之称也。寄归传一曰:仰晞...

修学六度的功德

我们看戊三的结叹六度功德。我们如法地透过理观来带动...

金鹅的启示

我们要守住一念心,这念心最麻烦的莫过于贪欲。做人本...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

最逍遥的人生

人若学会与人无争、与事无争,才能过着逍遥又自在的人...

以金刚慧断烦恼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

大安法师: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 平时深信切愿,行持也坚持,但临终时四大分解,凡...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妄想如顽猴野马一样,该如何调伏

讲了不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我看有些人就没有用心...

隋代高僧道绰大师

今天我们讲的这位祖师叫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呢,跟昙鸾...

诵经后出现不如意,可以先不诵吗

问: 师父,如果诵经后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问: 我打坐念佛好几年了,近三年打坐气一直在头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