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耐烦的好处》

星云法师  2010/06/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耐烦,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做人处事的首要条件。耐烦,表现在外,是低头下视;蕴藏于心,是沉着默照。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纷攘,不怕干扰;耐烦的人,能够观照内心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人要耐烦,才能有人缘;做事要耐烦,事业才能成功。耐烦的好处有四点:

第一、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

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才开始发心要读书,拿起书本来,总觉得是一件枯燥乏味之事。你必须耐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咀嚼书中奥义玄理,反覆思维古圣先贤之道,才能读出哲理,甘之如饴,优游法乐之中。所以宋朝朱熹在《训学斋规》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这就是耐烦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在焉,眼睛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是散漫诵读,又怎能深入呢?

第二、耐烦的人,做事才能圆融:

《禅苑清规》记载:丛林里的化主,在前往檀家时要“预先点检门状、关牒、书信,恐有差误,及备茶汤人事之物,低心耐烦,善言化导”,才能称职。丛林如此,其它亦是。所以,耐烦的人做事,不会虎头蛇尾;耐烦的人做事,不会后继无力;耐烦的人做事,深思熟虑,所以能够融会贯通,事理圆融,这就是耐烦的好处。

第三、耐烦的人,事业才会成功:

一个人无论是从事什么事业,没有耐烦恒心,很难把事情做得成功。有“人间瑰宝”之誉的敦煌石刻,从开凿,历经数代增建,渐成千余石窟群。如果没有这些耐烦的僧人、艺术家,前仆后继,个个穷尽一生的智能与生命来雕琢,那能完成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传于后世?

第四、耐烦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念佛的人,经年累月,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曾离开一句阿弥陀佛;苦行的人,穷一生之力,早晚诵经、礼拜、禅坐、服务,他不会感到无所事事。因为他耐烦,一以贯之,非要念出自性弥陀,见到自己真如佛性不可。因为他能够这样耐烦,所以修行能够成就。

世间无有不耐烦而能成事者。所以“耐烦”有四点好处:

第一、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

第二、耐烦的人,做事才能圆融;

第三、耐烦的人,事业才会成功;

第四、耐烦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修止观是对治你的习气

我们住在这个山上,看到很多众生的相貌,有时候把佛法...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

达摩大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

怎样去调伏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学,跟我们一般世间做的学问,在过程当中有一...

乌龟与野狗

有一次,释尊在舍卫国祇园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个修行...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

六度当中有精进波罗蜜,先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还...

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

在团体中,要掌握「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两大...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星云大师《说梦的神奇》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的佛学讲座,我要和各...

星云大师: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早晨,我遇到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是从天主教办的文藻外...

星云大师: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难中成长,在我呱呱坠地时,一九二七...

说闲话的害处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

【佛教词典】雉救火窣堵波

【雉救火窣堵波】 p1254 西域记六卷十七页云:精舍侧不...

【佛教词典】八音

法界次第云:   一、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

妙莲老和尚传奇

净土法门中,有一种大精进,大勇猛,大行持,非一般人...

百病从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

如法修行 如佛亲教

过去,佛陀曾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一日,斛饭王...

熏习这颗念佛的种子

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实际上就是个大染缸。如果我们...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各位来宾、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

烦恼中有佛性

这是十缘发心的第七项了尊重己灵。 这个己灵就是我们现...

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这种说法对吗

问: 有时候想看其他法师的东西,可不敢看,因为怕杂...

佛说鹿母经

佛说:过去,有一个鹿群,有数百只鹿,因寻逐水草而接...

毒心的恶报

过去有一个人,夫妇结婚好几年,他们一直渴望着有一个...

修行为何要降伏憎爱二心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

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问: 怎样让我手下的员工学佛? 悟光法师: 欲改变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