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如自性才是真实的

2011/05/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一次,佛陀在祗园精舍为诸比丘说法的时候,有一个梵志匆匆忙忙的跑来佛前,愁眉苦脸的顶礼佛陀说道:

“佛陀!我不幸遭遇到人生最烦恼的两件事,想请佛陀给我解决以减少忧愁!”

“梵志!是什么事使你这样悲伤?相信我,我当为你解除,“佛陀!第一件是我最心爱的女儿,年才十五岁,长得美丽聪明,非常令人喜爰、但是前天,忽然得了重病死去了。还有一件是我田里所种的麦子,正成熟待割的时候,又被野火烧光了。我的心血劳苦,在几天之内,便破坏幻灭,怎不教我烦恼得几乎要发疯呢?正当我精神恍惚,痛不欲生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佛陀能解除人生一切的烦恼,因此我来要求佛陀解救我!”

佛陀怜愍道:“梵志!不必悲伤了,这是定业,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朵,也没有不飘落的叶子。自然界的现象是如此,人生一切均是如此,何必徒自悲伤,世间不能够长久的有四事:

一、一切均归无常。

二、富贵者会成贫贱。

三、相聚者终要别离。

四、强健者仍不免衰老病死。

梵志屏气静听,把佛陀的话记在心中思维后说道:“佛陀!既然世间上的一切是无常不可靠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真理法性!”

这简单的一句话,使真实体验到无常变化的梵志,立刻有所感悟。从彻底了解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当即深信不疑。

梵志的心中,被佛智的光明一照,烦恼痛苦的云雾立刻消散。于是,剃了须发,发愿随佛陀出家,实行解脱烦恼救度众生的工作。

人的真如自性,给无明愚痴蒙蔽了。所以会给虚幻的境界,搞得烦恼不安。但一旦认识自性,智慧之光朗朗照耀,烦恼痛苦就会没有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生死无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听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以为...

美好的滋味是从舌根而来的吗

寅一、非从舌生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秖...

何谓「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

短暂的十念佛号怎能灭除这么多的罪业呢

《阿含经》曾说有一大富长者,他的儿子因感情受挫折而...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离相是谈空,离一切相,当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门下的...

狗子为何没有佛性

过去赵州老人,有人来问他说:狗子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

我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原文】 有修净土忏法者,一僧谓曰:经不云乎?若欲忏...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少许奉养父母就能得到大福报

《杂宝藏经》里有一个故事,在久远世以前,古印度波罗...

莲池大师和蜈蚣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有一回,他看见有个...

瞻礼供养地藏像的感应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

善有善报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与妻子、儿子、儿媳以及孙子...

【佛教词典】半满二教

又作半满教、半满二字教。即半字教与满字教之并称。半...

【佛教词典】无色

【无色】 p1042 杂集论三卷六页云:云何无色?几是无色...

忍恶无嗔现大威德力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舍利弗和目连两位尊...

佛书若示有版权,则阻遏流通之罪甚重

然菩萨为利众生,即头目髓脑尚肯捨,况光之芜秽语言,...

末法时代地藏法门的殊胜

问: 文殊菩萨跟地藏菩萨给您不同的启示。 梦参老和尚...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疗治也。何以故?...

思慕净土,莫再彷徨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八苦交煎,六道轮转。生而为人,...

真如三昧能遣除烦恼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就是首楞...

捕鸟人

过去有个深知鸟性的捕鸟人,每次外出捕鸟不曾空手而返...

燃烧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们走到象头山...

娑婆是虚幻的,为何还要行孝关爱礼敬呢

问: 既然娑婆世界是虚幻的,那为什么还要认认真真对待...

极乐莲华的状态,是当下心理状态的折射

这句名号总持一切法,叫万德洪名。念它的时候,我们真...

不重视教理,最严重是净土宗这一块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

伤害菩提心的六增上戒

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嗔恚,我慢跟懈怠,它的出处是从《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