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幽溪传灯大师  2021/04/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

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

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

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

行门有二:一正、二助。

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

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生净土必矣。

理一心亦无他,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净土必矣。

助行亦有二:

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

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

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愿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

大率所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成。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按】所示轻爱一念之道,在于信行愿三法,最为精当。惟正行只专持名,不必观想。世出世间一切善行,随时回向西方,皆为助行,是即万善同归,福慧双修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念佛是要为你的死后做准备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我们的神识借助着父母的缘来投胎...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

大安法师:临终时是真有佛来接引还是心识所变

问: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

问: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一门...

如何得到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护佑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一切处,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内观真如,外顺弥陀

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一)内观真如 安住心性,不随妄...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每一天都要能够痛念无常

深信因果,一方面是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深是指深...

佛开示外道与邪师的辨别法

《佛说金刚心总持论》: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

惟贤长老《净土教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我们要心存感恩,这个特别重要!今天的人爱怨天尤人,...

【佛教词典】四十八心

【四十八心】 p0438 品类足论四卷六页云:有四十八心。...

【佛教词典】同品

【同品】 p0610   因明入正理论云:谓所立法,均等义...

念佛妄念纷飞,这种状态是不是难以往生

问: 顶礼法师,印光大师在与陈锡周书一文中提到,以散...

清明时节读诵《地藏经》,以佛法利益亡人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从释迦牟尼佛灭...

近香则香,近臭则臭

佛陀在世时,得知七十位婆罗门群聚修行,佛陀觉得这群...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有一个老妪,儿子幼时出家,现在她很老了,连讨饭都走...

四空定的过失

四空定,佛陀对它是诃责的,因为它是暗钝。所以智者大...

障道的四个因缘

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

商人与龙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商人,他驱赶着八头牛,到一个很远...

往生则必证不退转

问: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净土,便可位登不退,...

学佛的三种目的

学佛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三种: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报。 健...

佛陀造像的最初因缘

释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后第八年,渴思报答母亲摩耶夫人生...

七心诀

心善 善良是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行善事,能经常...

为什么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却没走

问: 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