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证严法师  2012/03/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凡,所以常会轻视他人。佛陀说:「能够不轻视未学的人很难。」因为凡俗之人稍有名气,就或多或少有贡高骄傲的心。

自命不凡造成社会不安

看看现在的社会形势,令人多么不安!因为社会有太多自认不凡的人,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样不肯屈服、认输的反对者出来抗争,所以叫喊示威的声音就愈叫愈大了。结果,让人觉得社会充斥一股暴戾之气,人心也跟着烦躁不安。

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为不凡的心态在作祟,大家充满了自大我慢之心。其实,现在的社会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认平凡,自然声色柔和,互相谦虚礼让、彼此敬重;如此,社会不就平和、安详了吗?

健全的社会,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稳;平凡,才会自在快乐;平凡,我们才会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们能互相敬重,心态自能安定,生活质量也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应是这种互敬礼让的生活,这才是美丽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实在很难去除。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说:「除灭我慢难。」正因为难,所以要下一番苦功,把人生之难化为不难!

未学并不表示学不会

很多人不只我慢,还时常会轻慢他人,自以为比别人能干,学问也比别人好,而主管却让他做那么卑微的小事,于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平衡;而且这种习气还根深柢固,若看到别人能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轻慢之心。

自以为博学多闻的人,要他不轻视未学之人确实很难。其实,世间没有天生就是博学者,博学也需要靠时间的累积及环境的培养;而未学的人,也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未开始学习罢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抱着敬重他人之心,不可轻视未学的人。

黄帝也不敢轻视牧童

古时候,黄帝有一次带着六名随从到具茨山看大隗,不料却在途中迷路了。正当不知该何去何从之际,巧遇一位牧童,黄帝便趋前问道:「你知道具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吗?」牧童说:「知道啊!」随即指引他们方向。

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对他说:「看你年纪这么小,但是好像很多事你都懂得不少啊!」接着便问他:「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他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野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理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了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牧童年幼,可能什么都不懂;没想到他从日常生活学来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统治人群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都不可轻视。

佛陀说:「不轻未学难。」一般人的潜意识中,常有轻视他人的心态。所以,能够完全做到不轻视他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既然有心自我修持,不但不能以此为难,还要好好尊重别人、调伏自我。见到人要有尊重之心,不只对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轻视,因为他们将来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存着这分敬重之心,则「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原文: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

道源法师:七种傲慢

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因为众生执...

印光大师:诚与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

佛堂必须整洁,才会有功德

若见他人对佛经像有不恭敬者,宜于二人共坐时,细细以...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

怎样保护学佛人的信心

佛教讲信解行证,如果没有信,其他的全部谈不上,解行...

改掉贡高我慢的习气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

证严法师:静思忏悔

△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

证严法师:普天三无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

亿万人心中的菩萨--证严法师

数月前我就听说,只要是世界上稍微有点影响的灾难,发...

【佛教词典】寂静语

【寂静语】 p1017 瑜伽九十七卷八页云:云何寂静语;谓...

【佛教词典】王日休

(?~1173)南宋龙舒(安徽舒城)人。字虚中,又号龙...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错乱用心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

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宣说净土法门,处处劝勉...

星云大师《佛陀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慈光,十几年来...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

彭鑫博士:损伤元气的三个方式

生活方式中,损伤身体的方式有很多,针对现代人的普遍...

修行必须要有一颗恒心

释迦世尊在世时,有一位有钱的长者,听闻佛法之后,感...

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

成就三不 (不迷、不取、不动) 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

一句佛号,超越供养布施

一个人烦闷纠结的时候,你为他开解,那是最好的礼物。...

念佛身体念好了,是他的因缘吗

问: 有人念佛身体念好了,是他的因缘吗? 常敏法师答...

略说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 即三界六道之苦报。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

僧璨大师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

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

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什么不足啊? 第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