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想佛陀的方法

净界法师  2024/09/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

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我们看这个观想佛陀的方法,我们应当一心系念,去观想彼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这以下提出了三点:

第一个多陀阿伽度:是指的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陀的法身遍满法界,没有所谓的来去相,这是讲佛的法身。

阿罗诃:意谓应供,能够堪受九界众生的供养,这是指佛的应化身。

三藐三佛陀:意谓正遍知,是指佛陀的大智慧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是讲佛的报身。

但是我们在作观的时候,因为法身、报身是境界很高,我们就以佛的应化身为下手处。本经后面讲到以佛的应化身为下手,那么在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先当想像:我们没有一个人看过阿弥陀佛,那怎么办呢?先找一个相状,或者是木雕的、或者是画像的,那么你闭目、开目就见到一尊佛像在你眼前,他是放紫金光色的,端坐在莲华台上。那么坐在莲华台上,你慢慢的、慢慢地你的心眼得开,了了分明,心中的想象力慢慢的增加,然后让这个你前面的相像变成你心中的相状。让他在心中显现出来是了了分明的。

我们这个地方你要知道,佛陀是先观正报再观依报,那么佛像观好以后,再观想在佛的旁边,有七宝庄严、有大地的国土、有池水的庄严、有宝树楼阁、还有各式各样的宝幔,这个宝幔是在宝树上面,挂在这个宝树上面的宝幔,还有宝树上面的珍珠罗网等等,都: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我们看佛陀解释极乐世界,他是先解释依报再解释正报,是由粗渐次到细这样的次第,但是当正报依报合在一起的时候,是先观正报然后再把依报配进去,因为你这个正报是主导者,你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什么?因为有佛啊!

你看我们今天观想一个国土,它的树也特别的漂亮,依报环境那真的是开阔,但更重要是人心怎么样?这个正报最重要,我们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也不是为了环境而去的,我们是见佛闻法,所以当你把依正二报合在一起观的时候,那你要以正报为主,先观正报庄严,然后再把依报环境配进去,佛陀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五)成三身观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六)成多身观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那么正报的庄严是很难观,因为正报比较精致微妙,所以佛陀说我们先找一个相状,你熟悉的相状,你先把这一尊佛像观起来,这尊佛像观起来以后,旁边有很多宝树、楼阁、池水的庄严。然后你在佛的左边又观想一个很大的莲华座,这个莲华座观起来以后。再观想右边也有一个很庄严的大莲华座,先观莲华座,然后再观左边莲华座上面,坐一尊观世音菩萨,当然观世音菩萨比阿弥陀佛稍微低一点,也是金色的。然后再观想在右边有一尊大势至菩萨,在右边的莲华座。是先把佛观出来,再把菩萨配上去。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我们前面在观佛菩萨像,是静态的,先观一尊、然后一对,这是静态。这个时候就由静态变动态了,观想佛陀身上金身放金光。他一放光的时候,就照了宝树,那么照宝树干啥?在宝树下面因为你光明的照了,每一棵宝树又产生三朵莲华,又是一尊佛两个菩萨。你看观想极乐世界有很多宝树,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在宝树下出现。 我们是先观一尊阿弥陀佛,两个观世音菩萨,然后再放光,再观想有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

我们供养佛像,你要嘛供养一尊,要嘛供养三尊,没有人供养两尊的。诸位知道。你供养两尊佛像,那就不知道谁是本尊。也没有人供养四尊佛,四尊的话就有一尊在前面,千手观音。佛菩萨他一定有一个本尊相应,就是说你的佛堂跟你的功课一定有关系──你修什么法门,你就供养什么佛像。不过,以前我们佛学院的老师,我的恩师上性下梵长老,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修净土的人,他老人家专攻净土,他作了很多净土的经论,上性下梵长老,他说你一个佛弟子,不能忘本啊!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只有供西方三圣,他觉得这个作法是不对的。

他说你再怎么样供西方三圣,当然我们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为本尊,是吧!但是你为什么知道净土法门呢?你怎么知道的呢?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所以起码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生长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出生,一定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即便是末法,末法也是法。我们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下,受三皈依、受他老人家的教化,所以不管你怎么样,你一定要供一尊本师在前面,然后再供西方三圣,你不能够佛堂当中连一尊本师都看不到,你身为一个佛弟子就不好,忘本。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佛像要注意:因为佛像代表我们的心态,借相修心嘛。一般来说是供奉三尊,智者大师说:表示中道、远离二边、顺入中道;远离空、有二边,顺入中道。所以大乘佛法供一尊,代表一心真如,要嘛就是空、假、中三观三尊,这有表法的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就是老实念佛人。 老实念佛不容易啊...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推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这十种的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我们以下...

如何忆念极乐的庄严以及四十八愿的功德

我们念佛,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他有两个,一个是念佛...

消业障最快最好的方法

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业...

【推荐】念佛人很多,为何成就的人非常少

净土宗其实在逐渐衰微当中,这是很遗憾的事!念佛人很...

信愿称名,乃是第一无上遣魔之妙法

序文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当代素食观念与餐饮业经营

如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国谈论素食,许多中国人可...

六款素食养生锅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提倡吃素的人也日渐增多,而...

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我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

让内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佛教词典】诃陵

(地名)又作波陵。在爪哇岛。寄归传一所谓南海诸洲十...

【佛教词典】住不动阿罗汉

【住不动阿罗汉】 p0663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四、住...

学佛修行的11大禁忌

1、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

账灾济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过吗

大家看过《影尘回忆录》就知道,有位朱子桥老将军,他...

业能缚住心,心也能转变业

心能造业,心也能转变业;业是由心造的,业也能随心转...

有病治不好就要发大惭愧心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当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药来...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 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石头与奶油

某天,有个年轻人哭泣不止地来到佛陀面前。佛陀问他:...

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作为一位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

和黑王的醒悟

《大乘方便经》上卷中,载有一则和黑王因母亲生病而受...

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快还是念咒快

问: 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

【佛学漫画】观音菩萨的故事——童子发愿

在《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欲往生极乐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

何等偈能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偈,在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