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净界法师  202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特别是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一、真妄别体难:

就是有一些中观的学者、小乘的学者,对真如缘起提出了真妄别体。我们先说出这个难的因缘,他说:本论安立了一心二门,真如门是平等的,生灭门是对立的,这样子把这个心分成二元论了,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自体,一个是真如,一个是生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真如就不是生灭,生灭就不是真如。你如果说是平等就不是对立,你不是对立就是平等。为什么一心能够安立二门呢?这样讲是不是违背了真实相了?这是第一个对本论的第一个问难,真妄别体难。

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看第十六页。法藏大师引用马鸣菩萨的第十六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遍: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本论安立真如是怎么安立。它说:什么叫做真如呢?一法界大总相的法门体。真如是诸法的总相。就是说它安立二门,但不是安立二个自体,它们两个是一个自体。你现在的心当然是生灭门,你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恶,你内心当中都有真如在那边活动,它这个地方一心二门是同一个自体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生灭门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妄想是不存在的,达妄本空,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所谓的两个自体的问难,因为你妄想本来就是虚妄的,虚妄你怎么说有自体呢?这个真如是有自体,它的确是有这个妙用;这个生灭门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所以说这真妄别体难是不能够这样子问难,因为真如跟妄想,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门,没有一心有二个自体的问题。

二、真前妄后难:

真如缘起,说有真如,最后变成有无明,说是从真起妄。既然它本质是真如,它怎么会生起妄呢?你是真如,从真如生起妄想,这两个自体不同,这个地方有问题,真前妄后难。

这个地方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第二十二页讲到我们众生的觉跟不觉: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这个地方无明的定义是说: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就是说本论并没有说是从真起妄,本论安立真如也安立无明,它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本论从来没有说: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无明生起,它没有明确说明有一个生起的点。所以我们应该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就是妄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迷。什么时候迷?那这个我们就不能讨论了。总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说从真起妄。从真起妄,它既是真,怎么会起妄呢?这是矛盾的。所以真前妄后难,这个问题也不存在;因为本论是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所以没有所谓前后的问题。

三、悟后却迷难:

说我们迷真起妄,总有一天把妄想消灭了,变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后却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变成凡夫了呢?

答:这个问难,我们看第二十一页,讲到始觉智慧,我们就不详细说明。总之,智慧,有凡夫业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还有菩萨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缠真如,这个真如被妄想所缠绕,所以这个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觉而已,就是一种本觉内熏,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所缠绕。就是说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因缘是痛苦,什么因缘是安乐,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希望,就是在缠真如。我们内心当中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所缠绕、所蒙蔽,这个叫做在缠真如。成佛以后的真如叫做出缠真如,这个真如它本觉以外,又多一个始觉智慧,有观照力了。有观照力,所以他不会再迷了,他有这个观照力了。

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两种功能:一种是觉,一种是迷。这个觉悟的功能起动的时候,会对治生灭门,趣向真如门。假设我们今天随顺迷惑,这个真如门的功能就消失了,生灭门的力量就增长。这两个功能在内心当中,互相的熏习。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内心的观照力,就把这个内心觉的功能不断不断地扩大,光明不断地扩大,总有一天把这个不觉的虚妄相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生灭门而完全趣向真如门,是这样子的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在真如缘起当中的三大问难,我们可以从问难当中,更加了解本论的宗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不受无明妄想的干扰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

妄念不生,自然健康长寿

离欲上人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

听与声即如来藏性

我们看第二段,明听与声即藏性。 听,是一个内处;声,...

念佛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

吃肉是否容易刺激过去的业现前

问: 请问师父,以唯识的观点,现世还在吃肉的众生,...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推荐】障碍还是考验?就看你怎么去想像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

世间的聚合与离散,皆应坦然面对

因缘的聚合与离散,我们要接受无常变化的自然法则。 这...

一念清净心为何会堕入到三界轮回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火宅。 这个是根本无明。我们...

死缘的三类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

【佛教词典】色

【色】 色为物质存在的总称,与心对称。在五蕴中称为‘...

【佛教词典】意学

(术语)禅宗之学问。禅学当于身口意中之意业,故有佛...

【推荐】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1)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

真正明智的富贵之人

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顶礼佛陀之后向...

业障和魔障有何区别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

兜率天跟西方净土有什么差别

兜率天跟西方净土还是有差别。诸位你去读读《阿弥陀经...

最上等的供养

佛陀游化到一座城中,城主听到释迦牟尼佛入城,知道佛...

只此浮生是梦中

许多时候,一些从事演艺工作的人,不觉都会发出对生命...

星云大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

人与人之间要用爱语来摄受

大家在家庭里,夫妻之间、儿女之间、父母之间要互让互...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卡尔是一位卖砖的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使他陷...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问: 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

永远对工作保持热情

一个在路边卖饭盒的男人,由于没有文化加上听力视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