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两种十念法

大安法师  2013/10/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念法要辨识一下,有两种。一种是慈云遵式提出的十念法,还有一种是印光大师提出的十念计数法。大家不要搞混了。龙舒净土文讲的十念法主要是指宋代的慈云遵式禅师提出的,他是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八愿的理论来建立的十念法。这十念法是用十口气去念,你早上或者对着佛像或者对着西方合掌,深呼吸到腹部,然后尽这一口气把它念完,能念多少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念多少声南无阿弥陀佛,能一口气念完,再吸第二口气,再把它念完。一共吸十口气,这叫借气摄心,借着气把散乱的心收摄过来,用的时间少,但是这个十念的过程非常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印祖的十念计数法是由于我们念佛常常口里念着佛号,心里会打妄想。为了让我们净业相继,摄心佛号中,这时候就不要管呼吸,你就均匀地呼吸,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意地当中给他记一的数量,南无阿弥陀佛,在心里记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从一记到十,再从一记到十,再回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又记一,又从一记到十,就是每一句佛号你都伴随着一个数量。

这样有一个好处,如果心跑了,你念佛的数字就会中断记不清楚,记不清楚数字说明你的心跑了,心跑了这时候你就把他拽回来,再重新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仅念得快,你心里记数,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是经行,就是念东林佛号共修的时候,实际上当你迈步走的时候,你都可伴随着数量。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比如你在陀字上记一,或者在阿字上记数字,你记到十,再重新记,也都能够比较摄心,这叫念兹在兹。你念佛的时候心就在当下,不能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摄心念佛功德甚大,比散心念佛功德大,这是避免散心妄想,心往外跑的方法。这两种十念法,你都可以去实践一下。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不可思议的佛号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虽然只是一个声音,写下来...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

果普老和尚往生录

果普老和尚,俗姓郑,浙江常山人。幼时,父母双亡,寄...

往生者病重时与命终之后助念有何区别

问: 请问助念的问题,往生者病重期间与命终之后助念...

拯救刀兵劫的万德洪名

一个个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报应,不信这个举头三尺有...

【推荐】一信之后,永不再疑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信,在...

这一辈子若不能往生,后果将会非常悲惨

这是生命当中的一桩大事因缘,我们今生能成办这桩事情...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 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佛号不断

问: 弟子之前一天可念一万到两万佛号,但是近一年来,...

四十八大愿——(第6愿)皆得天眼彻视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

邪的一定要远离,现在假冒的越来越多

问: 请问,有的寺院的法师要求居士只到他的寺院,只亲...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佛教词典】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和依报等为外境,自己的心法为...

【佛教词典】二种生死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

佛虽广受一切供养,但心中无增减

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在竺叉尸罗国的博罗吁罗村...

忆念菩萨的圣号,要生感恩心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

佛陀看病比丘的因缘

问:在戒律中,佛陀说:你们若不互相看视病人,那么谁...

【推荐】鲤鱼救子的感人故事

在乌江那个地方,有个名叫刘子胥的人。他有一个鱼池,...

心律法师:既为夫妻,就当珍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基本构成部分。人...

本焕长老行愿无尽

临近清明时节,本焕长老静静地走了。 坊间传说,本老...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

净土行人要通达净土的教理

一、印光大师劝人要通达净土教理(除了老年人最好一心念...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净土法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过去,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法时,身患风疾,医王祇...