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对治烦恼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净界法师  2025/0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对治烦恼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首先,我们先讲到它的作用。这个眼入的见的功能,它只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业力,随顺个人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你看有些人福报大,他眼睛特别好,看得特别远,特别清楚。你的福报比较差,你眼的功能看得就比较近,看得模模糊糊的。这个不是从哪里而生,就是业力的显现嘛。业力消失了,你见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所以,它只是一种随顺业力所现的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你是一个“人”的业力,显出人的见的功能;你是一只“蚂蚁”,你就现出蚂蚁的一个见的功能;你是一个“天人”,你就现出一个天人见的功能。所以它只是一时的虚妄之相。前面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因缘生,是讲它“即空”。眼入虚妄是讲它“即假”。最后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讲到它的体性,它当体“即中” 。它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它当体是一个中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这个经文,其实它有六段。当然佛陀主要是要去发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但是你可以感觉得到,佛陀的重点在“即空”。

你为什么攀缘?就是你认为它有实体。我们一个人为什么愿意向外攀缘?因为你认为那个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知道我们看事情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把事情分成三段: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往哪里而去?第三个,就是它的过程。

我们一般人看事情看到它的过程。比方说有人赞叹我们,有一个境来刺激我,用一种美好顺利的境来刺激我,我产生欢喜心。这个时候我们在这个欢喜心活动的过程当中产生执着,然后就乱动。迷惑、取着、乱动,就开始造业。有人又毁谤我,我们也是在这个毁谤的过程当中、生起瞋心当中产生迷惑、取着、乱动。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要去探讨一下你这个欢喜心是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他毁谤我、他赞叹我才有。不对!外境是一个色法,色法不能产生内心,不可以。那么你欢喜心结束了,它又到哪里去呢?所以本经当中,我们要读出佛陀的意思。

就是说,我们怎么去观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这个空观怎么观呢?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善巧。本经的观法就是,你观这个事情的头尾就好了,你不要它的过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每一件事情,它来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个——每一件事情是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最后还是回归到空性。

它只是整个业力在表现出来的时候,暂时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其实,你把它参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来,也都是回归到空性。所以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当体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如本性。你能够把这个观念参透了,你就知道,其实我们生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因缘。不但是眼入如此,一切法都如此。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是我们一个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就有这个听闻的功能呢?他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无缘无故突然间做出一个很奇怪的动作,他把他两个手掌的手指快速地塞住他两个耳朵孔,这个耳朵里面的空气跟外面的空气没办法交流了。塞久了以后,这个耳朵里面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头部就有嗡嗡的声音出来。就是本来没有声音嘛,本来也没有一个听的功能嘛,但是你用手去塞住耳朵,塞久了你就虚妄地出现一种嗡嗡的声音。这个时候,能够听到声音的耳根跟所听到嗡嗡的声音,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个疲劳的相状,如此而已。

它每一段都有迷真起妄。我们解释一下迷真起妄的意思。有两句话要记住,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就是说真心是没有虚妄相的,为什么有呢?一念的迷惑而有。为什么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那一念的妄心显现出来的。我们今天不是说已经有生死了,然后你硬生生把它消灭掉。不是这样子,而是法本来就无生,这个观念很重要!

比如说,你忏悔业障。你说:“诶,我有业障。”你要真的有业障,你就永远忏不干净。是本来没有业障,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一个因缘的作用而已。比如说这个世界上真的可以听得到嗡嗡的声音,那这个声音永远不能消失,你生命不能改变。它本来没有!它本来没有,后来的因缘才有,诶,这个东西可以改变。所以这个观念是很重要,是迷真起妄,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这个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返妄归真,在对治烦恼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法本不生。

《楞严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

【推荐】圆泽禅师的轮回故事

在唐朝时,有个居士李源,他父亲因为安史之乱,被杀了...

【推荐】大安法师:我能够学佛的因缘也是由于生病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 重刑受过悲牢狱,剧...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

十二因缘法

作为修行人应当知道十二因缘法缘起法的真理。我们生命...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推荐】内心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从前我和其他比丘...

蕅益大师:选佛谱—净土横超门

按选佛谱分十五门,第十四、净土横超门,明四土九品位...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

【佛教词典】虚堂智愚

(1185~1269)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浙江象山人,俗...

【佛教词典】入法界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原文: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

世俗的欲乐

佛陀的僧团中,有一群刚出家的年轻比丘,他们原本是侨...

装死的野狐狸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很贴切野狐狸的比喻。说有一只野...

脑海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应减轻往昔的业障

问: 为什么脑海里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有时候对佛也...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

一日一夜的出家功德,便得命终生天的福报

过去,卢留城有一位优陀羡王,具足大智慧,聪明绝顶,...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无目之人

有个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

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包容缺点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

神通固然神奇,但智慧却是涵盖一切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们说:我现...

犯杀戒的过失

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