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

净界法师  2023/12/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

菩萨面对一切的善法,必须如贫得宝想,无有厌足,多多益善!我个人亲近过几个老和尚,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个是忏公师父。忏公师父到八十六岁还办斋戒学会,他说他要办到九十岁,坐轮椅来办斋戒学会。真是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海公长老,海公八十几岁了还到处传戒。你说他求什么?他求名闻利养?他今生也应该够了。我们经常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海公八十犹传戒,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有时候看到老人家在前面跑,我们后辈就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有时候我们想:弘法三四十年,五六十岁应该退休安享晚年了。

我们后代的人,总是心胸比较狭隘,容易得少为足。特别是年轻人,他弘法没几年,就觉得够了!够了!开始就受用老本。老一代的修行人,你看他们真的是精进!他们对善法是无有厌足。达公长老也是一样,达公长老也是八十几岁往生,我印象很深刻,他往生的前一年,还跟我讲《楞严经》。他那一部《楞严经》没有讲完,讲到三卷多就往生了。他那个时候,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还是照样讲经。我说:“您老人家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讲经?”他说:“我们一个人不讲经就会退步,所以我一定要讲经,让自己保持正念。”

所以,这个地方提醒菩萨,你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得少为足是标准的声闻种姓,菩萨种姓是多多益善。菩萨“为”了“摄受一切”波罗蜜的“善法”,是不断的“精进”。

菩萨开始历练以后,他会觉得自己还是有所不足,他应该再用功,再有进一步用功的机会。进一步的用功,第一个是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基本上有二种:一种是“持戒”,一个是“破戒”,我们作一个说明。这个“持戒”,就是他戒行清净、威仪具足,这种人我们很容阳“亲近”,他有摄受力。

第二种人“破戒”,这个破戒不是破四重戒,而是说他的戒行有所亏损,威仪不具足,他可能对于一些微细的戒行不重视。这二种的善知识,我们应该平等的亲近。

蕅益大师说善知识必须有三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正见,他要通达大乘的缘起;第二个要有慈悲心,你有正见,你不喜欢教授别人也不行,要有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情;第三个是方便,他有善巧方便的教化。菩萨具足正见、慈悲、善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威仪,有的是威仪具足、有的是威仪不具足,这个时候,菩萨都应该要平等亲近。

我们众生,有些人的本性比较厚道,他看一个人,他很自然就能够看到他的优点,这种人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善知识,得到很多很多的法宝,使令他心中的光明灯,很快就点燃起来,得到善知识的加持很快。有一种人是生性刻薄,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就是多生多劫有这样的等流习惯,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然后障碍自己。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要调伏自己,不管别人威仪具不具足,只要他能够开导我们产生正见,我们都应该平等亲近,见得不见失,就是这个意思,叫“亲近善友”。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不是要攀缘,重点在于能够“听”他的开导,加强心中观照的智慧。我们一个人长时间不听法,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个人外表面目可憎,内心也一定是可憎。我们一个人长时间没有熏习大乘佛法,就表示你不断的熏习妄想,因为你不是被妄想熏习,就是被佛法熏习,你就是退步了。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变化流动,你一定要保持进步,就是要多“听闻”佛“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听闻了佛法,你必须去修才有用

我们诸位道友,我们现在要是帮助别人,劝化别人也信,...

为了半偈而舍身的故事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发意先...

峨眉山镇山之宝通永老和尚精进念佛开示

踏实修行 精进念佛 简单介绍: 上通下永老和尚,是当今...

忽然看见异相,这里头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

小儿闻法,即解甚深义

过去有一位比丘,住在精舍,很精进持守戒法,梵行清净...

如何能够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问: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外道精进的故事

关于精进修行这一点,连外道都很强调。 有一个修仙道的...

修行人的三大精进

正精进 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不能离开佛法

出家三十多年,感觉每天一转身就是一个白天,睡一个晚...

阿弥陀佛可以给你加持,但不能改变你的思想

诸位!阿弥陀佛可以给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最讲究吃的艺术,有人...

不能至心就不能往生吗

问: 《无量寿经》十八愿说的至心信乐,标准是什么?不...

【佛教词典】三道真言

(真言)大日经秘密曼荼罗品所说。净治行者三业之真言...

【佛教词典】空有二观

空观和有观。观无有实我实法,叫做空观,此观能破我执...

慎勿于此十种对境犯淫

【原文】 闺秀岂容玷辱。一生名节攸关。六亲体面没遮栏...

数字是个魔术

数字会说话,数字是个魔术!现在已经到了数码的时代,...

菩萨的化身

菩萨是什么样子呢?菩萨就供在庙堂,是不是就长这样呢...

证严法师:没有分别的爱

凡夫心有如野马、猿猴,因为没有任何依靠、目标,所以...

每天会看到电视能否受八关斋戒

问: 想在家持八关斋戒,但因小孩子每天都要看电视听...

不要被六根骗进了六道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一代高僧古月禅师成就记

本典故系根据带古月禅师去出家的同参达本法师亲自宣说...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我们知道须菩提...

天台六即佛义

《六即佛颂》的作者是宋法云大师(10861158),字天瑞...

人趣之因与果报

一、人趣之因 (1)负债者互相追债 就是生了不肖子,要...

做方丈当执事,看着是好事,实际是障缘

你在修道当中遇着一些个障碍,这个障碍也有顺缘、也有...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