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

净界法师  2023/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这以下的愿,只是一种虚愿,但是这个愿,因为弥陀成佛了,所以这以下已经变成一个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那可不是一句话而已,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他说在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包括了圣位菩萨,但是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加持凡位的菩萨。

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就是说你听闻以后,你是有一点信心,而且是受持不失。不是说你听完,你平常心中佛号根本留不住的,你每一天有一定的佛号,肯定有一定的专注力、相续力。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一个你对它有信心;第二个,你对它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者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以后,生尊贵家。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就是生长在那种大富长者的家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为什么需要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能够受人尊敬,有利于度化众生。如果我们修声闻法,你看声闻人阿罗汉,他穿得都很简单,但是我们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肯定身上是挂璎珞的。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上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你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了,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你福报大,你讲话有摄受力了。那么你这种福报的力量,再加上你正法的智慧,这个法能够弘传出去了。当然你福报要用对地方了,你用于放逸那就不对了,是用福报来弘护正法。因为你福报大,你就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宣扬佛法的时候,人家会容易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在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你分享的,你说你念佛以后,突然间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智慧是不能输送的,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个善根这一部分,只要跟佛法闻思有关系的东西,佛陀不能输送给你。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修的波罗蜜善业力,他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等于是分享弥陀的福报。你平常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你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你信心具足,而且有一定的定课,来生生尊贵家。

这个地方的福报要简别一下,它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所不同。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的。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福报善业的时候,在布施、持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是夹杂爱取烦恼。我们多少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去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子就构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就是一种恶法。

那这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用有所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因地当中,因为善中夹杂恶念,你肯定会放逸,因为你前生就把因种下去了。你一放逸,善根就退转,就造业了,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造善,第二世的时候享受福报,但是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其实是跟你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虽然说你第三世的堕落,是因为第二世的放逸引起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第一世就种下去了。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那第二世的时候,肯定会放逸;放逸的时候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候,你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你多少有善根,就起惭愧心,起惭愧心开始又修善,又从三恶道出来;三恶道出来以后,又开始修善,修善的时候又夹杂爱取,又开始放逸,又开始堕落,堕落以后起惭愧心……变成一种循环,人天三恶道的循环。我们以有所得心来修学,就是在人天三恶道里面,不断的轮回,叫轮回性的善业。我们没办法做出一个完全百分之百清净的善业,不可能!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业,叫轮回性的善业,有三世怨的这个危机。

这个是约着我们业力成就的,那念佛成就的就不同了,当你是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就不是轮回性,叫做菩提性,因为那是弥陀本愿摄受的,那这个福报是完全清净的,你得果报的时候不会放逸。《楞严经》很重视因地的发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你的结果是肯定不同的。《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变成饭。

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了,你心态的准备。这个地方的福德,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因为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你会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增上的,这个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个福报是弥陀本愿摄受的福报,不是我们一般所修的善业那种轮回性的福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贫穷困苦种种逼迫,你该怎么办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

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则生命的历史将不断重演

你可能内观以后开始修一心即假观了,就开始历事炼心,...

这样去做,能得一切天人拥护

【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

识神随业走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偈子:鸟来入瓶中,以縠掩瓶口,...

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这家兄...

妄想起灭不停,正是轮回生死根本

佛言:见性学道难,尽世修行如毛,见性如角;今之学道...

又穷又病,家里也出很多祸事,怎么办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原文】: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如何面对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当今时代,改换工作、生活环境已很常见。如何面对新...

莲池大师:僧训日纪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

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是语言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

【佛教词典】能门

(术语)能入之门也,理为所入之法,而教为能入之门户...

【佛教词典】十恩

众生蒙受如来之十种恩。又作如来十恩。即:(一)发心普...

孝行得善报的几则故事

《孟子 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梦参老和尚:心经上的第一个字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

看着是幸福,其实是灾祸

为什么要受苦?我们招感来的。为什么招感苦?因为没有...

随缘自适,烦恼即逝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

万一犯了五逆和谤法,就不能往生吗

问: 关于往生的条件,在于深信切愿,弟子对这点也是...

《云居山志》上记载的「一粥之缘」公案

云居山就有过这个事情。某某禅师他听说云居山真如寺道...

通过报身佛的无量相好,能否见到法身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

67条忠言语录

1、一切快乐,没有比祥和更为快乐;一切享受,没有比...

在对治烦恼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首先,我们...

用本来无一物来对治烦恼

禅宗一个很关键的传承,是五祖传到六祖,因为禅宗之前...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这三样东西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

少欲守道,精进不已

佛法是要让我们增强这个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什么?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