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知恩报恩为先》

圣严法师  2010/11/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会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却把他当仇人看,对方不帮我们忙还好,帮了忙之后反而更糟糕,认为没有帮够、没有帮好。

因此有人对我说:‘师父!我们帮了别人的忙,人家反而对我不好,真的是引狼入室,怎么办?’

我说:‘这很平常,我们自己也许也是如此,只是未曾自觉自省罢了。对方报不报恩,不必放在心上,帮助人就是帮助人,没有条件,尽其在我就好。对于别人恩将仇报,就把它当成是前世欠了他的果报。施恩于人的时候,目的即已达成,能够不计较恩将仇报,便能福至心宁了。’

可是,如果是自己受了别人的恩,那就一定要知恩、报恩。恩从哪里来?从四面八方来。从小到大,到老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人的帮助与协助,父母、师长、朋友、亲戚、同事,以及所有直接、间接与我们产生种种关系的人,都是我们的恩人。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师父!人人都可报父母恩,我没有恩可报,因为从小父母就把我送给别人领养,我还要报父母什么恩呢?’

我告诉他:‘生身父母虽然没有养育你,对你还是有恩。因为母亲怀胎十月,而父亲与你的关系也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结的缘,所以从过去世来看,父母对你都有恩。我们要饮水思源。这个身体得自于父母,是父母就是父母,要知恩报恩。’此外,只要有人曾经给我们一碗饭、一杯水、一张车票,乃至于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也都该心存感谢,感谢他对我们的布施。

报恩,可以有下列两种方式:

(一)直接报恩:谁对你有恩,就报答施恩的人。对父母尽孝养,对师长尽恭敬,对国家尽忠诚,对社会尽责任,对家人尽义务,对友人尽道义,对众生尽关怀……这些都是直接报恩。

(二)间接报恩:别人培养你、护持你、帮你的忙,都是希望你能够有成就,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人、护持人、帮助人,不为自求回馈,但为报答恩人,便是间接报恩。例如出家人要报施主的恩,就是好好修行帮助众生,以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报施主的恩。施主布施给僧尼,僧尼若拿金钱还给施主,那就不是报恩了。

佛教徒的报恩观念就是:得到了恩,先回报给对我们有恩的人,要念念不忘地想着他、怀念他;在适当的时候要表扬他、赞叹他,这是念恩。念了恩之后,更要好好地努力修行来帮助众生,利益人群。人家如何帮助我,我也要如此助人,而且要付出更多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影响世人,这就是报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出家都要报答四恩

四恩是哪四种恩呢?对在家居士来说,就是天地、君、亲...

木碗的故事

有位老太太卧病在床,儿子每天都得送饭到房间给她吃。...

【佛学漫画】净饭王

人生并不是带着追求荣耀的目的就可以实现完美无缺的一...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活观音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一只小青蛙,老是和妈妈唱反调,妈妈教他往东,他偏...

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别人如何

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严法师《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

央视著名记者白岩松曾经采访过圣严法师。让他记忆犹新...

圣严法师: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所谓「欲乐」,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感受。然...

圣严法师: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

愿消三障诸烦恼

我们现在每一个念头都与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经开悟...

【佛教词典】法执及无明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

【法执及无明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 p0767   佛地...

【佛教词典】医罗钵呾逻龙王池

(地名)医罗钵呾逻Elāpattra者梵名。在北印度呾叉始...

持诵佩戴楞严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

「中道」的财富观

小乘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

居士如何护持正法

佛教是一个团体 佛教讲四众弟子,也讲七众弟子,范围是...

敬老养老是福气

《论语》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初读此句,...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

成功就是找到本分

其实成功并不难,难的是在纷乱复杂、迷惑重重的世界看...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积极向上的佛教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心性上的体悟对学佛人有什么重要性

问: 请师父谈谈关于心性上的体悟对一个学佛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