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宗性法师  2020/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我们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如果由于你对人生的认识不清楚,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你的恐惧和无知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痛苦!所以我经常讲,在这个世间,当一个人快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刹那,大多数人是痛苦地离开。当然,也有人平静地离开。

平静地离开有两种,一种是在无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另一种是在有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在有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那就是佛教讲的:有修行的人预知时至。在无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这种人有,但很少。通常是心血管堵啦,生命一下子就没了,没什么痛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在痛苦的挣扎中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所以死人的面相大部分是很吓人的,要么眼睛合不拢、要么是嘴巴合不拢。为什么死不瞑目呢?该吃的没吃、该穿的没穿、该玩的没玩、还有人欠我的钱没还,怎么能瞑目呢?为什么嘴合不上呢?气还没出够啊!从那些千姿百态的死相,你可以看出:在生命趋向结束时,很多人是在痛苦中挣扎。

那么我们佛教徒讲,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如掌握自己的生命,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清楚了知人生的运作过程。

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生命终点的结果好与坏、快乐与痛苦,是靠你前面这几十年所有的积累。你临终一刹那的状态是痛苦的挣扎、还是快乐的微笑,都靠你活着时所作的努力来决定!

所以我常常讲人生就两件事:如何生得快乐和如何死得自在!死得自在的前提是生得也要快乐!所以佛法更重生,更重视这个生命的过程。

我有段时间一直很推崇重庆的竹侠祖师。他到晚年的时候写过一首感怀的诗,诗中写道:“日落西山忆故乡”。“日落西山”快结束了,“忆故乡”我到哪里去?这个故乡不是你的老家,不是你的梁家巷9栋33号,真正的家在哪儿?“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你活着的时候你就要预备资粮。就像你要买房子一样,不管你是用存款或搞按揭,你要有资粮啊!

“等闲收拾好行李”,平常你就把这些都收拾好了。“莫到临时手脚忙”,你不要到真正死的那一刹那手忙脚乱。而这个老人我觉得他是真的办到了,他往生的时候我亲身见证了的。这个老人一生都没有发过火,他的修养真是达到心如止水般的境界,一般人不太了解他。他不太拘泥细节、不太拘泥一些行为,但是内心的修养很高。

他平常的态度是什么呢?任何人找他说什么事:“哎呀不得了了,法师你看这事怎么办呢?”他绝对不会跟着你说:哎呀怎么办,而是会马上给你讲:“没事啊,你拿个棍子去撑一下就好了,撑得住你就撑一会,撑不住了再说”。你说:“哎呀,棍子都撑不住啦。”他会接着说:“没事,还有那么多高山呢”。

他就是这样一个有如此定境的人,任何时候去找他说任何事,心境都能平静得像一潭水。在他往生之前,可能身体有点不舒服,他们送他去了医院。他那时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了。到最后那一天,看见他好象有点好转,但是他突然提出来要回寺院。他们都不同意他回去,他就在床上拍:“必须回去!”

完了大家就看看他说:“好,送您回去吧。”用车去送他,我们也陪着一起送。他路上就问:“走到哪儿啦?”他们就给他报告,最后一次问走到哪儿啦,他们就说走到罗汉寺山门口了,这是他最后一次说话。送回他住的房间,五分钟后他就走了。所以我说他实现了他自己写的诗:“等闲收拾好行李,莫到临时手脚忙”。

诸位,你平常没事时、看到别人死时,你想想: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状态?我跟你讲,我有时候就模拟演习。我躺在床上时就想:我死时脚是怎么放的,这手是怎么放的,我的脸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个我不知道。

手和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用眼睛去看,可是脸是什么样子就看不见了,因为你死了眼睛是闭上的。所以我就抓个镜子放在旁边,拿镜子一照,眼睛还是睁开的,还不是死,所以你要摸你眼睛。

你试着想想看,当你死的时候会是什么状态?我的意思是:人早晚得走到这一步,我们何不勇敢的面对、沉着的应对?!怎么样才能沉着应对呢?那就是老法师讲的:“急需检点办资粮”、“等闲收拾好行李”。你别看那两句诗不像阳春白雪,都是平常的资粮、行李哦,但是意义深远。

所以他老人家走了以后,我去了就写了一首悼念的诗:“门庭有托赴莲邦”,在他们那一代人,能够在生前教出来的人并不多,而他在生前就完成了整个新老交替。“门庭有托赴莲邦,手脚不忙返故乡” ,这二句其实是讲他自己的。

“常念法乳失依止”,我受戒的时候,他给我做的羯磨和尚。“空林月祭嘉陵江”,空林是文殊院的别号嘛,罗汉寺就在江边上三江汇合处。

要想在生命最后一刹那真正做到自主,你现在就要努力,活着的时候不能够空过。要干好该干的事!弄清楚该清楚的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提出了人生四大要务。“要务”的意思是: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必须搞明白!如果你没搞明白,你就是一个糊涂虫!

那么这四大要务的对象是什么呢?第一、人生的航向;第二、道德的坐标;第三、良心的保证;第四、生命的归宿。明确了四大要务,你整个人生才不至于空洞,你整个人生才不显得空虚,而会很充实、很踏实。基于这样的意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宗性法师文章列表

要把这件事当做日常穿衣吃饭来对待

持志久远。 这也是针对我们有些修行人:开始发心大,中...

四位妻子的譬喻

昔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佛告诉比丘们:人...

做了这个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

临终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间,如自己平时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临终后没有瑞相,能证明往生吗

问: 临终助念遇到一件颇有争议之事,一向姓女居士茹素...

往生之要关,念佛之妙诀,就在此字

示施圣藏居士 我佛教化众生。虽法门无量。要而言之。先...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预知时间吗

问: 人往生西方能预知自己临终年、月、日、时吗?在同...

比丘尼现身变

昔日的舍卫城,是拘萨国的首都。当时有一群乱纪之徒,...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问: 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

不计较与肯吃亏

受人羞辱、亲人离世、三餐不济,因而烦恼,这是合理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人每天都在与自己的...

【推荐】戒律中对僧人从事占卜算命的观点

佛教的基本义理是反对占卜算命的。那么,这个线索从哪...

【佛教词典】事边际修

【事边际修】 p0801   瑜伽六十七卷二页云:云何事边...

【佛教词典】断常二见

(术语)五恶见中第二谓之边见,边见有二:一为断,二...

受驴身偿债五年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朝时,洛阳有...

文珠法师《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

我们学佛,无论目的是想独善其身,作个自了汉;抑或是...

持咒不可作降魔想,起嗔恨心,魔是妄想

一切境界都是幻境,由于轻昏觉照不明,出现种种虚幻现...

【推荐】给人生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一位外国作家的小说讲了一则故事。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

问: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呢? 隆宣法师答: 阿弥...

舐犊之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

如何转业力?如何忏悔消业

识得业力,不随业转 (因某寺院失火之因由,师父和大家...

应该该如何看待「情」

问: 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

犯淫戒与持不淫戒的果报

毁犯淫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生死炽然。二、障...

【推荐】慧律法雨—找回内心的平静

《代序》找回内心的宁静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