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释曰。初句标也。四身一语业者。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此四身业。破和合僧。此一语业。三杀一诳语者。谓害父母。杀阿罗汉。名为三杀。破僧诳语。名一诳语。此四是根本业道也。一杀生加行者。一谓出佛身血。是杀生加行罪。以如来身不可害故。无根本也 问破僧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答因受果名。诳语是因。僧破是果。谓因诳语。僧方破故。或此诳语。能破僧故。名为破僧。从用为名。

从此第二。明破僧。就中分五。一明僧破体及成。二明能破成时处。三明具缘成破僧。四明破二僧别。五明无破法轮时。且第一明破僧体及成者。论云。若尔僧破。其体是何。能所破人。谁所成就。颂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应行
 无覆无记性  所破僧所成

释曰。僧破不和合者。谓僧破体。是不和合性。此不和合。于和合上非得为体。谓僧未破。众共和合。许有圣道。能得入圣。僧被破已失和合性。于和合上有非得生。名不和合。故不和合性。是和合上非得为体 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者。此不和合。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是无记性。问既无记性。岂成无间。答如是破僧。因诳语生。诳语是无间故。说破僧是无间果。非无间体。因受果名。故说无间。名为破僧。所破僧所成者。僧破无记。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众所成。

从此第二。明能破成时处。论云。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异熟。何处几时。颂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诳语罪
 无间一劫熟  随罪增苦增

释曰。初两句明罪体。次一句明处时。后一句明苦增。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者。能破僧者。提婆达多。成破僧罪。诳语为性。即破僧俱生。语表无表。为此罪体。无间一劫熟者。此必无间。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余逆不必生无间狱。问若造多逆。皆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答颂言随罪增苦增。随彼罪增。苦还增剧。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多勐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

从此第三。明具缘成破僧。论云。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时破。颂曰。

 苾刍见净行  破异处愚夫
 忍异师道时  名破不经宿

释曰。苾刍者。要大苾刍。方能破僧。必非在家苾刍尼等。见净行者。见谓见行人。非爱行者。净谓持戒者。非犯戒人。以犯戒者言无威故。破异处者要异处破。非对世尊。以诸如来言词威肃对必无能(异处者。谓象头山中。调达在彼。破僧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佛在鹫峰山也)。愚夫者。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前说未得圣者。名愚夫。后说未得忍者。名愚夫。颂言愚夫含此二义。忍异师道时名破者。忍言谓信。信师异佛。信异佛说。于此时中。名破法轮。谓提婆达多。作如是言。我是大师。非沙门乔答摩。我所说五法是道。非乔答摩所说。八支是道。愚痴苾刍信提婆达多是我大师。信彼五法是出离道。正起此信。即法轮破。言五法者。正理云。一不应受用乳等(等取酪生苏。熟苏。醍醐也)。二断肉。三断盐。四应被不截衣服。五应居聚落边寺。婆沙云。一尽形着粪扫衣。二尽形常乞食。三尽形一坐食。四尽寿常居逈露。五尽寿不食一切肉味盐苏乳等。不经宿者。此夜必和。不经宿住。谓日暮时破。至夜三更和。如是名曰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名破法轮也。坏僧和合。名为破僧也。

从此第四。明破二僧别。论云。何洲人几破法轮僧。何洲人几破羯磨僧。颂曰。

 赡部洲九等  方破法轮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释曰。赡部洲者。唯赡部洲。能破法轮。以有佛故。九等者。要须九人。谓八苾刍。分为二众。以为所破。四为正众。四是邪众。能破第九。故众极少。由须九人。等言为明多亦无限。通三洲八等者。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有圣法故。极少八人。多亦无限。谓一界中。僧分二部。别作羯磨。故须八人。过此无遮。故言八等。

从此第五。明无破法轮时。论云。于何时分。无破法轮。颂曰。

 初后疱双前  佛灭未结界
 于如是六位  无破法轮僧

释曰。初者谓世尊转法轮未久后者。谓佛将般涅槃。此二时中。僧一味故。不可破坏。疱前者。疱谓疮疱。于正戒上。邪戒为疱。于正见上。邪见为疱。疱未起时。名为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五法是邪戒也。谤八圣非道。是邪见也) 双前者。目连止第一也。舍利弗观第一也。名第一双。未有止观第一双时。名为双前。要彼和僧。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为敌对故。未结界者。无一界中僧分二部故。于上六位。无破法轮。

