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想念佛,观之事且从缓行

印光大师  2016/10/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想念佛,观之事且从缓行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复崇明黄玉如书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就是老实念佛人。 老实念佛不容易啊...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

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什么是念佛的最好时节

朋友讲了他亲属的一件事,他的亲属在单位突发脑溢血,...

慈舟大师的念佛功夫

慈舟上人的禅定功夫,不是坐禅坐出来的,乃是念佛念出...

专修、助修与杂修

问: 末学就是根据某居士讲课中说的和写的一本《化解看...

不肯坐下的弥陀慈父

我们看阿弥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着的,为什么他不坐?众...

大安法师:现代人如何做到老实念佛

问: 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魔境与胜境之分别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

放生与救济贫苦患难者哪个重要

原文: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问: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印光大师答: 须...

崔母何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

圣人诚明之道,如来真常之法,匹夫匹妇,皆堪与知与能...

【佛教词典】四种总持

(名数)总持为陀罗尼之译语,即陀罗尼也。...

【佛教词典】响堂山石窟

又称响堂山寺。分为南北两窟,北响堂位于河南武安县,...

血肉施蚁的乌龟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八...

为什么中医提倡五点钟早起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

拜佛为何要翻掌呢

首先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

疑误众生当堕无间狱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法爱法执是修行的障碍

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

每天念佛就好吗,还要不要念咒念经

问: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

两悲相感,当下就把我们摄受住了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有个好处,就是让...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提法本身...

念经念佛与念咒,多少有些不同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