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把心找回来

2011/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参不透答案就这么放弃不再寻找,日复一日,度过一生,到头还自懊吗?

唯有“觉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头不再妄想纷飞。

人生这条路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个人在这生当中都会遇到不可思义的因缘。因缘有前因后果,但人往往在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该何去何从,在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心在哪里?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人生,从哪里来?要做什么?”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

“真的没有答案吗?绝对是有的!”不知心是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就是迷!佛法即是要解决人生的无明,要人觉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禅修、亲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位罗状元,当官十几年,育有一子,他亲自教导孩子,希望将来儿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儿子仍然十分愚痴,罗状元非常难过,“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个愚痴儿子,人生所为何来?意义何在?”于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后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是的,万千大众不都是这样过了一生,念大学、成家立业,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无非在追求目的,但这个目的达到后接下来怎么办呢?只好再找另一个目的,否则,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指出何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却不发一语,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万弟子中唯有摩诃迦叶微笑点头,他悟到当下这念心,而成为禅宗初祖,代代以心传心。

顿悟的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有,例如坐下来念书,一开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间就明白了,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间道理等,而佛法讲悟是“悟自己本来的心”。昔日德山祖师还是周金刚时,怀疑禅宗如何“见性成佛”,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龙潭祖师辩论,途中却被卖点心的老婆婆问倒:“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点那个心?”

“心念刹那刹那生灭,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刹那过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什么?”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观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见诸法空相,即见实相”。德山祖师也曾从蜡烛的明灭中悟到“光明、黑暗是无常、是生灭;但能知光明与黑暗之觉性,超越光明与黑暗,不生不灭”。

什么是觉性?释迦牟尼佛曾以“客尘”道理来阐释,“旅客总在流浪,不断寻找目的地,来来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来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尘在虚空中飘浮,虚空有无随灰尘在动?一客一尘,一主一空,要体悟主人在哪里,勿错把客人当主人”。

明白客尘道理,再来观照自己,变幻无常的身体、心念是客尘,灰尘在阳光中看得一清二楚,阳光即代表觉性,能观照自己心念。觉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先觉悟什么不是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从早到晚生灭不已,但人通常把心念当成自己,“将客人当成主人”,问题就在此,若心念改变,那自己又到哪里去?

生火变异不停的是心念,觉性则不生不灭、不摇不动,众人以为觉性很难,其实觉性始终没有离开,能起心动念、创造身口意都是觉性。所以觉性,就是要觉“心”在哪里,找到不生不灭的心,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觉性,不须靠外在因缘和合而生;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成就,因缘散了就没有了,唯有觉性与自己最亲,身体还给父母,觉性要还给谁?必须还,因它是本具的,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心后,要更进一步了解心的作用,心能作主,人生就能自在,让心作主,让觉性功用发挥出来”,“相信因果,相信所有问题皆是自己所创造,必须学习转念,心念一转,因缘就转,人生逆境、烦恼痛苦,全看自己能否化为成就资粮,行智能者能在任何机会下转而成就自己,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智能,让心发挥无限的力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警惕都市人群八大心理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虽然改善了。但心里的承受...

星云大师《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就是人的生命从何处来,向...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

永嘉大师证道歌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

神经系统是受心理的影响

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意识,老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我们看这个家字,上面一个宝盖,好像一个房子一样,底...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

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会闹鬼

问: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很多地方都会闹鬼。 方海权...

【佛教词典】阿赖耶识行相所缘

【阿赖耶识行相所缘】 p0781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

【佛教词典】法爱梵志

(本生)名义集偈颂曰: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爱梵...

靠自力到极乐世界去,东南西北怎么辨别

如果靠自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第一是东南西北怎么辨别...

【推荐】没有信愿,再多佛号都没有用

我们净土宗的人,强调临命终的感应道交,因为我们真正...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睡觉不吃饭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

宏海法师佛教祖庭朝圣参访之行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阿弥陀佛! 那我们现在在华严宗的祖...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

赵州禅师,与他的侍者文远对话: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

「阿弥陀」三个字意义重大

【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富足

英国莱斯特大学在2006年公布「世界幸福地图」,台湾在...

历经尘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弥陀佛的珍贵

信 相信阿弥陀佛 意味着相信智者的觉悟 常常与人感叹,...

印经说法有五种福报

(一)长寿: 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

如瑞法师追忆梦参老和尚:老和尚是为众生而活

壹: 老和尚弘法路经香港,入住宾馆即问:此房一夜何价...

圣严法师《拥抱孤独,拥抱亲密》

有时候,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对我诉说着「人在江湖,身...

障碍最怕一件事,就是你的坚持

以前我读佛学院,我们的教务主任在新生训练时,他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