从此大文第三。明逆缘。论云。且止傍论。应辨逆缘。颂曰。

 弃坏恩德田  转形亦成逆
 母谓因彼血  误等无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后无学无

释曰。弃坏恩德田者。由弃恩田坏德田故。成无间罪。父母恩田。身生本故。佛及罗汉。名为德田。谓具诸胜德。及亦能生一切有情胜功德故。坏德所依。故成逆罪。问父母形转。杀成逆耶。答颂言转形亦成逆。以依止身一故。杀必成逆。问设有一女人。羯剌蓝堕。余女人收取。置产门中生子。杀何成害母逆。答颂言母谓因彼血言彼血者。本生母也。杀成逆罪。身生本故。虽杀后母。无有逆罪。诸有所作。应谘后母。养汝身故。误等无或有者。无谓由逆罪。拟杀父母。误杀余人。拟杀余人。误杀父母。皆不成逆。等者等取害余人。无有表也。如有一人起一加行。害母及余人。有二无表。表唯有一。唯母上有表。余人上无其表。以无间业势力强故。必有表也 尊者妙音说。有二表。表是积集。极微成故。表微各异。由有表业。他命方断。故必有表。或有者。若害阿罗汉。无阿罗汉想。于彼身上。起定杀心。无简别故。亦有逆罪。故云或有。若有害父。父是阿罗汉。得一逆罪。身是一故。打心出佛血害后无学无者。无者无无间也。此无字通两处。一不起杀心。但起打心。出佛身血无无间罪。二杀后无学。亦无无间。谓杀时。未成无学。将死时方成无学。名后无学也。

从此第四。明加行定无间。论云。若造无间。如加行定成不可转。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颂曰。

 造逆定加行  无离染得果

释曰。五逆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定。无离染得果。

从此第五。明罪重大果。论云。于诸恶行无间业中。何罪最重。于诸妙行世善业中。何最大果。颂曰。

 破僧虚诳语  于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释曰。破僧罪大者。提婆达多。知法非法。为欲破僧。而起虚诳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道故。谓僧已破。乃至未和。一切世间。入道。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习定。温诵。思等业息。大千世界。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扰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余四无间。第五次重。第三次重。第一次轻。第二最轻。恩等少故。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者。思是业也。谓感第一有顶业思。于世间善中。为最大果。感八万大劫故。约异熟果。有顶业胜 据离系果。金刚喻定。相应思者。能得大果。一切结断。为此果故。为简此故。说世善言。

从此第六。明无间同类。论云。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问也)。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有余师说。非无间生(解云答也。无间同类。非第二生。即堕地狱。名非无间生。谓通顺后受也)。同类者何。颂曰。

 污母无学尼  杀住定菩萨
 及有学圣者  夺僧和合缘
 破坏率堵婆  是无间同类

释曰。污母及污无学尼者。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百劫修相菩萨)。杀父罪同类。杀有学圣者。杀罗汉罪同类。夺僧和合缘(僧资具等)。破僧罪同类。破坏率堵婆(此云高显也)。出佛身血罪同类。

从此第五。明三时障。论云。有异熟业于三时中。极能为障。言三时者。颂曰。

 将得忍不还  无学业为障

释曰。若从顶位将得忍位。感恶趣业皆极为障。以忍超彼异熟地故(地狱果是)。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以不还果。受欲现业。故除也)。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现。二喻如前。

从此大文第六。明菩萨相。就中分四。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业。三明供养佛。四明六度圆。此下第一明住定位。论云。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云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固

释曰。从修妙相业者。谓三无数劫外。于百大劫。修三十二妙相果业。得住定名。此有六义。得名为定。一善趣定。常生人天。非恶趣故。二生贵家定。常生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此云豪族)三具根定。于贵家中。常具胜根。无缺减故。四男定。常受男身。不为女故。五念定。常忆宿命。六坚固定。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诸有情中。他来违逆。皆能堪忍。心无厌倦。如世传有无价驮婆(此云无价奴。不用钱买。名无价奴也)当知此言。目彼菩萨。由久修习无缘(无缘亦起。故名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普观众生。皆摄同已。或常观已。如彼僕使。谓于一切难求事中。皆能堪忍。劳迫事中。皆能荷负。

