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六十劫中布施眼睛,最终证得眼识圆通

耀行法师  2019/0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六十劫中布施眼睛,最终证得眼识圆通

《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也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作为般若的经典之作,为大家耳熟能详。文中出现的“舍利子”,并非是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而是一个人名。这个人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舍利弗。

古印度称呼人,很多源自父母的名字。比如《地藏经》里的“婆罗门女”,是因为她母亲为婆罗门,她是母亲的女儿,便这么称呼她。《楞严经》中的“摩登伽女”,也是因为她母亲是摩登伽。

舍利子名字的由来也是如此,他的母亲由于眼睛非常漂亮,似舍利鸟的眼睛一样美丽,故而得名“舍利”。他是母亲的儿子,便称为“舍利子”。而且他的眼识最利,出家七天便以眼识证得圆通,成为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据《楞严经》记载,舍利弗出家之后,蒙佛陀开示,他在七天之内,眼识随见即觉,证彻无障碍。心见发光,光极知见,令眼识明彻圆满,证入如来藏性,得大自在,具四无所畏,成阿罗汉道,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法实相,所以智慧第一。

舍利弗之所以可在短时间以眼识来证得圆通,是因为他夙世眼识最利。从久远劫以来,舍利弗心见已得清净,这样受生,已如恒河沙数之多。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凡圣境界的种种差别变化,他只须眼睛一见,当下就能以眼识了然通达,不用意识计度分别,获无障碍。而且,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布施眼睛。

布施,作为菩萨六度之一。度,即有到达彼岸的意思。若能如法布施,不仅可以获得世间福报,还能获得出世法。菩萨通过布施度,可达成佛的彼岸。

布施就要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去布施,不算真舍,这是处理废品。将自己最舍不得的东西拿去布施,这才算真舍。能舍,才有得。

舍利弗宿世眼识最利,眼睛对于他,是身体上重要的东西。而他在行菩萨道时就敢于舍掉自己的眼睛。

在《大智度论》卷十二记载,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成就菩萨六度中的布施度,结果他却伤透了心,从而退失了菩提心,回大向小。但他为行菩萨道而舍自己眼睛的行为,冥冥之中也成为后世的他以眼识来证得圆通的一种因缘。

故事是这样的,在六十劫前,舍利弗遇到一位乞丐,来向他乞讨眼睛。

舍利弗说:“我把眼睛给你,你也没用,为什么偏偏要我眼睛呢?如果你需要我的体力或者我的财物,我都满足你行不行?”

乞丐却说:“我才不要,我知道你眼识最利,我就要你的眼睛。若你真是行菩萨道修六度,真行布施的话,就把你最珍贵的眼睛给我吧。”

舍利弗就这样被道德绑架了,于是忍痛割爱,把自己最重要的眼睛挖掉一个,给了乞讨者。

乞者在舍利弗面前,拿着舍利弗的眼睛,用鼻子嗅了一下,露出一脸很嫌弃的表情。随手把眼睛摔到地上,一边唾弃,一边用脚踩踏。还骂骂咧咧的说:“这个眼睛可真臭!”

舍利弗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真心实意的成全他人,却好心当作驴肝肺。于是便起了分别心,心想:“这种人,实在是太难度了!我的眼睛对于他而言确实没有什么用,他还强要。给他了,他却丢地上用脚来踩。这种人实在是太渣了!这种人,不可以度。还不如我以后自己修罗汉道,早点了脱生死。”

于是,舍利弗从菩萨道退转,回向了阿罗汉道。但由于舍利弗的付出,生生世世眼识清净无染。

所以只要我们是真心付出,无论对方领不领情,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功不唐捐。比如,我们看到有乞讨者,或者网络上关于治病的众筹等等。我们去行布施,不论我们是否被骗,我们的付出一定都会有所回报的。

布施,不仅仅是难舍能舍,来对治我们的悭吝贪欲之心。更是要我们舍去分别心,舍去我执我见。舍利弗之所以会退失菩提心,正是因为他取相分别了,心灵深处才会如此的受伤。

行菩萨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可以有我执我见,不可以取相分别来布施。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佛陀当年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没有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佛陀没有生起一丝的嗔恨心,还以德报怨,发愿:将来成佛,一定先度化这位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

果然,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第一个得度的就是五比丘里的憍陈如,他便是当年的歌利王。

愿我们从布施中舍去自我心中的悭贪,以平等心、广大心、慈悲心、欢喜心来利益众生,最终以无住生心,到达涅槃的彼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悲田供养获极大功德福报

父母,祖父母乃至亲人长辈老病时,我们能以饮食,医药...

进厕所的布施法

每次入厕之际,观自身成金色宝瓶,瓶内甘露续流。 (...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

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

佛教徒对国家社会应做出什么贡献呢

现在的社会,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做为一个佛教徒,...

不要以为建庙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为有人修道

人们做着种种苦力,才能够造一个房子。所以建庙造伽蓝...

以三心不可得而行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

感念施主恩德

贫穷布施难,这里特别谈到贫穷的人对于僧人的布施,我...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往昔的因缘甚深

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那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

难忍能忍的须赖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

学会放弃,活得洒脱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用套子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犹...

【佛教词典】佛为年少比丘说经

全一卷。晋代法炬译。又作正事经、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

【佛教词典】须陀洹

梵语 srota-āpanna,巴利语 sotāpanna。为声闻乘四果...

婚外情、一夜情的九大害处

古谚:饱暖思淫欲。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中国圣贤文化却...

喜贪美色美味,当修如是观法

如经中说,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离欲即指离开五欲。...

为何名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过去修什么法门,现在得名为观世音呢?具有...

圣严法师对付生气有一套

圣严法师教人对付生气有一套: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脚底、...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四念处观

佛陀刚成道证果时,独自在优楼频螺聚落尼连河边的菩提...

对治我们欺诳之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

星云大师《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在我弘法的岁月中,经常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那里?...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记忆力差该怎么办

问: 记忆力差怎么办? 万如法师答: 经文咒语记不住,...

慧律法师: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