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

圣严法师  2014/11/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闻慧,从听讲开示、看佛经书而摒除邪见,建立正见,信因果,明因缘。第二是思慧,以禅观的方法,做思惟练习,从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产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种行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说自害害人的话,不动自害害人的念头。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尽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业,来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会产生无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于他人大众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极面是已作之恶要改过,未作之恶令不起;积极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长,未作之善要开发。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保持情绪的稳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阵子我在台北时,有一位国大代表见我,他说刚才在阳明山中山楼开会时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说粗话骂「三字经」。我劝他:「下次别人骂你们三字经,你就改念『阿弥陀佛』的四字经,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就能好好地商谈沟通了。」除了打坐与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诵经、礼拜等,也都能产生心平气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经、佛书,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养的书籍,而佛书是最好的,它能让我们心胸豁达、气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坐标。

从闻思修的三慧,能够获得利益的经验,名为证慧。证慧的最高深点,便是大觉智者的佛果位。

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愧疚。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像这样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长的。有了惭愧心,便会谦虚礼让。儒家也说,满招损、谦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检讨反省,便有改过改进的可能,否则错上加错,哪里还有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惭愧心是人格的清洁剂,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后,向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的过失,承担应负的责任。譬如做老师的人,没有尽到老师应尽的责任,对不起学生,就是用忏悔心来弥补;小过失对自己的良心忏悔,大过失当对学生的面忏悔,忏悔不会丢脸,忏悔也不等于老师永远就有过错,那是表示勇于负责、勇于改过的态度。有些人不懂得忏悔的真义,他们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祷,说是犯了错害了人,请求神佛,网开一面,原谅他们无知;这样在神佛的偶像之前忏悔之后,便以为不再受到应得的惩罚了,下一次有了机会,再三再四地犯错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祷表示自己的无知,请求神佛原谅他们的无知。这种忏悔的心态不正确,也不能收到忏悔的功效。

「感恩」不仅是一般人所说的回馈,应该是饮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系心头。所谓恩人,究竟是谁呢?除了父母是最亲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对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两类:一是为你顺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仅以顺水推舟的人为恩人,给你打击、批评、诽谤、阻扰的人,便以为是仇人。其实,那些人使你从逆境中受到锻炼,助你久炼成钢,岂可以说不是恩人。例如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过,他的一个叛逆弟子提婆达多,将来一定成佛。因为从释迦牟尼在过去无量劫前发菩提心后,提婆达多都是给他逆向的帮助──打击、阻挠、破坏。提婆达多使释迦牟尼得到了磨炼,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诸位菩萨,在你们的生命史中,这样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们心里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经很不容易,何况要向这种人感恩!曾有两位法师,因为细微的法义之争而吵了一辈子的架,彼此发誓不想见面。逢到佛教界有聚会的时候,两人都会先问有没有对方参加,如果有一方参加了,另一方就不参加。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说:「我们大家总有一天要到极乐世界去,你们二位也要去啊!怎么现在就有他没有你,有你没有他地吵个不休呢?」

那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如果那个魔王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还是什么极乐世界吗?他都去了我还想去吗?」双方怨恨到如此程度,还是两位出家人呢?不过出家人也还是人,所以也会产生怨恨。毕竟不是为了私利而为法义,故在二位法师中,有一位在临终前悔悟了,他留下遗言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与某某法师为了佛法的观点之争,吵了一辈子架,并且从此不相往来。我死之后,希望某某法师能够原谅我,能来参加我的葬礼。」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师在葬礼上痛哭流涕地说:「阿弥陀佛,我怎么跟他吵到死为止呢?还是他先原谅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却仍是个丢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产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则很难,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当成恩人看待,是极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要练习,不练习就没有智慧,也没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总会遇到像这样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从来没有遇到过,总是一帆风顺地走过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胜、因缘殊胜的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诵经念佛应注意之事宜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

圣严法师《永不疲倦》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大智度论...

出世与入世

无相禅师行脚时,口渴寻水,这时看到一个青年在池塘里...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

学佛弟子应依四依法为标准

当今学佛群众大量增加,但因宿根不同学习深浅不同,以...

智者的十大追求

顶级的学业是拥有圣贤的智慧; 顶级的事业是广利一切...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不杀生 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圣严法师《服务奉献种福培德》

过去有一位高僧,因为没有供养、也没有信徒,心中非常...

圣严法师《不要发空愿》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

圣严法师《何谓解脱》

何谓解脱?一般可分为身的解脱及心的解脱。例如我们因...

圣严法师《智彗的花串》

平常心修习要领 平常心就是禅修者的慧心,实在太好,...

【佛教词典】谛实

【谛实】 p1376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谛实者:谓诸法...

【佛教词典】使非亲尼浣故衣戒犯缘

亦名:使尼浣故衣戒犯缘、浣故衣戒犯缘 子题:出家妇 ...

乐善好施德化一乡的李士谦

父母谢世,归心佛乘 李士谦,字子约,出身赵郡李氏,平...

圣严法师《如何认清自己》

问:想请教一个说来简单,却很难做到的问题,那就要如...

烦恼没那么可怕,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对待

如果为众生难度而烦恼,把烦恼归结在众生身上,那烦恼...

莲花之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

解梦

沩山禅师睡觉醒来,仰山来问安,禅师便翻身面向墙壁。...

素食准妈妈的饮食建议

素食主义的准妈妈增多,但为了满足孕期所需,光靠素食...

【推荐】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

我想我们净土宗的目标在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

猴子的亲情感动猎人

在某个小山村有位年轻人,有百发百中的狩猎功夫。但是...

王女的觉悟

印度波罗奈国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肤色金黄耀眼,头发绀...

念佛之现实利益

念佛的现实利益是无量无边,下面只说重要的:一是念佛...

争强好胜

朋友得知意大利乡间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内的灯具,特...

古人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