从此第二。明修相业。论云。修妙相业。其相云何。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释曰。赡部男对佛者。修妙相业。唯赡部洲人。觉慧利故。要男子身。已超女故 言对佛者。唯现对佛也。佛思思所成者。此妙相业。观佛起思。思所成摄。余百劫方修者。三无数外。余百大劫。修妙相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释迦佛。精进炽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修妙相成也。各百福严饰者。三十二相。业各百福庄严。百箇善思。名为百福。如修足下平满相。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使令清净。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修足既然。余相亦尔。五十思者。谓十善道。各有五思。且初不杀业。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应知亦尔。是名五十思。问何名为一福量。答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富乐果业。名一福量。有说感大千世界业。为一福量。有说量无边际。唯佛能知。

从此第三。明供养佛。就中分二。一明佛数。二明所逢佛。初明佛数者。论云。今我大师。昔为菩萨。于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释曰。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

从此第二。明所逢佛。论云。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释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第二劫满。逢燃灯佛。第一劫满。逢宝髻佛。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发弘誓言。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正法住一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

从此第四。明六度圆者。论云。我释迦牟尼。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释曰。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时普菩萨施一切乃至眼髓。而无悋惜。但由悲心。非求胜生(人天生也)。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被折身无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时菩萨。被折身支。心无少忿。齐此所修。戒忍圆满。折身不报。净戒圆满。心无忿故。忍辱圆满。赞叹底沙佛(此云圆满)者。此明精进。若时菩萨。勇勐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以无怠。净心以妙伽陀。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释曰。天地者。天上地下也。此界者。此三千界也。毗沙门宫。此云多闻室。信敬名闻满十方故。逝宫者。大梵天王宫也。外道执彼为常。佛为破彼呼为逝宫。天处者。诸余天处也。非直逝宫等。无有似佛。十方世界。亦无似佛。寻地。寻山。寻林。遍无与佛等也。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次无上菩提者。此明定慧也。金刚喻定。隣次成佛。名次无上。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于如是四位者。初施位。第二无忿位。第三精进位。第四次无上位也。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罗蜜多也。二者无忿位。二波罗蜜多也。又一者。于精进位。一波罗蜜多也。又二者。次无上位。二波罗蜜多也。

从此大文第七。明施戒修。就中分二。一略明施戒修。二广明施戒修。此下第一。略明者。论云。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  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释曰。施戒修三类者。定名为修。类谓性类。谓施戒修。各别性类也。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者。谓施等三。皆名为福。于中或有是福业事。或是业不是事。或是事不是业。名各随所应也 且初施类中。有身语二业。名福业事。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所託故名事。事者所依义也 彼身语上。能等起思。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不自託。故不名事 思俱有法。唯受福名。体非造作。故不名业。思不正託。故不名事。思正託者。谓身语也 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准前应释 修类中慈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慈相应思。託慈为门。而造作故。故慈名事。谓业之事故也 慈俱时思。及俱时戒。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除思戒外余俱有法。唯受福名。差别如业道者。如业道中。谓前七种。是业亦道。贪瞋等三。是道非业。道名通十。业唯前七。今福业事通局亦尔。福名即通。事业不定。此等差别。如业道也。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

从此第二。广明施戒修。就中分三。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第一布施中。复分为九。一明布施。二明施益差别。三明施果别因。四明施福最胜。五明施果无量。六明业轻重相。七明造作增长。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内心。此下第一明布施者。论云。云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释曰。由此舍名施者。由此无贪心。及能发身语。方能舍财物故。无贪等是真施体。谓为供为益者。谓为供养饶益有情。故行施也。身语及能发者。此明舍具。谓身语业。及此能发。名为舍具。言能发者。谓无贪心。及一聚心心所故。有颂曰。若人以净心(无贪心也)。辍已而行施。此刹那善蕴(此有五蕴。能发有四蕴。所发身语。是色蕴也)。总立以施名 准此颂文。故知布施五蕴为体。言施类福者。类之言体。意明此福以施为体。如叶类器。此器以叶为体也。戒修类福。准此应释。

