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以孝为本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  2015/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以孝为本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译文】

孝顺之道,广大无边。它能轨范天地,塑造圣贤。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释迦如来乘之以证得觉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经》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的行为准则。”佛陀在《梵网菩萨戒经》开示:“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乃是至道之法,孝名之为戒,也名之为制止。”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以孝顺为根本啊。

【原文】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译文】

无奈世间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显形迹,而不知道尽孝道的最高境界。每次看到佛门的出家人,立即就随着自己主观的看法,肆意毁谤责备出家人,说他们不孝父母,和放荡之子、忤逆之徒没什么区别。却不知道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也不是不重视孝道。因为世间所谓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迹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谓的孝道,是比较简略于形迹而专门致力于根本。有形迹可循的孝道,很明显而且容易看到;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隐晦而且难以明了。

【原文】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译文】

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之人尽自己职分,衣食奉养父母,使双亲能生活安逸,这是小孝。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流传美名于后世以显耀双亲,这是大孝。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凡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和种种善行,无不是孝道的发挥。所以《礼记》当中的“祭义”说:“砍断一颗树,宰杀一只兽,如果不是在正当之时,这就是不孝顺。”所以说孝悌之道,通于天地神明,光耀于四海。推论孝道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到究竟极处,无以复加了。

【原文】

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译文】

然而世间这些孝行,都是可以耳闻目睹的,人们都很容易看见。只有释迦佛的弟子们,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作为最上等的报答父母恩德的事业。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九有、三界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不仅在父母有生之年应当恭敬孝顺,并且在父母百年之后,更应当度脱父母的灵觉神识,使他们永远出离痛苦的六道轮回,永远住于正觉的境界。所以说佛家的孝顺,隐晦而难以明了啊。

【原文】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译文】

虽然如此,儒家之孝道,乃是以恭敬奉养父母为最首要的。若佛弟子辞亲出家,难道竟会置孝养父母于不顾吗?根据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规矩,想要出家之人,必须要先禀告父母。若父母有兄弟、儿子或侄子可以托付,才能禀告父母,请求父母同意,双亲允许后才可以出家,否则不许剃度落发。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后,兄弟等人亡故,使父母没有可以倚靠付托的人,自己也应该减少吃穿住行等费用,来奉养父母双亲。

【原文】

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

【译文】

所以长芦禅师有奉养母亲的芳踪。(宋代时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年丧父。母亲陈氏将他带回舅舅的家中养育。等长大后,他博览群书,通达世间典籍。二十九岁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禅宗心要。后来住持于长芦寺,迎请母亲于方丈室东边的屋子,劝导母亲念佛求生净土。经过七年,他的母亲念佛往生。其事迹见于《净土圣贤录》。)

【原文】

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

【译文】

道丕法师有埋葬父亲的奇异事迹。(道丕法师,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长安人。出生才周岁时,父亲在国家战事中阵亡。七岁出家,年十九岁时,世间荒乱,稻谷极贵,于是背着母亲进入华山,自己辟谷断食,乞食而来的食物都奉养母亲。第二年,前往过去父亲战死的霍山战场,收拾聚集一切白骨。虔诚地诵持经咒,祈祷能够得到父亲的遗骨。诵经数日之后,父亲的骨骸从白骨堆中跳跃而出,直接来到道丕法师面前。于是道丕法师掩埋了其余的白骨,背着父亲的骨骸回家埋葬了,其事迹见于宋朝《高僧传》。)

【原文】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译文】

所以佛经说:“供养父母的功德,和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相等。”双亲健在,就要善巧方便地劝导他们,令他们持斋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双亲死亡后,则以自己读诵佛经、修持佛道的功德,长时间地至诚地为双亲回向,让他们永远出离五浊恶世,长辞六道轮回,能够证得无生法忍,高登于不退转之地。尽于未来际行菩萨道以度脱众生,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无上正觉之道。如此乃是不与世间共有的大孝啊。

【原文】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译文】

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所有实践六度一切的万行,无不是孝道的扩充。所以《梵网菩萨戒经》每个戒条都说:“应当生起慈悲心,孝顺心。”又说:“若是佛子以慈悲心,实行放生之业,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亲,一切女人皆是我母亲,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而得以受生。所以说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杀害众生而食其肉,就是杀害我的父母。”

【原文】

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译文】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凡是所有修持功德,全部为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如是则其思虑尽于未来际,其孝道普遍施于诸有情。若与世间的孝道来比较,在事相上不是没有欠缺,可是在孝道究竟上则远远超过世俗。可惜不能明了这种道理的人,不是认为佛门此说极为虚妄荒诞,便是认为太过虚无缥缈。哪里知道这种道理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的呢?佛眼圆明,亲见这种道理,就好像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直接真实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感激月亮,否定太阳

有一则犹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

为什么会生不孝顺孩子

问: 我非常用心栽培我的儿女,可是儿女偏偏都很坏,...

盘中血肉,皆是历劫父母

这里引用《梵网经》的一句话。我们受菩萨戒的人为什么...

孝顺父母可改变诸事不顺

第一篇:原理为什么孝顺父母,可以解决工作、姻缘、资...

孙红雷:母亲靠捡垃圾把我养大

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

若有男女依母教,一切灾难尽消除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道德仁义,本来是我们自...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积阴德以转天心

原文: 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

邪淫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欲报父母恩,应当一心念佛,代父母忏悔业障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学。然已大半辈子过了,无...

所有大成就者或往生人皆是菩萨示现的吗

问: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由修成,开权后,一切八部...

【佛教词典】石象

(杂名)明一统志曰:象庄在河南府,东汉时西僧以象驮...

【佛教词典】漏永尽无所畏

梵语 āsrava-ksaya-jāna-vai?āradya。佛四无所畏之...

让心先过

曾35次创造世界纪录的俄罗斯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的教...

不正当的钱财是守不住的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跟偷盗有关系的,大家体会一下。古...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

此地若发,是有地理;此地不发,是有天理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县知县,在这期间曾...

五盖四障与八寻思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三十七于他有苦不为拔 《集颂》:疾病...

往生净土三资粮

净土三资粮为: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

当思来处不易

释尊在世时,有一名弟子对于信施供养的衣服,才穿了两...

【推荐】造寺供养舍利,非比丘正业

《僧祇律》记载这段迦叶尊者在佛陀圆寂之后,对比丘们...

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都发心很圆...

并不缺少佛性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

无论如何也要选「往生净土」

临命终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是在那一个舒服的时候,无...

把生命彻底看破,你才能往生

信心啊,这个分别很大的啦。不是像我们说啊,我念句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