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顺法师: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  2011/04/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岐途。

人生存于世间,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这要从吾人本身去观察,唯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学佛的意趣,因为佛法就是解决人生的根本方案。也可说,这是一切高等宗教所共同的,皆由此而产生的。但人生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惟有佛法才能完满的解答。

一、茫茫生死事难知:人从最初出生开始以至老死为止,匆匆数十年中,终日浑浑噩噩,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谁也不能答覆这一问题。所以只能说糊涂的来又糊涂的去,人就在这糊涂中过去。甚至夫妇配偶,也每是无意的似乎偶然的结成;一生事业,也每是糊涂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个一定的计划,很少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学家,对这茫茫人生,有一个妙喻,他说:某处有两座耸峻的高山,山下是条很深长的溪流,两山的中间有一条狭长的小桥结连着,人就伫立着在这座桥上前进。向前山远眺去,是云雾弥漫,一片糊涂;向后山远瞩去,又是烟雾沈沈;向下看去。深邃莫测。有的人走上三两步,就掉下深渊;有些人走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对面山边,也还是难以幸免落入茫茫的深渊。掉下去究竟去向何处,谁也不知道。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的写照。学佛就是对此糊涂人生,有一彻底的认识。这人生问题,虽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只海船,从此海岸驶往很远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糊涂的向前航行。但是,漫无方向的乱闯,这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佛法,就是说明了这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怎样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问题。

二、碌碌终生何所得:人生碌碌忙了几十年,从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什么成绩来?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义的问题。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无事也要忙,问他忙个什么?他是无以答覆你,但总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慨不会这样想的,他们以为前途是充满了无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后,对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触。我不是要诸位不要忙,而要探讨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说:“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在忙碌中确曾获得了高官、财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么都是空欢喜,什么都毫无成就。老年人对此,特别有着深刻的体验,如儿女小时个个都跟随在身边,一等长大了,也就各个营谋个己的独立生活去了。这一问题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观消极,萎靡颓废的观念,但佛法却并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复何益:关于劝人行善,不但佛教这样,儒家、耶、回教等,无不教人行善止恶,所谓“为善唯恶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道德究竟有什么价值?平时说:“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这是因果的定律。中国人对于行善的观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孙必多昌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实并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孙大恶,有父母很坏而子孙忠孝。如古代尧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为人顽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约个人说:这社会上往往是坏人容易得势,好人每每被欺侮、吃亏。如孔子的道德学问,难道不好吗?可是,当他周游列国时,曾经几乎被饿死,政治上也无法舒展抱负。反之,大恶盗拓,竟能横行于当时。这样看来,善恶与祸患,有什么必然规律?为什么要行善呢?这唯有佛法建立三世因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一切宗教劝人行善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而与佛法的结论却是不同。学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许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将来善业成熟,自然会感到美满的善果。能这样,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说来这实在是一件不著边际的苦事,人的心总是向外贪求,终日为著色声货利名闻权力在驰求。为什么要这样?为了心满意足。如一个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需获得金钱才能解决生活的困难。可是一等他获得足够的衣食后,他仍然是不满足,进一步又要讲求衣食质料的美好,出门要有新型的轿车,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厦。等到一切都到了手,心中还是不满足。人心永久是这样的,终日追求,没有满足的一天。如马奔走一样,后足著地,前足早又挂空,决不会有四足一齐著的。人心不足,总觉得他人样样比我好,其实不然。学问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学问,他也是不满足的。为一国之主的,虽有绝大权威,他也还是不满足的,有他说不出的苦。人不能获得满足,内心就永久得不到安乐。平常说:要安乐就得满足,其实人心从来就不满足,怎能得到安乐呢?一般宗教给人安慰,使人满足,安慰也可说是一般宗教的共同点。如西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会满足,内心也就得安宁。把人当小孩一样看待,小孩子,你听我话,不要哭,给你玩具。其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人心的不满足,不是外来的给予所能满足的。惟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碌碌终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复有何利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满足和安乐。从这些问题去审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最好不要当劈腿族

问: 劈腿族是爱情国度新名词,以前叫脚踏两条船,但...

惜福和修行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问: 法师,惜福和修行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慧广法师...

寺院有哪些「职位」?「人事变动」分哪些程序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丛林,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寺...

在家居士能做幽冥界皈依吗

问: 弟子最近在网上看到,有在家居士做幽冥界皈依,...

命运好坏,不需要问别人

有些人觉得自己命运不好,没有钱,贫贱难熬,身体有病...

文珠法师《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们皈三宝,坚定信仰,尽形寿修学佛法,一定可以改善...

常常做同样的梦,是怎么回事

问: 我学佛有多少年,修净土法门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佛教法器简介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名字会对人有很大影响吗

名字,是陪伴人一生的称号。作为一个人的标志,每个人...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

晚餐与疾病的不解之缘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

宽恕别人给你带来的12种好处

人的心病从什么地方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宽恕他...

【佛教词典】音乐天

(天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十二外金刚院之一众,作音乐之...

【佛教词典】非情

指草木土石等无情识的植物或矿物。...

你为什么就碰不到高僧

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对修道人来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别...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对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导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了这个阿赖耶识缘起。这样的一个缘...

《净土十疑论》白话译文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为事业,如果想救度众生...

只要多说一句话,就能种下很多善果

经常会看到一些感人的文章,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所...

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有位大学教授给大学新人的信中曾说:想拓展人文视野,...

善顺善成就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当时,佛陀...

何为「众生浊」

这个众生浊是由行阴引生的。什么叫行阴呢?就是我们内...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与各种人相处的秘诀

会与人相处,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尽早成功。其实,每一...

世间有四事不能长久

释迦牟尼佛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

如何对治自己心量小易瞋怒

问: 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

参究念佛的利与弊

念佛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像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