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恶口的过患

2011/05/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天,佛陀为大众开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缘。佛陀说:‘无量劫前,曾有毗婆尸如来住世,教化众生。佛灭度后,波罗奈国中有一婆罗门女,父命终后,由母亲扶养长大。

婆罗门女家中有一座果园,母亲每天留女儿在家看守园子,自己则外出求食,待吃饱后为女儿送食。一天,过了吃饭时间母亲仍未送食来,婆罗门女因饥渴所逼而起嗔心地说:“母亲今天怎么没有送食物来我、没有来看我?”忧恼再三,更生气地说:“母亲真是连畜兽都不如,畜兽、野鹿遇到孩子饥渴时,念念都不安心。”过了不久,母亲即送食物来给女儿。

婆罗门女正要吃饭时,见到一位辟支佛沙门从南向北飞来,心生欢喜,即起身合掌顶礼,为其敷清净座,并供养鲜花与饮食。辟支佛沙门应供后,为婆罗门女开示微妙之法,法喜充满的婆罗门女随即发愿:“愿我来世能遇贤圣,礼事供养,容貌端正,尊荣豪贵,行于路时亦有莲花承足。”’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婆罗门女即是摩耶夫人的前世,因以饮食、净花供养辟支佛,所以五百世中尊荣豪贵,衣食自然而得,亦有莲花承足。她因过去愿力之故,今世得值五百辟支佛礼事供养,亦因过去恶言,不知母恩,毁骂其母,喻如畜生,所以五百世堕为鹿身。人在世间,祸从口出,应当勤护口业,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所以,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犹如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佛说此经时,有上千优婆塞、优婆夷慎护口过,即得初果,亦有无量比丘、比丘尼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无量人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大众闻佛说法,欢喜奉行,作礼而去。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省思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又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想想不经意的一次恶口,会有多大的影响!所以‘谨言慎行’是最好的修身之法,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仅能免除许多是非,亦能从中观照自己的心念,转恶成善,如此人生必定光明无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把不妄语作为口业的最高准绳

口业,我们第一句话是病从口入,吃很多肉,吃很多不应...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大安法师:如何拯救已过世的父母

问: 师父,我有个问题,就是对我们已经过世的父母。...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吃沙而亡的比丘

《百缘经》中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过去,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法时,身患风疾,医王祇...

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

贪著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推荐】别醒悟得太迟了

我总认为,知识分子身上有一份责任,以慈悲心维护社会...

慧静老和尚昼夜如一的参禅功夫

坐一支香,行一支香。行啊,特别特别重要,一定要把住...

守节而显名

唐朝名相狄仁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年少时,十分英...

蜜蜂王的巧智

旭日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祇树给孤独园里的比丘们,...

【佛教词典】诸法印

【诸法印】 p1345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页云:一切法中,...

【佛教词典】八苦与三苦相摄

【八苦与三苦相摄】 p0084 瑜伽五十五卷十四页云:复次...

忏悔法门「无生观」很重要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无量...

半根手指

我受单位派遣,去拜会市里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总。 与其...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

放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

佛偈曰: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越舍越得。...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

心力不可思议,所以佛力才不可思议

当你的心调整好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谈一心皈命极乐世界...

母亲离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家里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看远、看透、看淡

看远,就是说凡是要看远。 怀有宽阔心胸,有长远的目...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星云大师《尊重异己》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两个以上,就不会有绝对相同...

佛教不是宿命论,而是创造命运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