从此第二。明施益差别。论云。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释曰。为益自者。为益自身。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若凡若圣。及离欲贪。诸异生类。奉施制多。此名自益。招异熟故。制多无益。不受用故。为益他者。为益他身。而行布施也。谓离欲圣。施诸有情。自身无益。于第二生。不受果故。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为俱益者。俱谓自他。为益自他。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贪。若圣若凡。及离欲异。生施诸有情。自身为益。于第二生。受施果故 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不为二行施者。不为自他。而行施也。谓离欲圣。奉施制多。自不招果。他不受用。俱无有益。唯为恭敬报恩故也。

从此第三。明施果别因。就中分二。一明主等异。二明主财田。此下第一明主等异。论云。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辨施果别因。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释曰。施果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从此第二。明主财田。就中分三。一明主。二明财。三明田。此下第一明主。论云。且由施主。差别云何。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释曰。主异由信等者。谓施主异。由有信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也。一深信。二持戒。三多闻。四智慧。五舍施。六惭。七愧 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之与果。俱有差别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应时。无损。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圣财。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从此第二。明财异。论云。由所施财。差别云何。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释曰。财异由色等者。谓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从此第三。明田异。论云。由所施田。差别云何。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释曰。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为田异。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西国信士。于远绝处。恐行侣饥饿。造舍置财。多贮饮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标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随时施者。于寒热风。随时施彼故。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从此第四。明施福最胜。论云。于诸施中。最胜者何。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释曰。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除悭悋。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从此第五。明施果无量。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身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释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从此第六。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标宗)。其六者何(问起)。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释曰。此有六因。后起者。第一因也。谓作罪已随前更作。田者。第二因也。于上四田作损益事。根本者。第三因也。谓根本业道。加行者。第四因也。谓引根本。名加行也。思者。第五因也。谓因彼思。业道究竟。意乐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当造作如是事等。先从意乐。引起加行。次从加行。引生于思。次复从思。引发根本。此之根本。必于田起。于后方有后起现前。今依义次。从后向前。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者。由此前六各有下上品故。业得成下上品也。或有诸业于前六中。唯由后起。得成重品。定于后起。立异熟果。或有诸业由田成重。如于恩德田中。造业则重。于余人等。造业则轻。或有于田由根本力。业成重品。非由余四。如于父母。行杀罪重。于父母所。行盗则轻。所余加行。思意乐三。业成重品。准前释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

从此第七。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 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从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释曰。制多舍类福者。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谓舍财。施福便起 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舍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舍。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善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福从心生。

从此第九。明果由内心。论云。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大小。如苦练子。其味极苦。

从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释曰。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下两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 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 等者。复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也。四念摄受。念受三宝也。五回向寂。求涅槃也。

从此第二。明修类福。论云。已辨戒类。修类当辨。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且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释曰。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从此第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佛身体也)建率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释曰。先轨范师(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作如是说。感一劫生天乐。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为一劫。同梵辅天一劫寿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十胜行者。于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种。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二救父命舍自身命。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引此颂意。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颂言等者。等取毗婆娑说。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从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辨经等

释曰。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从此大文第八。明顺三分善。论云。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释曰。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闻说生死有过。涅槃有德。毛竪悲泣。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如见得雨场有芽生。当知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善者。谓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从此第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 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 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上篇:俱舍论颂疏论本

下篇:羯磨仪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百论疏

百论序疏 大业四年十月因讲次直疏出不事访也。肇公是...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本) 沙门智周撰 疏。机有三品不同...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淄洲大云寺沙门慧沼集 依此论标五...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详夫性...

【注音版】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菩萨处胎经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第一 姚秦凉州沙门竺...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

【注音版】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孛经抄

佛说孛经抄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

佛说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佛说布施经

佛说布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

【注音版】佛说月喻经

佛说月喻经...

吃亏也是福气

世间,有些人常生怕自己吃亏。因而他们总爱斤斤计较,...

到底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

问: 师父,有的老师说满足所需就能幸福,有的却说远...

《地藏经》教我们回向的方法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

佛号医病续命 让父亲起死回生

二〇一七年三月五日,我接到小弟的电话,说父亲的状况...

元明高僧妙叶法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 在佛教史上,我们总是听闻到...

【推荐】从空性的真如中启动佛号

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

财施与法施

求陀那与安息罗比丘结伴到舍卫城托,在回只园精舍的路...

【推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

阿弥陀佛名具万德,名召万德

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万德,佛的果地上的功德都在名号当...

让法宝流通起来

同修们看看这篇文章,流通经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

福报太少障道,太多也障道

当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三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