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常行供养能为自己种下成佛善因

星云大师  2018/12/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常行供养能为自己种下成佛善因

衣服及饮食,常以奉供养;作如是心施,是等悉成佛。──《月灯三昧经》

佛教十分重视「供养」,究竟供养有何功德利益?这首偈语告诉我们,常行供养,能够为自己种下成佛的善因。

供养的对象,不只限于佛法僧三宝,像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是供养,对师长的侍奉也是供养,对世间一切我尊敬的人,为表达我的心意,以心香一瓣来礼敬,这也是供养。过去在寺院里,谁可以做住持,谁能够做方丈大和尚,有时不是单凭有没有学问、有没有能力来评断;因为这些外在的条件,不一定能够让人心服,最重要的是,要有发自内心的供养心,才能受到大众一致的爱戴。

「衣服及饮食,常以奉供养」,对僧人的供养,有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供养」。像饮食、衣服、卧具是出家人日用之物,而汤药则是僧侣患病时,供养其医药所需。对佛菩萨的供养,有「十种供养」,即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另外,还有身、口、意的「三业供养」,就是以身体的礼拜,口头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恭敬,来表达对诸佛菩萨虔敬的供养。

经常对长辈、对圣贤、对大众有供养心,欢喜将自己拥有的与他人分享,这是一种美德。现今的社会,注重社会福利,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回馈,懂得「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就是供养心。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供养,不论是供养金钱、供养物质、供养心意都可以。如果没有东西可供养,甚至口拙不会赞美,也没关系;当看见别人做好事,自己也为人欢喜,心中也为人祝福,这种祝福的心意,也就是最好的供养了。

「作如是心施」,像这样心内至诚的供养布施,就好比人们常说的:「不必送什么东西,你意思到了最重要。」因为是出自内心的供养,「是等悉成佛」,将来必定能成就道业、成就功德、成就诸佛菩萨之道。所以,我们对朋友、师长,对周遭的一切,有着一份虔诚的供养布施心,人我之间就能和谐,世间必定很美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益处

首先直接的益处,由于相信阿弥陀佛,由于愿意往生极乐...

供养鬼神,能给你免灾难吗

如果你舍了佛、法、僧三宝,你能够再找一个帮助你的、...

正念应供

过去佛陀在婆罗园弘法时,一天,着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

大安法师:念阿弥陀佛一切魔不得其便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

星云大师: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

净土法门不仅利益身后且益生前

【净土起信一: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

常诵五菩萨心咒得美貌财富

修此五位菩萨心咒,可得美貌,可得财富,可得人心,可...

阎王也怕阿弥陀佛

再说这位黄太太,又告诉大家一则阿弥陀佛的伟大,连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

星云法师:修行的真义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

星云法师《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

【佛教词典】毗兰若

(人名)婆罗门名。请佛安居,废忘而不知佛至,如来于...

【佛教词典】受用圆满

【受用圆满】 p0728   瑜伽九十八卷三页云:受用圆满...

佛视病人如亲子

佛住在舍卫国时,有一位长者,请佛及众僧去受供养。那...

圣严法师《佛教徒如何发愿》

每个人一生都应该要发清静的愿、远大的愿,而不要发愚...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

色法的由来

色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做质碍,质是具有质量、重量,碍...

随时观想地藏菩萨就在你的顶上

不论在大寮做饭也好,在客堂工作也好,随便你做哪一种...

愿罪业悉消灭

我们一生都是为了身见,为了享乐为了这些东西,一生为...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经典参考相应祖师论著。 2、不宣扬神通感...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般若和愿力要怎样去实践

问: 师父,在修行的过程中,般若和愿力这两个方法要...

牛腹蓄乳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

【佛学漫画】佛教四大天王

本篇创作思想皆参考于佛经原典,虽然看似神话气息较浓...

六根与六尘

过去,佛陀与众多比丘住在庵罗林的精舍时,某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