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何善行能令众生欢喜供养衣服

2017/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何善行能令众生欢喜供养衣服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尊带着侍者阿难入城乞食。世尊身上所穿的袈裟,有少许磨损,尚未修补,欲藉此因缘让众生培福修慧,度化应度的众生。佛与阿难乞食结束后,就要返回精舍。有一位婆罗门,一路跟随来到佛所,向佛恭敬地头面顶礼,当他看见佛的容颜殊特庄严,心生景仰,但见佛身上的袈裟有少许破损,便希望发心布施供养,于是他回到家,割截家中仅有的少许上好白毡,供养佛陀,并向佛禀白:“恳请如来,接受我这块白毡的供养,用来缝补您袈裟上破损的地方。”佛随即收下白毡,婆罗门见到佛接受供养,非常欢喜踊跃无量。佛即为他授记:“你于未来二大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神通自在,相好庄严,具足如来十号的果德。”佛授记后,婆罗门便欢喜离去。

舍卫国的豪贤、长者、居士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这么想:“为何世尊接受婆罗门少少的布施,却给予如此大的祝愿?”然后,他们各自都为如来破损的袈裟,供养上好的布料,或作种种的衣供养佛陀。

阿难请教佛陀:“不知世尊过去修何等善行,能令一切众生欢喜布施供养衣服?希望佛慈悲为我们宣说,令我们了解其中的因缘。”世尊说:“你们要用心善听,我将为你们宣说过去的因缘。”阿难回答:“是的,我们必当善听。”

佛告诉阿难:“在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时,正值毗钵尸佛出现于世,他的常随弟子有九万人之多。那时,有位国王名叫槃头,他的一位大臣,发心请毗钵尸佛及众僧接受他三个月的供养,佛即许可。大臣既获得佛的应允,随即回到家中,办理一切所要供养的物品。

然而,槃头王也想要供养毗钵尸佛及众僧,于是来到佛所,禀告佛陀:‘我想要三个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众。’佛就告诉槃头王:‘可是,我先前已接受大臣之请求,诸佛菩萨之法:既答应居士之请求,不应中途违背。’

槃头王回到王宫,告诉那位大臣:‘现在佛住在我国,我想作供养;但是,佛说你已祈请;如今你可否把供佛的机会先让给我,等我供养完毕后,你再供养佛。’大臣回答槃头王:‘假使大王能保证我身命平安,又能保证如来常住于此世间,并保证令国家长治久安、无灾难祸患;国王,如果你能保证做到这些事,我愿意打消原先的打算,让国王先供佛斋僧。’槃头王暗自思忖:‘我无法保证办得到这些事。’于是,他对大臣说:‘那么,改成你先供养佛一天,接着再换我供养一天。’大臣答应了这个办法,与国王两人轮流互设斋会,供佛斋僧,满足了各自的心愿。那位大臣并为毗钵尸如来办置三衣,供养丰足,还供养九万多位比丘们每人一件七衣。

阿难当知!当时,以上好衣服供养毗钵尸佛及僧众的大臣,正是我的前身;正因为我生生世世修福、培福无有厌足的因缘,如今自己得这些福报,今悉自得,终不唐捐。”

当时,阿难与诸与会大众等,听闻佛陀的开示,欢喜勤修善法、培诸福德之业,人人欢喜踊跃,发愿顶戴奉行。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第十三·梵志施佛纳衣得受记品第五十五》

省思:

布施是六波罗蜜行门之首,能让行者放下贪爱执着,趣向佛道。故事中佛陀以己身为例,由于过去以清净、无求之心广植福田、广修布施,而能得大功德、大福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因缘果报之理真实不虚。然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体察无常之理,时时精进,勤策身口意三业修六度万行,培福修慧,未来一定能随心满愿,圆成佛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童子欢喜以花献佛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一天,和比丘们...

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

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你除了会布施,还得要会回向,...

法供养的意义和种类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

比丘顶上的宝珠缘

昔日,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陀树下教化众生。当时城中...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

恶业不能靠布施抵消,只有忏悔才能折损恶业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体会这个观念:佛在世的时候...

爱的分配法则

从前,战乱频仍,到处是难民。在长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

【推荐】品茶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普济寺,慕名...

彻悟祖师一生的行业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

回归纯真的本性

晋朝时,有一位名叫毛宝的小男孩,家境十分贫困。有一...

【佛教词典】障往善趣过失

【障往善趣过失】 p1293 瑜伽九十九卷四页云:若为破坏...

【佛教词典】恒相续风

【恒相续风】 p0883   瑜伽三卷三页云:恒相续者:谓...

仗自力了脱之难,仗佛力往生之易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

贪婪的代价

一位古董商有一次在一处僻静的穷山村里,发现了一个老...

日光菩萨的圣号由来

农历十一月十九是日光菩萨的圣诞。 日光菩萨的名号,是...

跨越心灵的栅栏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从战俘营逃出来的人,战后去拜...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二时临斋仪中的「三德六味」是何含义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预知时间吗

问: 人往生西方能预知自己临终年、月、日、时吗?在同...

你究竟在怕什么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父亲问他:你怕什么?少年回答...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佛教小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