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对任何人都不要轻视

妙境法师  2025/0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对任何人都不要轻视

“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你若受持、读诵这个般若波罗蜜经,又能正忆念,也不会堕落到声闻、辟支佛地,因为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里面有大慈悲心,所以就不会退堕到二乘地。退到二乘地是什么?二乘地就是他不能够发大悲心,不入无余涅槃,永久地度化众生。声闻、辟支佛也有慈悲心,但是时间短,就是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他能够利益众生,能利益。若是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不度众生了,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众生受苦,他不管了,所以这个慈悲心不够,不够长远。

“何以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什么原因不堕落三恶道?什么原因不堕落声闻、辟支佛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所以不堕落三恶道;心里面有大悲心,所以不堕落声闻、辟支佛地。那么这个人是什么人呢?“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这个人就是得不退转了,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永久也不会再退回来的,永久也不会再退回到凡夫的境界,也不退到三恶道,也不会堕落声闻、辟支佛地,都是不退转了。

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打禅七我也去参加,很辛苦我也不怕,我继续盘腿坐,我不会坐禅三天我就跑了,我不坐禅了,自已还能忍得住,这个七天都能坐禅;我也能念《金刚经》,我把《金刚经》都背下来。你能维持不退,也不容易,也是不容易。但是,自己再反省自己,实在还是退的啊。譬如说是我昨天静坐的时候,午前有一支香坐得也不错,午后有几支香坐得也不错,但今天坐就不对了,这就是退了,我们就是把握不住。虽然有一点好境界,但是要退。但是继续努力,又会再回来,回来又会向后退,就是进进退退、进进退退的。这是说打禅七,这七天能维持住也是不容易,但是自己实在心里面的境界是进进退退的。说是打完禅七了以后,回家去了,回家去以后是怎么样呢?就不如在禅七里面的清净了,那就是退了,明白点说就是退了。说我能把《金刚经》背下来,我也能把《法华经》背下来;顶多你背三个月,以后我不背了,《金刚经》也不背、《法华经》也不背,那就是退了。所以我们凡夫这个时候,一时的勇猛能有点成就,但是有可能会退下来。

有的情形,我今生我是做了出家人了,很勇猛精进,这一生都是修学圣道。但第二生呢,因为前一生你用功修行,有点福、有慧,第二生就是到一个大富贵家去做人了,因为福德智慧大嘛。这个富贵的境界一出现,为富贵所迷,就不能再修学圣道了。那和前一生对比,就是还俗了嘛!前一生出家修行,第二生就是变成在家人了,就是还俗了啊!所以在家居士,出家人有的时候,哎呀!他修行他怎么会退了?你不要笑他,你可能还不如他;因为你前生出家,你今生还俗了,你也是还俗的啊!所以你不要笑他。你应该怎么样呢?帮助他,帮助他栽培道心,劝他再回来、再修行,不要讥笑他。要明白这个意思啊。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你学习多了,不讥笑任何人,你没有得不退转的时候是这样子。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你们在家居士也好,有的时候对这个大德,像忏云老法师,或者是那个大善知识,我对他很恭敬;对像我们这一般的出家人啊,心里不!心里面会有这些事情。

但是以前在北京,有一个居士叫周叔迦,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日本人侵略中国,占领了北京以后,这个周叔迦他就不做大学教授了,不做了。干什么呢?把自己的钱都拿出来办佛学院,办两个佛学院,一个男众、一个女众。现在也还有个比丘尼,是在他那个佛学院里住过的,在香港有个比丘尼在他的佛学院住过的。他办了佛学院以后,他请好的老师讲课,他不管是看见大德老法师也好,只要你是个法师,他就给你磕头,他不分别谁是大德、不大德,他看见他就磕头,有这种事情。

这个道理在那里呢?人啊,只要是个凡夫,所有的烦恼都具足,但是他这个时候能放下世间的五欲,跑到寺院里面出家,就是了不起啊,就值得恭敬!就值得恭敬。说是他出家了十年、二十年,还俗了,他这十年、二十年里面栽培圣道的善根了,在他那个分别心里面有善根,还是值得恭敬的,他终究有一天那个善根发生作用了,又来修学圣道了。所以他只要修学圣道一个时期,又还俗了,又来发心修学圣道了,又还俗了,不知多少次,最后有一次成功了,就是这样。

像刚才这个故事,他是一个比丘,年轻的比丘很发心修行的一个人,骂了阿罗汉像猴似的,他就变成了一个猴了,第二生就变成猴。这个猴以前出过家,栽培过圣道的善根的,还是值得恭敬的!所以这个猴的果报尽了的时候,这时候遇见释迦佛的时候,就得圣道了!为什么那么快就得圣道?以前栽培过啊!

所以我们看见出家人有修行生恭敬心,就是他是差一点,还是发恭敬心。其实在来说见到一切人都发恭敬心,不可思议啊!你知道这个人前生可能是出家人,栽培过善根的啊,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对任何人都不要轻视。这样子,自己心也清净;你发恭敬心,你自己心清净;你轻视他,你的心就不清净,你这高慢心就是一个过失,就是烦恼啊。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就是已经得了圣道以后,得了圣道以后不会退为凡夫了。他是有大悲心,就是大菩萨了,他不会退到二乘地中,不会的。他这个清净的功德,一直地向前进;得了圣道以后,有进而无退。没得圣道的人,不一定,有进也有退,就是不一定。

“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所以我们若是放下世间上的苦恼的缠缚的境界,诚心地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你这个清净的智慧,般若波罗蜜是清净的智慧,你若成就了的话,能远离一切苦恼,不会到三恶道去,能远离一切苦恼的衰病。这个“衰病”,这个衰有什么意思?衰是对兴盛说的,兴盛、很兴隆的,后来又衰微了,就是有退的意思。这个病,就是对健康说的,若不健康就是病。就是有进也有退,有退也有进,老是不决定。现在你成就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清净的智慧,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就不会有衰病的时候,永久是很兴盛的,永久是向前进的,功德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这是赞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广大,我们应该发心学习。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品讲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

以敬信之心听法

一日,佛陀从俱萨罗国回到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此时,...

不要以为有了这张纸,你就有资本了

今天下午,几个老沙弥、沙弥尼,来求戒。都六七十岁了...

沾到三宝的边,为何都能都成佛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不要把修行修到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

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

《法华经》开示面对事情的三个态度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怎样才能把善根启发起来

流转门、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丁一、总说 什么叫...

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决不肯轻忽

【原文】 当一切时,小心勤慎。且莫学说大话,不认真用...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

普陀山的和尚讲普陀山的事儿--慈眼视众生

今天我们来到了普陀山的西山景区。这边住的都是尼众的...

【佛教词典】意车

(譬喻)意之活动如车也。三德指归中曰:油意车以戏九...

【佛教词典】观察门

五念门之一。净土门以忆念观察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成就...

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

蔡哀侯一念邪淫,为自己召来大祸

蔡哀侯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名叫献舞,为人好色轻浮,娶...

何谓学佛

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

僧团如何和合共住

【原文】 《智论》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贤圣说...

【推荐】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

问: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得去妄念? ...

喝酒伤身更伤脑

喝酒伤身的道理众所周知,但酒精对大脑的损害却很少引...

为什么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我们来看看种子...

心头无事一床宽

梦窗国师(1275-1351)是日本明代着名禅宗高僧。他开创...

食肉十过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

【推荐】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 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

大安法师: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这个身体的这种污秽、不净。我们每天都跟四条毒蛇相处...

高声呼喊观音菩萨,两度逃过轰炸

我家三代人都信奉观音大士,称念名号而免灾难的事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